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冰
摘要:從小學語文教學的目的出發來看,它承擔著教育體系中的主導地位,其他各個科目都是基于語文科目的文化素養開展的,其中閱讀能力更是直觀地體現了學生的語言理解和表達能力。對于傳統的語文教學模式來說,他們很少進行閱讀的課程教學。本文將從小學語文學習過程中閱讀對于整個初中生語文綜合素質提高的重要性進行概述,剖析在現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的不足并加以改進,通過利用閱讀的橫向分層的方式幫助學生更好地進行語文的閱讀。
關鍵詞:小學語文;高年級;閱讀;橫向分層
從小學生的綜合能力培養的角度出發,語文學科的學習對于學生綜合能力的發展是有很好的促進作用的,它的學習對于一個初中生將來綜合實力核心素養的提高是有重要影響的,這對于小學生語文能力是一種很好的體現。同時在生活中我們也離不開語文的存在,在生活中語文的應用也是特別重要的。著重閱讀能力的培養,對于新課改的不斷深化是特別有利的。提高小學生語文最好的方法就是通過大量的閱讀同時伴以寫作,所以作為老師要做好學生寫作能力和閱讀能力的雙向的能力培養,這對于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是有幫助的。
一、小學語文教學現狀
當前我們所實行的小學教育還存在缺陷,比如目前的小學語文教材對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強調得過于重要了,只是要求學生對于一本書閱讀的數量,對于閱讀的質量缺乏一定的要求,同時對于學生動手寫作的能力也未進行強化訓練,這樣的話忽略了學生閱讀模式、寫作能力以及小學語文學科核心素養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地位。培養學生的思維模式固然能夠強化課堂教學的效果,但從長遠的發展的角度來看,對于學生整體素質的有效提高是很不利的。通過實踐表明,在我們日常的教學活動中還是缺乏實踐基礎,學生的思維還受限于想象范圍,在長期發展之下,對于學生進一步的提高是沒有很大幫助的,甚至會產生阻礙的效果。
二、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橫向分層教學的重要性
對于閱讀教學過程中的橫向,是根據不同能力的學習進行層次的劃分,對于每一個層次的學生推進適應他們的讀物。這樣的話可以更加精細化地對他們進行教學,從而促進他們更好地發展,增加他們對于知識學習的熱愛心理,推動他們語文綜合素質的不斷發展,培養他們的核心素養不斷提升。同時可以通過小學語文教學中情景創設的閱讀性與時效性不斷地結合起來,促進學生對于一些故事產生閱讀的興趣,讓一篇故事可以最大限度地與實際相結合,不斷擴展著學生們的思維想象能力。這也是老師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所使用的特別有用的一種手段。和傳統的教育方法相比,它不會要求學生在不理解的情況下只是單純地追求數量的多少,這樣讓學生對于知識的追求不再只是停留在課本上。例如:對于不同層次的學生可以讓他們閱讀自己所讀的書籍,若一個學生閱讀完《狼與小羊》這一篇故事之后,可以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進行文章的誦讀,在文章的最后可以提出問題,讓同學進行思考,比如,我如果是小羊的話,我會怎么想怎么去做?這樣可以放飛他們思維的空間,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個性。對于小學生學習的過程中對于知識的理解是很重要的,可以讓他們對于這些故事有自己獨特的思考和見解。三、閱讀分層教學的主要途徑
(一)推薦與文章體裁相同的課外讀物
現如今的小學語文教材中,許多文章寫得美輪美奐,這其中文章體裁是一個最重要的部分。如今,對于不同的文章來說都有著特殊的含義,因為體裁的不同,所表達出的思想感情也不同。老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做好對于文章本質思想的教學,讓學生了解課文的深層內容,由此來引導學生感受不同的題材所帶來的作者背后的故事,從文章中的字和故事情景,來想象作者在創作文章時候的心理以及所要表達的情感。比如,在古詩詞教學的過程中,老師可以進行古詩詞背景的拓展教學,那么學生在學習了課本古詩后又去了解了其他的課外古詩,同時對于中國傳統文化的相關知識也能夠有所了解。
(二)利用典型人物引出社會類型
對于人物形象的刻畫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是特別重要的一個環節,許多文章通過具體事件來表現出人物的神態與面部表情,表現出他們的思想感情。通過這些描寫來表達出人物的精神品質,讓讀者更加了解人物的人格魅力。在教學的過程中可以從人物的生活角度出發,讓學生對人物的日常產生更多的好奇,并由此產生思考與理解。比如,學生在分層學習《孔融讓梨》后,了解了其他的歷史上的故事,也認識了許多優秀的古代人物,可以讓學生們更好地學習到他們身上所擁有的品質。
總而言之,閱讀的教學對學校教育培養學生的質量有很大的提升作用。雖然目前傳統文化在語文教育中還存在一定的缺失,但只要相關教育人員改變傳統的教學理念,革新教學模式,緊抓語文教育的教學質量,就能夠改變當前的狀況,為語文教育的發展提供更好的人才儲備和教學基礎。
參考文獻:
[1]王德宇.小學語文高年級閱讀橫向分層教學方法探析[J].黑河教育,2017(12):35-36.
[2]黎耀榮.淺析小學語文高年級閱讀橫向分層教學策略[J].新校園(閱讀),2017(4):121-121.
[3]劉英儒.關于小學語文教學中分層教學的探析[J].都市家教月刊,2016(10):3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