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芳 賈珍 盧富英
摘 ?要:幼兒教育在當前的教育環境當中出現了百家爭鳴的狀況,如何引導幼兒健康成長以及獲得良好的教育資源成為了教育界最為關注的問題。學習自然是幼兒智力啟發的最重要誘導因素,但是如何通過有效的學習引導讓幼兒能夠快速感受到自身在學習中獲得知識的快樂,才是最為重要的問題。當前教育界對于游戲教育方式的運用已經獲得了一定的成果,充分有效地避免了傳統教育模式當中幼兒教育小學化的嚴重趨勢,讓幼兒能夠保有自由天性的情況下對知識學習達到更加有效的程度。
關鍵詞:游戲化;幼兒園教育;去小學化
引言:
教育部對于幼兒教育小學化的問題一直在進行深入的探討和研究,這其實是一種對于學齡段區分不明顯造成的狀況問題,需要根據具體的環境進行整治整改。幼兒園本身應該是幼兒釋放天性增加知識技能的階段,如果單純通過理論教育來完成知識的灌輸,不僅缺乏實踐效果,同時幼兒本身的天性也會遭到抹殺,對于成長而言是極為不利的問題。所以幼兒教育本身應該漸進地將幼兒化的非理論教學引入進來,尤其是對于游戲教學方式的增加,更應該成為幼兒教育過程的關注重點。
一、游戲教學與幼兒成長之間的關系
幼兒教學過程以往根據教學實踐經驗,更多地需要結合實踐行為活動提升幼兒對于世界觀價值觀的培養才能夠取得良好的效果。但是當前教育環境下對于速成教育的盲目跟從導致教師單純通過告知結論或者理論灌輸的方式為幼兒教育增添了更多的問題障礙。真正的幼兒教育家會采用循序漸進的引導過程讓幼兒逐漸積累自我經驗和總結結論的能力,在自我實踐的道路上形成良好的成長結果,將模仿和體驗感放在第一位。而對于幼兒來說,實現這一需求的最佳方式就是通過游戲來進行,這是幼兒能夠最快速接受的一種學習方式。例如對于圖形的認知,教師在采用教具的同時,應該多讓幼兒進行自我匹配嘗試,將同類型的圖形卡片放置在同一堆當中,對于正確的擺放,教師應該給予鼓勵和表揚。這種促進式的教學能夠讓幼兒逐漸形成自主觀念意識,對于個人成長來說大有裨益。所以游戲教學和幼兒成長教學之間的關系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充分重視幼兒的教育方式,才能夠保證其成長效果達到預期目標,并且能夠使其成為對社會有用的高端素質人才。在這一過程中游戲以及模仿體驗感都是需要引入的要素。
二、建立有效的游戲環境,提升幼兒的世界觀認知效果
在游戲當中讓幼兒扮演對應的角色,其所反映的行為舉止,也是其對于這一角色的世界觀的認知體現。教師可以通過對幼兒行為的矯正來達成引導和矯正的效果,幫助幼兒建立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例如在進行醫護模擬的過程中,扮演醫生角色的幼兒應該保持不離不棄的態度以及堅持認真的工作方法,對于病人要以認真嚴謹的診察來為其治療。教師對于“工作”認真的幼兒應該提出表揚并予以一定的獎勵。這樣不僅對于單一幼兒本身具有促進提升效果,同時也能夠形成示范和榜樣效果,讓其他幼兒也能夠在這一過程中了解到如何行為才能夠獲得社會的認可和肯定[1]。
另外在游戲當中所體現出的并不是單純的游戲內容,而是更深層次的社會理念的傳播。正確的積極的價值觀對于人的行為舉止以及未來的能力范疇都會有巨大的影響。如果幼兒能夠在這一教育階段受到積極的影響,那么其后續的人生當中也自然能夠按照這一行為準則行事,避免誤入迷途走上彎路。
三、去小學化教育的價值和實踐方法
對于幼兒教育的去小學化,不僅是教育部提出的幼兒教育提升理念,同時也是在幼教工作展開當中必然存在的一個問題。教師要完成對于幼兒的智慧知識技能的教育,但是并不能夠單純通過小學化的理論講解或者直接將小學教育內容照搬來完成,而是需要將自身的教學經驗融入到對應的教學方法當中,并且使用能夠讓幼兒理解的方式進行,才能夠達到最佳的效果。去小學化本身就是對于幼兒教育方式的一種矯正,作為教育者本身更需要對于這一問題有深刻的認識,才能夠在實踐工作中達到更好的工作效果[2]。
當前的幼兒園教育,仍舊以知識教育和實踐活動的結合來完成對應工作,但是對于如何分配平衡比例的問題,應該有更好的方案。例如提升實踐活動的比率,讓幼兒能夠在游戲當中進行學習,才是最佳的效果,也是去小學化最終的目標成果。隨著教育行業的理念不斷進步提升,這一游戲化教學的模式,還將有更加科學的應用方法途徑,提升幼兒教育的綜合質量。
四、結束語
幼兒本身的成長道路是需要自我進行選擇的,如果一味在過程中進行安排或者進行并不合適的教育手段的實施,只會倒行逆施,導致幼兒教育效果走上退步的道路。幼兒園應該成為幼兒的保護傘,為其提供健康成長的道路。對于綜合素質的提升應該以適合于幼兒年齡段的方式實現,而不是將小學化作為唯一的道路途徑進行實現。這樣才能夠充分有效地完成教育部所提出的改善小學化狀況的效果,這也是游戲教育在幼兒培養過程中應用的重要意義之一。
參考文獻:
[1]姚頌華. 幼兒園課程游戲化的實施策略探究[J]. 好家長,2018(90).
[2]袁紅扣,唐銀浩. 江蘇省幼兒園課程游戲化開展與兒童行為觀察指導高峰論壇順利召開[J]. 好家長,2017(45):100-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