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世培
摘 ?要:文言文是初中語文的教學重點。在教材中,經常都是以一定的主題形成一定的單元。在教學中,抓住單元要素,引導學生以綜合的眼光進行整合歸納式的探究學習,能夠拓寬學生的閱讀視野,幫助學生形成全面的閱讀觀。山水類文言文體現了古人探索自然、表現自然的方法和對待自然的態度。在過去的教學中,教師經常只是圍繞著單篇文章做出講解,而沒有形成學生的單元意識,引導學生對山水類文言文形成綜合理解。因此,對于山水類文言文進行群文閱讀式的教學,是值得探討的。
關鍵詞:初中;山水類文言文;群文閱讀
隨著歷史的發展,中華民族形成了天人合一的自然觀念,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自然成為古人寄托情感、表達志向的重要媒介。在初中階段,利用群文閱讀的方式,引導學生站在文化心理的層面,從人文角度全面認識山水類文言文的內容、語言、結構、思想情感,能夠促進學生對古代思想的深刻理解,培養學生熱愛自然的品質。下面,筆者就談一談山水類文言文進行群文閱讀的教學方法。
一、整合歸納,貫通文言字詞意義
任何類型的文言文的學習都要以字詞為基礎。在初中階段,學生對于文言字詞普遍還缺乏足夠的積累,在積累字詞含義時會存在很多的困難。通過群文閱讀,能夠讓學生發現同一個文言字詞在不同文章中的用法,通過具體的語境理解文言字詞意義的多樣性和使用的靈活性,從而加強學生對文言字詞的積累。
例如,在學習《記承天寺夜游》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結合《答謝中書書》,學習文中的文言字詞。《記承天寺夜游》中“解衣欲睡,月色入戶”一句中“欲”是將要的意思,而《答謝中書書》中有“實是欲界之仙都”中“欲界”是佛家用語,可以理解為欲望。《答謝中書書》中“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中的“與”是參與之意,而《記承天寺夜游》中有“相與步于中庭”,這里的“與”是“和”“一起”的意思。通過這樣的對比,學生就能發現古代漢語的詞義是十分豐富的,能夠隨著語境的變化而變化。學生也可以學會結合句意來探究字詞的意思,從而避免單純背記詞義和望文生義地理解句子。
二、縱覽全文,體會寫作藝術的異同
山水類文言文在內容上都以表現豐富優美的山水風光為主,但在語言表達、結構、思想情感上會有一定的差異,同時也有一定的相同之處。學生對這些方面進行探究,能夠從多種角度認識山水類文言文的藝術特色,體會不同作者、不同時代的山水作品的不同特點,從而促進學生審美與鑒賞能力的綜合提升。
例如,在學習《答謝中書書》時,教師可以以引導學生結合《與朱元思書》來分析兩篇作品在寫作藝術上的異同。從山水特點來看兩篇文章中對山形容分別是“高峰入云”“互相軒邈”,都具有高的特點;對水的形容分別是“清流見底”“千丈見底”,都具有清澈的特點。不同的是《與朱元思書》以“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和“橫柯上蔽,在晝猶昏”突出了山的幽深,而《答謝中書書》中的山則是十分明朗的。在語言上兩篇文章都多為四字一句,形成和諧頓挫的音韻美。在結構上《答謝中書書》將各種景觀融為一體,隨興表現,《與朱元思書》則先寫水后寫山,具有很強的層次感。通過對比分析,學生就能同時對多篇文言文形成深刻全面的理解,達到群文閱讀一舉兩得的效果。
三、綜合感悟,認識人與自然的關系
群文閱讀的一大優點在于能夠反映出寫作同一題材或者同一主題的作者的群體情感特征。在山水類文言文學習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各個作品的思想情感進行分析,學生能夠從作者自身的遭遇和所處的時代體會到不同的山水文言文思想情感的差異,從而進一步體會山水對于古人寄托情感、表達志向的重要性,增強對山水的人文感悟。
例如,在學習《三峽》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結合本單元作品體會豐富悠久的山水文化。通過歸類能夠發現《三峽》相對來說更側重于對自然景觀的客觀描寫,而《答謝中書書》《記承天寺夜游》《與朱元思書》等都借助山水表達了一定的情感。聯系寫作背景可以知道《答謝中書書》和《與朱元思書》的作者都生活于魏晉南北朝時期,在當時腐敗黑暗的政治環境中,作者極力保持人格的高潔與獨立,將山水看作精神的寄托。而蘇軾所處的北宋也是腐敗橫行,大多數人都追求功名利祿,所以作者面對美麗的景色會感嘆“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耳。”而酈道元在《三峽》的結尾也以“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表達了對人民艱苦生活的同情。通過綜合比較,學生能夠發現山水類文言文都表達了古人對于正直、光明的生活和高尚精神境界的追求,從而提升學生對自然的深刻認識。
綜上所述,山水類文言文是初中語文教學的重點,它體現了古人高尚的精神境界,能夠塑造學生熱愛自然的品格。在教學中,教師要廣泛采用群文閱讀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通過對比,形成對山水類文言文的全面理解,達到對古人隱逸精神和自然觀念的深刻感悟。
參考文獻:
[1]“群文閱讀”教學法在初中文言文教學中的應用探究,彭杰梅,《重慶師范大學》,2019.
[2]初中課內外文言文群文閱讀議題選擇和設計研究初探馬宜曼,《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7年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