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建斌
摘 要: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實施,教學效率的提升已經成為了社會群眾備受關注的一個話題,所以廣大教師都在想方設法的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因此,作為一名小學數學教師,我們也必須對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引起充分的重視,找到促進學生主動學習的教學策略,提升學生的數學素養。
關鍵詞:小學數學;教學效率;研究教材;設計問題;小組合作
良好的課堂教學效率是師生的共同努力的方向,教師作為學生學習道路上的引導者,對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負有主要責任,所以作為小學數學教師的我們必須要隨著時代的發展及時更新自身的教學理念,創新出能夠讓學生有適應社會發展能力的教學策略,為小學數學課堂的教學效果增添一份別樣的光彩。下面,我將結合自身教學實踐經驗,對如何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效率作以下三方面論述:
一、深入研究教材,保證教學內容無誤
教材是隨著時代的發展不斷更新的,現階段的教材對當今社會生活有一定的幫助,而傳統教材中的部分教學內容已經一定程度上落后于社會生活,若教師完全憑借教學經驗教學,極有可能在寶貴的課堂時間中融入不必要的一些內容,造成教學效率低效性。因此,作為一名小學數學教師,我們在教學之前必須對教材做深入研究,找出在課堂上需要完成的三維教學目標,從而保證教學內容無誤,如此對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定當有一定程度上的輔助作用。
例如,我在引導學生學習《分類與整理》這一節時,首先,我在課件上展示了圖書館里的書架圖片,對學生說道:“圖片里的書擺放的是不是十分有條理,我們把相同類的東西放在一起就叫做分類。”然后,我在課件上分別展示了整理前的書架和整理后的書架,讓學生互相交流了觀看圖片后的感受,使學生懂得了進行分類整理的方便性。之后,我為學生發放了一些涂有顏色的卡片,讓學生進行了分類整理,幾分鐘后,讓學生展示了各自的整理結果,對個別不明白分類的學生進行了再次耐心的引導。最后,我讓學生互相分享了在這節課上得到的收獲。這樣,我通過深入研究教材后,讓學生初步感知到了分類的意義,在分類的過程中體驗到了分類結果在單一標準的一致性,順利完成了教學內容,充分提高了小學數學的課堂教學效率。
二、精心設計問題,活躍學生數學思維
問題的提出是助力學生學習知識與技能的有效手段,縱觀數學教學我們會發現,無論何時何階段的數學課堂中都有問題的存在,但能否保障課堂教學效率在于問題提出的是否具有合理性。因此,作為一名小學數學教師,我們需要精心設計問題,從而讓學生的數學思維活躍起來,積極主動的去探究問題,最終達到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效率的目的。
例如,我在引導學生學習《9加幾》這一節時,首先,我對學生設置了關卡問題,由此使學生自主完成了復習鋪墊,找到了過關斬將的快樂感。然后,我對學生提出了具有實際背景的問題,以層層遞進的問題方式,幫助學生歸納了“湊十法”的計算方法。之后,我為學生設計了幾個運用湊十法解決的計算問題,旨在讓學生能夠將知識及時鞏固。最后,我對學生還有疑惑之處進行了反饋教學,讓學生交流了這節課的學習收獲。這樣,我通過精心設計問題,活躍了學生的數學思維,指導學生對問題情境進行了探索,最終使學生達到了能夠正確計算“9加幾”問題的目的,同時培養了學生探究問題的能力和創新意識,充分提高了小學數學課堂的教學效率。
三、注重小組合作,發揮學生主體地位
課堂教學中的主體地位一直是教育學中備受關注的問題,但是新課改已經明確提出了學生是課堂中的主體地位。因此,作為一名小學數學教師,我們可以通過開展合作學習,讓學生產生“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的思想,發揮學生課堂主體地位的同時培養學生的團結協作意識,進而實現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效率的目標。
例如,我在引導學生學習《進位加》這一節時,首先,我在課件上展示了教材中的主體圖,讓學生劃分成了互助型學習小組,讓學生自主思索了該問題,并進行了交流。然后,我派各個小組代表,匯報了各自小組的計算方法,并讓小組代表選出一名組內成員敘述計算方法的特點。緊接著,我指導學生學習了列豎式計算的方法,通過一些例題為學生總結了進位加的算法。之后,我通過一題多變的方式讓學生合作進行探究,使學生在合作交流中體會到了算法的多樣性,理解了進位加的算理。最后,我引導學生梳理了這堂課的知識,讓學生在小組中相互交流了學習收獲。這樣,我通過注重在課堂中開展小組合作,發揮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既讓學生理解并掌握了進位的方法,也培養了學生團結協作的良好習慣,充分實現了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效率的目標。
總而言之,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值得身為小學數學教師的我們終身探索。因此,我們須時刻存有進步的思想,設計出符合學生的心理特點,能夠促進學生的進步的教學策略,將其落實在課堂上真正意義上實現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
參考文獻:
[1]劉傳琳.新課改背景下如何構建小學數學高效課堂[J].中國校外教育,2019(19):134+141.
[2]呂國棟.新課程理念下小學數學高效課堂的構建策略[J].西部素質教育,2019,5(11):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