王雪純
摘要:學前班的幼兒正處于語言學習發(fā)展的關鍵時期,是發(fā)展語言的基礎過渡期,學前班幼兒語言訓練活動需要科學化、系統(tǒng)化、規(guī)范化的理論。兒童的教育不同于青少年和成年人的教育,要根據兒童自身的特點,將學習語言和日常生活結合起來,學習的內容要淺顯易懂,要寓教于樂,讓兒童對語言訓練活動有興趣,在游戲中掌握知識。以下討論幾個學前班幼兒語言訓練活動的方式。
關鍵詞:學前教育 語言學習 教學設計
中圖分類號:G61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9)16-0193-02
學前班的幼兒年齡段大多在3—7歲這一年齡段,他們對語言的接受能力非常強,詞匯、語句、句型、拼音的學習,是學前班幼兒語言訓練活動的關鍵。能夠流暢自由地表達自己心中所想,將口頭語言轉化為有目的性的學習十分關鍵。這一階段實際上是訓練孩子語言表達語言學習的黃金期。
重視學前班幼兒語言訓練的培養(yǎng),有助于幼兒更好更快地掌握好母語,也有助于他們學習基礎的詞匯、語法結構等,也為他們今后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這不僅能提高孩子的學習能力,還能全面地提高孩子的聽力、記憶力和語言能力。所以,現(xiàn)在市面上出現(xiàn)了很多早教機構,這些早教機構良莠不齊:師資并不完善,幼兒的數量太多,教師照顧不到每一個孩子的學習狀況,包括興趣點,所以導致很多孩子沒有系統(tǒng)地進行語言訓練的機會。再者,由于家長的繁忙,不能每天對孩子進行語言訓練,將大部分的責任都推給幼兒園的老師,這也是現(xiàn)在孩子并沒有能有一個系統(tǒng)的幼兒語言訓練的原因。
一、幼兒游戲活動中的語言教學設計
對于學齡前兒童來說,他們沒有主動思考的能力,也不具備主動學習的能力,所以老師對幼兒的教育并不能點到為止,而是要采取手把手教學,給予他們硬性規(guī)定;與此同時,要豐富課堂內容,增添色彩,從學生的衣食住行,全面地規(guī)劃語言訓練。從兒童的日常吃飯洗手等活動入手,生動形象地告訴學生這是在干什么;抓住學生感興趣的事,如課堂游戲或課下游戲等,對學生進行語言訓練,教會他們日常生活用語。
如在教學《小貓釣魚》一課中,出現(xiàn)了“一心一意”和“三心二意”。為了使兒童正確地理解這兩個詞,老師需要設計生動形象的游戲,從而告訴幼兒這兩個詞的真正含義。可以設置游戲讓一組兒童堅定不移地做這件事情,讓另一組學生在期間改做另外一件事情,然后對比結果,從而告訴學生,“一心一意”和“三心二意”的真正含義。兒童的某些行為和語言會在日常生活中反復出現(xiàn),老師對此要及時總結,對兒童進行反復的訓練,使兒童在吃飯洗手、穿衣服的時候,能準確表達自己的想法。老師正確的指導,可使兒童能夠快速掌握這些簡單詞匯,從而幫助學生提高語言運用能力。
二、角色扮演游戲的語言訓練活動設計
學前班的兒童大多好動,喜歡有特色的游戲,并且在其中扮演不同的角色,而且喜歡一群小伙伴很有代入感地進入同一個故事當中。老師應主動為他們設置故事情節(jié),為小演員分配角色任務卡,使兒童能夠通過自己的語言來表達對事物的看法,通過角色的特征,發(fā)揮想象力。在此過程中,老師只需要在一旁進行適當的引導就可以了。如果任務復雜一些,可能會起到更大的作用。教師可以組織學前班的兒童進行故事演講比賽,一些耳熟能詳的故事《龜兔賽跑》《小蝌蚪找媽媽》等,是兒童提高表達的連貫性,進行語言訓練的好素材。這不但能對兒童的語言進行訓練,還提供了一種訓練思維的模式,提高了兒童的記憶力。兒童只有記住了這個故事,才能完整地敘述整個故事,讓其他的小朋友聽得懂,并且可以讓其他的小朋友為演講者打分,老師可以做適當的指導。
三、電教圖片形式的語言訓練活動設計
隨著現(xiàn)代科學技術的發(fā)展,教育需求的不斷提高,科學與教育日益融合;所以,學前班、幼兒園也加入了科技化的教育模式。比如說,老師可以通過制作幻燈片來豐富課堂教學內容,吸引學生的眼球,使學生獲得樂趣的同時,也進行了語言訓練。讓學生在讀寫方面不斷提升,是幫助學生提升語言能力的一種方式方法。如在《小麻雀學做窩》這一課的教學中,對于“不認真”這個詞語,教師并沒急于解釋,而是講完故事后,先播放幻燈片,并提出一些啟發(fā)性的問題,如“小麻雀為什么沒有自己的窩?”“它先后跟哪些動物學習以及為什么沒學會做窩”讓幼兒思考,然后再要求幼兒對小麻雀進行描述。如有的小朋友說:“小麻雀第一次沒有學會做窩的本領,第二次和第三次都沒學會做窩本領。”有的小朋友說:“小麻雀遇見一點點困難就害怕。”還有的小朋友說:“小麻雀學習不認真,怎么學得會做窩呢?”等等。
制作幻燈片的目的是為了讓幼兒很好地掌握語言,幫助幼兒思考,為課堂增添趣味性和多樣性。老師應該用心設計每一節(jié)課,使幼兒在語言方面得到訓練和提升,這才是最重要的。
四、參觀游覽中的語言訓練活動設計
在傳統(tǒng)的教育模式下,游覽對于學生來說只是游山玩水,但是對于幼兒來說,在日常的游戲中知識記得更牢,這是幼兒教育的一個特點。新的事物、新的環(huán)境、新的朋友對于孩子來說都是新鮮的,能夠激發(fā)孩子的興趣和情感,這也是學前班幼兒語言訓練活動設計目的之一。幼兒在這個過程中表現(xiàn)出強烈的好奇心,并對所看所聽用語言表達出來,老師可以邊游覽邊對周圍的景物耐心地講解,介紹不同季節(jié)景色的變化,穿插古詩或者幼兒學過的小作文,也可以和學生一起唱兒歌,幫助學生記憶,開發(fā)學生的語言能力。在此過程中,教師一定要注意觀察學生的動態(tài),注意安全,要了解學生對此次游覽的感受。比如,春游涪陵雨臺山森林公園時,在一個池塘邊,教師指引孩子們觀察池塘邊柳樹上發(fā)出的新芽、池塘倒影,讓幼兒用最美的聲音朗誦兒歌《我家門前小池塘》,孩子們邊走邊回憶了所學的兒歌,鞏固了已有的語言知識。到了桃花山,看見了粉紅的桃花、綠綠的草坪,還有農民伯伯們正在春日下播種勞作的樣子,于是老師與孩子們一起創(chuàng)編出兒歌“春天來”。根據自己所看所聽表達自己的想法,并將此過程分享給其他的小朋友或家長,既鍛煉了孩子的語言思維能力,又增長了學生的見識,這就是游覽的目的和意義。
五、結語
對于學前班幼兒來說,他們無論是生理還是心理都處于不成熟的狀態(tài),無法接受老師的正常語言訓練,也無法用成年人的思維去考慮問題,他們有自己的思維模式。語言的學習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老師在這個過程當中要負責任,有愛心,有耐心;家長和老師要不斷地鼓勵孩子,不要讓孩子產生厭煩情緒。在這個過程中,老師可以設計多姿多彩的語言訓練活動,豐富和提高孩子的語言學習能力,這是每一個幼兒教師應該做的事情,用自身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帶給孩子無限的樂趣和豐富的知識。
參考文獻:
[1]許卓婭.學前兒童語言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10).
[2]李坦娜.奧爾夫語言教育思想與實踐[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3]李曉虹.淺談幼兒園語言活動教育中有效策略的應用[J].當代學前教育,2007(2).
[4]周衛(wèi)倩,余海玲.創(chuàng)童話劇環(huán)境,促幼兒表演能力發(fā)展[A].國家教師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國名校卷四)[C].2009.
責任編輯:楊國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