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瑾
摘 ?要:合作學習注重以生為本,與傳統的教師灌輸教學不同,在小學數學課堂組織學生合作學習,既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又有利于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提高數學教學的效率。基于合作學習的優勢,本文對合作學習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進行研究。
關鍵詞:小學數學;合作學習;應用策略
數學是我國教育的主要學科,在啟蒙學生思維上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課堂是學生學習的重要場所,如何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使學生在有限的課堂時間里獲得更多的知識是教師值得思索的問題。隨著教育的發展,我國逐漸認識到了傳統教育的弊端,學生的主體地位受到了教育者的關注,合作學習模式被廣泛地應用到了課堂教學當中。合作學習是一種以小組合作為基本形式,學生共同探究學習內容,以完成教學目標的教學形式。在小學數學課堂,應用合作學習法,是以學生為主體開展學習活動,有效提升課堂教學效果的重要途徑。關于合作學習在小學數學課堂的應用,本文提出了三種教學策略,分別為:“課堂導入,激發合作學習興趣”、“合作學習,培養學生學習能力”、“注重評價,提高學生自我認識”,下文將對其分別進行闡述。
一、課堂導入,激發合作學習興趣
合作學習的實施過程是以課堂導入為開端的,優秀的教師都十分重視導入的作用,在課堂教學中通過多樣化的導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精彩的導入就如同是一首美妙樂曲的前奏,起著突出主題、引人入勝的作用。所以,要想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精彩的課堂導入是非常有必要的。如,在學習《圓柱與圓錐》這節課時,筆者借助多媒體展示了水杯、嬰幼兒奶粉、聽裝可口可樂等圖片,帶領學生認識生活中的圓柱體,激發學生對圓柱體的學習興趣。接著,提出問題:“假如你是聽裝可口可樂包裝的設計者,公司想要設計下一期的可口可樂包裝封面,請你計算一個可口可樂罐需要多少包裝紙。”由此組織學生通過自主學習探究圓柱的表面積。這能夠極大地提高學生合作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
二、合作學習,培養學生學習能力
組織學生合作學習是課堂教學的中心環節,合作學習的過程包括合作小組的組建,學生的分工探究以及合作學習的匯報演示。關于合作小組的組建,教師需要注意兩點:第一,要合理控制小組的人數,美國教育家杰克布斯提出:“一般而言,不論從教室管理的角度,還是從學生學習方面看,四人小組都有許多便利之處。”所以,教師在為學生分組時,最好以四人為一組。第二,要明確小組成員的角色定位。合作學習是一個團隊共同完成學習任務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角色定位,他們可以是組長、記錄員、發言人、調控者,都需要根據角色完成自己的任務。雖說合作學習是以學生學習為主體的,但是教師也不可忽視自身的作用,要一直在教室巡視,及時地指導學生,使學生在面對困惑時有一個支撐。匯報演示是考查學生合作學習成果的環節,在這個環節,每個小組依次展示角色分工的成果,得出學習結論。其他小組可就上一小組的闡述進行質疑,這樣能夠很好地碰撞學生之間的思維,使學生在與其他同學的交流中得到更多的收獲。由此可見,整個合作學習的過程都是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師所起的只是控制課堂進度,指導學生錯誤的作用,因此合作學習模式的實施能夠有效地鍛煉學生的學習能力,提高學生的數學水平。
三、注重評價,提高學生自我認識
課堂評價是教學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評價能夠有效地使學生認識自己在學習上的不足,從而取得更大的進步。合作學習的評價方式與傳統的個體學習評價有所差異,合作學習評價一方面需要關注合作學習的個體,另一方面也要注重小組成員的整體表現。為了激勵學生在合作學習的過程中更大地發揮自己的潛能,取得好的合作學習效果,教師還要采取獎勵制度,獎項可分為兩個,一個是個人最佳表現獎,一個是優秀團隊獎,鼓勵學生在合作學習的過程中既要努力表現自己,也要相互幫助,從而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這樣的學習過程,既能增強學生的課堂體驗,又能使學生獲得學習的成就感。除此之外,教師還要注重學生的學習發展,要借助信息技術記錄每節課每個學生的表現并進行綜合評分,然后在期末的時候通過縱向對比,幫助學生了解自己數學學習的變化,這樣不僅能夠使學生明確只要努力就會有收獲的道理,在今后更加勤奮的學習,還能幫助教師總結教學經驗,根據學生的表現采取恰當地教學措施,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綜上所述,目前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合作學習憑借著學生較高的參與性而備受教師的青睞。雖然合作學習應用于小學數學課堂具有極大的優勢,但是教師也不要忽略一些細小的方向,影響課堂的教學效果。所以,在小學數學課堂中實施合作學習模式,教師要在掌握合作學習特點的基礎上,精心設計教學活動的每個環節,以充分發揮合作學習的優勢,提高數學課堂的教學效率和質量。
參考文獻:
[1]鄭勢佳. 小學數學小組合作學習教學模式研究[J]. 延邊教育學院學報,2017,31(06):137-139.
[2]徐嵌嵌. 探究小學數學教學中小組合作學習的運用[J]. 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9,16(06):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