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鎮航
摘 ?要:隨著新課程改革標準的不斷發展,一線小學語文教師也開始積極探索新穎的教學手段,改善以往語文課程中的教育弊端,致力于提升語文課程的教育價值,而情境式教學法就在此時進入語文課堂中,成為教師優化教學的不二法寶。在文本中筆者也從自身的教學實踐出發,提出創建直觀情境、探究情境和合作情境等策略,淺談如何基于情境式教學提升語文課程的教育實效。
關鍵詞:情境式教學;小學語文;直觀情境
情境式教學法對小學語文課程的教學具有積極的應用價值,能夠打破傳統語文課堂中的教育結構,真正地圍繞學生開展教育工作,強化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位置。但是,從目前語文課程的教學實踐中可以看出,仍舊存在部分制約情境式教學法有效創建的不利因素,造成學生學習質量較弱的情況。因此,作為一線的小學語文教師,應當針對目前情境式教學法應用中存在的問題,提出解決的策略,以便在落實情境式教學法價值的過程中,實現小學語文課程的有效施教。
一、直觀情境
電子計算機技術的發展,使當前語文學科的教學環境朝著信息化的方向靠攏,一線語文教師也積極嘗試使用現代教育資源,變革傳統語文知識的展示方式,強化學生的感官體驗。而基于情境式教學法開展語文課程的教學,教師可以使用多媒體等現代教育技術,將原本抽象化的文字,以直觀的形象展示給學生,打造課堂中的直觀情境,讓學生在視聽盛宴中,獲得真切的感知,從而提升對文本的理解效果。
例如,在《落花生》中,教師就可以利用現代媒體技術,實現直觀情境的創建。在課堂的開始,教師先使用flash動畫的形式,向學生展示花生的生長過程,使學生在動態直觀的動畫視頻中,將注意力放在課堂之中。之后,教師以框架圖的形式,向學生展示《落花生》這節課的主要內容,使學生能夠更好地把握本節課的教學節奏。緊接著,教師以圖文結合的形式,對學生進行《落花生》這節課的教學中,使學生在不斷變化的教學形式中,將注意力放在《落花生》這節課中,提高課堂教學的效果。在這一過程中,學生能夠在直觀情境的熏陶下,感受到花生生長的歷程,同時基于圖文結合的方式,提升認知文本的質量,逐步實現高效課堂的生成。
顯而易見,在小學語文課堂中,教師使用現代媒體技術開展教育工作,能夠促進課堂中直觀情境的塑造,真正地讓學生融入情境中,提升學習的質量。
二、探究情境
問題是教師與學生之間進行交流的渠道,教師能夠利用問題的形式,檢驗學生對文本的理解效果,從而基于學生的回答獲得教育反饋,以便更加針對性地開展教育工作。但同時,問題也可以作為探究性情境生成的媒介,塑造課堂中的探究氛圍,讓學生在對問題進行自主分析的過程中,提升文本的解讀能力。所以,在目前的語文學科教學中,教師也應當積極使用問題的形式,促進探究情境的營造,讓學生從探究中獲取養分,實現能力的發展。
例如,通過對教材中的內容我們可以分析出,《撘石》這節課的主要教學目的是讓學生通過字里行間體會山里人質樸的人性美,結合上述內容,教師向學生提出“通過對文章的閱讀,你感受到了什么樣的畫面呢?”“作者在文章的最后贊揚了什么呢?”等問題,營造課堂中的探究氛圍。隨后,學生對上述問題進行自主思考,并向教師反饋自身的答案,教師再針對學生的答案對學生進行指導,讓學生在獲得肯定的答案中,提升認知的能力,完成對本篇文章的有效閱讀。
不難看出,在語文學科的教學中,當教師以問題為媒介對學生進行設問時,能夠促進探究式情境教學法的落實,讓學生基于自主探究提升認知實效,發展閱讀素養。
三、合作情境
隨著社會對人才提出合作能力的要求后,教師就將合作學習活動引入課堂之中,成為教師開展教學工作的常用活動,在構建探究式教學模式中,教師也可以使用合作活動促進情境的創建,讓學生在相互合作的氛圍下,基于小組人員的集體智慧,逐步提升對文本的解讀效果。
例如,在《圓明園的毀滅》中,教師就可以通過合作活動的塑造,實現情境式教學模式的塑造。在課堂中,教師先對班級中學生的閱讀素養進行分析,指出不同學生具有的不同閱讀能力。隨后,教師按照優勢互補的原則,對學生進行組員的安排,保持每個小組當中學生之間的能力差異。緊接著,教師圍繞《圓明園的毀滅》中的內容,為學生設定相互討論的問題,指明學生進行學習的方向。之后,學生自主開展交流活動,從而基于小組的相互協作,共同完成對《圓明園的毀滅》中內容的分析,滿足合作情境創建的價值。
總而言之,在當前小學語文課程的教學中,教師通過的直觀情境、探究情境,以及合作情境的創建,都能夠有效地改善傳統語文學科教學中的弊端,但是,在實際應用情境式教學法中仍舊存在一些問題。因此,在之后的語文課堂中,教師應當針對這些問題提出修改的策略,從而在健全情境式教學體系中,逐步提升語文課程的教育效果。
參考文獻:
[1]楊毅.信息技術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運用策略探究[J].科教文匯(下旬刊),2018(12):114-115.
[2]謝榮清.小學語文教學中情境教學的應用[J].中國校外教育,2018(35):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