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前杰
摘 ?要:與傳統的小學數學高效課堂相比,本文中的小學數學高效課堂更為注重從學生的角度著力,提升學生思維的發散性,降低他們的學習坡度,增強數學教學的有效性,并分別從自主探究法、微課教學法以及實驗教學法三點著力,旨在為學生創設具有自主性、形象性以及實效性的教學氛圍,提升整體的小學數學教學質量。
關鍵詞:多元教學;小學數學;高效課堂;教學策略
在現階段的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部分數學教師往往采用流程式、標準化的方式開展授課,忽視數學教學方法的多樣性運用,從而導致學生失去數學學習的興趣,而小學數學高效課堂的構建成為空談。為此,教師應深入研究教材,并積極地學習多樣性的教學法方法,構建教學內容與教學法的連接,讓學生在保持數學學習興趣的同時,逐步掌握數學學習方法,提升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
一、運用自主探究法,增強學生思維發散性
小學數學教師可以運用自主探究的方式,開展此部分內容的授課,給予學生充足的探究空間,并適時地對學生的思維進行指引,增強學生思維的方向性和發散性,提升整體的小學數學自主探究教學效果。
例如,在講授“梯形的面積”這部分內容時,教師運用自主探究的方式,讓學生充分思考,并結合教師的提示點,從而實現相關問題的解決,提升學生的數學探究能力。教師可以從以下幾點,開展數學教學。第一,創設問題。教師創設如下的問題,讓學生思考:小冉有一個直角梯形形狀的課桌,他想買一塊與之同樣大小的桌布,但是不知道如何計算直角梯形的面積,你能幫幫她嗎?已知這個直角梯形的上底為20厘米,下底為40厘米,高為20厘米。第二,實施引導。為了提升自主探究教學的高效性,教師對學生說:“雖然我們沒有學過直角梯形的計算公式,但是我們可以將直角梯形轉化成我們熟知的圖形,你們可以從拼湊法和切割法兩個角度進行思考!”第三,展示成果。在大部分學生探究結束后,教師進行提問。小陳積極地舉手說:“我運用拼湊法解決這個問題。首先,我制作了兩個全等的直角梯形,將其進行拼湊,發現這兩個直角梯形可以構成一個平行四邊形,但是我又發現他可以構成一個長方形。我最終選擇運用長方形,解決這個問題。這個長方形的長為60厘米,寬為20厘米,其面積為梯形面積的二倍。”
二、使用微課教學法,降低學生學習的坡度
小學數學教師可以運用微課教學的方式,針對數學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進行教學,在提升教學精準性的同時,適時地轉變原有的教學方式,即以更適合學生思維方式的方式,展示此部分內容,降低學生的學習坡度,提升整體的小學數學教學質量。
例如,在講授“圓柱體積”這部分內容時,教師考慮到大部分學生的抽象思維較差,因而運用多媒體的方式,生動地展示由圓柱體向長方體的轉化過程,在降低學生思維維度的同時,提升整體的幾何教學質量。具體教師從以下幾點授課。第一,創設問題。教師創設如下的問題,讓學生思考。問題如下:雖然我們沒有學過圓柱體體積的計算公式,但是我們可以從下面的視頻中獲得靈感!第二,展示視頻。教師運用多媒體,展示如下的視頻:小明將圓柱體切割,并重新拼湊,得到一個近似的長方體。第三,詢問結果。在視頻播放結束后,教師詢問學生:“誰可以發表圓柱體體積的計算方法?”小嬋積極地舉手說:“通過觀察發現,我們可以計算轉化后的近似長方體的體積,即為長寬高的乘積,其中的長寬之積既是圓的面積,又是轉換后,近似長方形的面積,即與書中的底面積與高的乘積相符。”
三、巧用實驗教學法,提升數學教學有效性
小學數學教師可以運用實驗教學法,開展此部分內容的授課,讓學生在實驗的過程中,充分構建數學知識與實驗之間的連接,提升學生的知識運用能力。與此同時,教師應適時地對學生的思維進行引導,提升小學數學教學有效性。
例如,在講授“圓錐體體積”這部分內容時,教師運用實驗的方式,開展此部分內容的授課,讓學生從多角度思考問題的解決策略,提升數學教學的有效性。具體教師從以下幾點著手。第一,準備實驗工具。在開課前,教師準備如下的工具:帶有刻度且含有水的燒杯、同底等高的空心圓柱與圓錐、天平以及抹布。第二,創設問題。教師創設如下的問題,讓學生進行思考。問題如下:你們如何運用實驗的方式,證明圓柱體積是圓錐體積的三倍?第三,實施引導。教師引導性地對學生說:“你們可以從質量和體積兩個角度,進行探究!”第四,展示成果。在大部分學生討論結束后,教師對學生進行提問。小陳積極地舉手說:“我一共探究出兩種方法。方法一,用空心的圓錐,向圓柱中倒水,一共分三次倒滿。方法二,用天平分別測量盛滿水的圓柱和圓錐的重量,它們同樣呈現三倍的關系。”
總而言之,在促進小學數學高效課堂的過程中,教師應注重從學生的角度思考問題,并適時地對學生的思維進行引導,讓學生在發揮主觀能動性的前提下,逐步掌握數學學習的方法,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力,促進小學數學高效課堂的構建。
參考文獻:
[1]謝莉紅.關于小學數學課堂有效教學策略的探討[J].數學大世界(中旬).2017(04).
[2]李靜梅.淺談小學數學高效課堂教學策略[J].科技創新導報.201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