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曄
摘要:新高考形勢下,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和語文素養的必要性及其途徑。
關鍵詞:新高考;語文素養;閱讀
引言:
閱讀是基于文學意思上的心理過程。它建立在對文本的聯想過程、書面文化的消費過程和人類素質的生產過程之上。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明確規定:“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能力,提高閱讀水平,鼓勵學生自主選擇閱讀材料,三年內數字超過300萬字。”目前,我國高中生的閱讀質量還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課外閱讀教學往往注重形式,而不是深度的理性思維,導致閱讀水平低。正文:
眾所周知,語文學科具有很強的綜合性,比拼的是積累,是語感,是閱讀速度,是鑒賞與綜合分析能力。而這些,都不是靠一兩天突擊而成的,需要長時間的積累,需要高品位的閱讀。語文沒有“短平快",只有“路漫漫其修遠”。把語文與閱讀結合起來是提升的良策,沒有閱讀的語文是空洞的語文,閱讀是語文的靈魂。而新高考政策對中學語文閱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要求閱讀速度更快
高考語文對閱讀速度和閱讀量要求更高,以前卷面大概7000字,現在是9000字,將來可能增加到1萬字;閱讀題量也增加了,今后還要增加。
二、要求閱讀面更廣
體現語文的跨學科思維,內容涉及一文學、歷史、哲學、科技、藝術、博物。
閱讀面狹窄或不閱讀的高中生會看不懂一些題目中的術語,或者對涉及的人物、事件一無所知而影響思考等。未來高考語文的考查范圍,遠遠超出現在高中語文教學所教內容。
三、閱讀題型有變化
高考閱讀題型的變化趨勢,更多地體現在思辨性方面。要求學生積極掌握閱讀方法,把閱讀與思維結合起來,逐步做到以批判的態度、反思的精神、理性的思考進行閱讀,乃至了解社會、認識人生、看待生命。
不讀書,或者不喜歡閱讀,后患無窮。今后,所有科目都將進一步考驗閱讀水平,閱讀不行卷子做不完,別的科目的題目也看不懂。數學審題有障礙,政史地三科都牽涉諸多文學文化知識,甚至有的題目就是文言文呈現!閱讀、語文水平欠佳,做題速度、理解水平等都會受到很大影響,有的學生甚至連題目都沒時間做完。
“語文為王”的時代,已經真的來臨!而閱讀,是其中至關重要的一環!
面對新高考改革,我們有何“良方”?大語文時代,如何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閱讀能力?
(一)堅守課內閱讀陣地,開展美文閱讀、類文閱讀
學生在高中語文的學習過程中,閱讀的范圍過于狹窄,對于學生提升自身的閱讀能力和理解能力有著一定的限制。教師應注意課內閱讀到課外閱讀的拓展,實現由點到面的拓展閱讀。例如:學習了《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這篇文章后,接著讓學生閱讀親情類的文章如龍應臺散文《目送》黃藏億《母親在,家就在》張潔《世界上最疼我的那個人去了》等。及時地以課內閱讀為契機,大量拓展課外閱讀,才能豐富學生的閱讀量,而擁有豐富的閱讀的學生,才會有效地提高語文能力與素養。
(二)走近文學作品,以博大深邃的思想引領學生的精神
教師在高中語文的閱讀教學中,往往局限于考綱中明確要求需要掌握的部分。但是,限制學生的閱讀范圍,也就是限制學生的閱讀能力和理解能力的發展。因此,教師應該結合新課標的閱讀書目來擴大學生的閱讀范圍,把閱讀延伸到寒暑假及周末中去。學習了《鴻門宴》后,可以在假期讓學生閱讀《史記》;學完《邊城》,可以在周末布置閱讀整篇小說;學習了《雷雨》,可以讓學生讀名師點評版的《雷雨》。讓學生吸收不同名家名篇的豐富的知識與思想,從而更好地完善自我。同時,創設一個閱讀經典的氛圍,讓學生在這種濃郁的經典文化氛圍中成長
(三)開展時文閱讀,寫時文評論習作,拓寬學生視野,提升學生思維
教師在高中語文的閱讀教學中,還需要與時俱進,拓展更多的學習內容。例如,教師可以找一些時事政治、社會熱點、身邊的新聞來給學生閱讀,讓學生能夠在閱讀后有所思有所想,并據此來寫一些時文評論的小文章,以此讓學生的閱讀得到有效的升華,使學生能夠在閱讀的同時也完成作文素材的積累,并能更好地應對新高考任務驅動型作文的相關變化。比如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的關于共享經濟一時政要聞,讓學生閱讀“共享經濟”的相關時文,并寫出了《遵循共享文明,向“虐車者”說不》《遵循共享文明,提升管理智慧》《增進規則意識,遵守公共秩序》等習文,這些閱讀不僅拓寬了學生的閱讀面,更提升了學生的理性思維。
(四)開展品文、書評展示課或讀書交流活動
隨著高中語文閱讀教學的不斷深入,閱讀和寫作的聯系愈發的緊密起來。為了使學生的思維進一步趨于理性,為了使學生的文化品位得到進一步的增強,教師要引導學生對課內外所讀的文章進行品評,并通過課堂展示的方法來將學生的品文方法和具體書評予以展示。或讓學生把寫的隨筆、讀后感整理出來,張貼在教室里展覽。或者通過如薦書、共讀、閱讀競賽等形式來促使學生能夠更為積極地去進行閱讀。經常舉行這樣的活動,情感蘊涵其中,方法滲透其中,讀書的氛圍也因此形成。豐富的閱讀訓練沖破了語文課的枯燥感,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掌握了閱讀的本領,累積了閱讀的材料,培養了學生的想象力和創新方面能力,提升了整體閱讀水平。
總之,對學生閱讀能力和理解能力的培養任重而道遠。教師應該多方面激發學生的積極性,應該更多地激勵學生閱讀并思考,喚起學生的獲得感、成就感;應該更多地引導學生關注自身以及他人的生存,思考生命的價值,促進自我發展,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奠定堅實的人文底蘊。
結束語:
在新高考的背景下,我們要想提高學生的素質,引導學生有效地閱讀必須定期和持續地進行。因此,激發興趣是前提,時間投人是保證,習慣是基礎。這也是學生終身學習和發展的需要。讓我們攜起手來,共同努力,培養學生的綜合語言能力,使校園的書香之氣更加新鮮。
參考文獻:
[1]溫儒敏:《“三新”與語文教學改革——新課標、新教材與新高考》
[2]溫儒敏:《“新高考”語文的7點變化及應對策略》.
[3]黃爭榮:《論新高考改革背景下高中語文教師的新作為》.
[4]長曉野:《新高考形式下提高語文閱讀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