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宇華 于志勇
摘 要:網絡已成為人們獲取信息最主要的渠道,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個載體和工具,網絡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新的空間和渠道,但也帶來一系列的挑戰(zhàn),主要表現在思想政治教育主導性的弱化;信息的龐雜性,對主旋律教育造成影響;信息的隱蔽性,引發(fā)新的道德問題。所以,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要與時俱進,在媒介化社會中重新審視自身,不斷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徑,保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序開展。
關鍵詞:媒介化社會;思想政治教育;新變
21世紀以來,網絡和傳播媒介成為這個時代最大的文化裂變推手,人類社會進入到一個由媒介主導和統(tǒng)治的時代。媒介在改變著傳統(tǒng)產業(yè)結構的同時,也在改變著具有歷史慣性的文化結構,繼報刊、廣播、電視等傳統(tǒng)媒體之后,以互聯(lián)網為中心發(fā)展起來的新的媒體形態(tài),利用網絡技術,通過互聯(lián)網、無線通信網等渠道,以手機、電腦、數字電視機等為終端,向大眾傳播信息的一種媒體形態(tài)。這種大眾傳播環(huán)境,既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一種新的載體,也使得大眾傳播環(huán)境更為復雜,同時,以網絡技術為中心的傳播媒介正在向傳統(tǒng)教育的中心移動,這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帶來了新的挑戰(zhàn)。習近平總書記在 2016 年 12 月召開的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中特別提到:“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要運用新媒體新技術使工作活起來,推動思想政治工作,傳統(tǒng)優(yōu)勢同信息技術高度融合,增強時代感和吸引力?!?[1]。因此,在媒介化社會中,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探討就顯得尤為重要。
一、思想政治教育主導性的弱化。
傳統(tǒng)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者向受教者傳遞信息的過程,在這一傳播過程中,教育者占有大量的信息,與受教者相比,處于絕對的主導地位,擁有絕對的權威,在教育過程中發(fā)揮主導作用。而以電腦、手機為代表興起的新媒體在傳播中具有開放性、大眾性、自由性等特點,教育者和受教者都可以利用這些媒介來搜集信息、獲取信息,這樣就使得教育者獲取信息的優(yōu)勢地位不復存在。因為掌握新媒體技術的受教者可以通過這些媒介獲取信息,可以擁有和掌握著相當的信息量,這樣就使傳統(tǒng)的教育者的信息優(yōu)勢地位不復存在,高校教師的教育能力、教學水平受到嚴峻挑戰(zhàn),這樣就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導性有所下降。同時,由于每個人都可以通過網絡搜集掌握信息,又可以通過網絡向其他人傳遞信息,受教者就有可能接觸到越來越多的媒介和信息,參與信息傳播的程度越來越高,掌握的信息越來越多,思想政治教育者傳遞的信息就有可能被淹沒和漠視,喪失了傳統(tǒng)的“把關人”的影響力。
二、 信息的龐雜性,對主旋律教育造成影響。
傳統(tǒng)的教育環(huán)境中,教育者通過電視、廣播、報紙等來獲取信息,內容多為弘揚時代主旋律,而使用新媒體的受眾,可以獲取信息的渠道越來越多,接觸到的信息也越來越龐雜,主流與非主流、高雅與粗俗、色情與暴力等信息也在網絡上自由傳播,尤其大學生自身心理不成熟,對信息的辨識能力與理解能力良莠不齊,這就對主旋律教育造成負面影響。
同時,媒介的變化也在改變著人們的觀看方式。傳統(tǒng)的紙質媒體是一種以文字為主體的讀本,以靜觀凝思來獲取信息,媒介的發(fā)展影響著我們的視覺模式和欣賞習慣,它帶來了觀看視角與體驗的轉向,是一種易讀性的視覺消費方式,在給人們眼睛解放的同時,也對受眾的自由想象給與了限定與規(guī)約,“現代的基本進程乃是對作為圖像世界的征服過程?!?[2]這就是現代社會的視覺系和影像性對人們欣賞習慣的改變。受眾力圖通過在觀看圖像中獲取信息,在觀看過程中漸趨與一種娛樂傾向、休閑心理,那種深層次的觀看和理性反思逐漸弱化以致消失,在碎片化的浪潮中,受眾自我反思能力弱化,逐漸迷失自我。
三、信息的隱蔽性,引發(fā)新的道德問題。
現代的新興媒體,不僅僅帶來了人們獲取信息的便捷,同時在深層次的價值層面也帶來了相應的震動。地鐵、列車,咖啡館、食堂,拿出手機看個消息或短視頻,了解一下熱點,看一下新聞,去感受當下正在發(fā)生著什么,這種快餐文化填充了每一個無聊的時間,適應了人們快節(jié)奏、多熱點的生活需求。但是隨著新的信息的涌入,這些信息逐漸被淹沒、消失,以致無人記起。我們每天接觸到海量的信息,這些超載的信息對我們的記憶也是一個巨大的考驗, “數據庫和圖像磁道里儲存的記憶越多,我們的文化就越不愿也無法去銘記”。我們越來越依靠于技術,只要有臺電腦和網絡接口,過去、現在、未來的編碼知識對于我們來說是唾手可得的。我們將個人的、集體的記憶轉而丟棄、放置不用,漸漸地趨于蛻化。人的主體的自主性逐漸消失,人的責任感被逐漸消弱,人們忙于觀看瀏覽各種信息,這樣的觀看使注意力難以保持長久,人們的注意力被碎片化了,人們將大部分的時間消耗在電話聊天、計算機屏幕和廣告世界里,使得判斷力下降,視覺模糊,人們的閱讀碎片化、觀看碎片化,時間碎片化,人們生活在碎片化的世界里,在網絡虛擬的世界中生活,沉浸在虛擬的世界里,對真實的現實生活漸趨隔膜,以致無法融入,各種社交障礙逐漸出現。
另一方面,“大眾傳播是通過自己對世界的‘理解來影響受眾對世界的感知和認識的,新聞媒介對事實的選擇和解釋就是這種理解的體現。媒介‘傳播的世界不是世界本身,而是已經被選擇和解釋過的世界。這個‘世界很可能是扭曲的,變形的,但它總是被當作真實存在的世界傳播給受眾的。在大眾傳播無孔不入的今天,人們自覺、不自覺地接受著媒介對世界的選擇和解釋?!?[3] 加之網絡的監(jiān)控不夠完善,每個人都可以將自己內心深處的想法在媒體上輕松表達,而不必擔負責任和義務,這樣就導致一些人利用網絡為非作歹,為所欲為,于是,一些新的道德問題就產生了,如紅色經典被惡搞事件??箲?zhàn)經典歌曲《黃河大合唱》被胡亂填詞,《閃閃的紅星》中的抗日小英雄潘冬子被惡搞為做著明星夢的富家子弟,《林海雪原》中的楊子榮有了舊情人,黃繼光、邱少云、董存瑞等英雄人物紛紛“躺槍”……低俗嘲弄了經典,感官的娛樂取代了思想的感悟,一個個為人民熟知的英雄故事被調侃,為民族獨立流血犧牲的英雄被丑化,這是世代青少年崇敬的民族英雄,這些具有歷史價值、世代價值的紅色經典在舞臺上、互聯(lián)網上屢屢被惡搞,對青少年造成了極壞的影響,他們通過嘩眾取寵、標新立異招徠關注,一個時代的理想追求和信仰就在這種“玩笑”中被玩弄。這種消解崇高、迎合低俗的思想給青少年帶來極壞的影響。
“互聯(lián)網已成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會輿論的放大器”,[4]也是人們獲取信息的最主要的渠道,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個載體和工具,網絡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新的空間和渠道,作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我們要與時俱進,抓住這一發(fā)展機遇,在媒介化社會中重新審視自身,不斷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徑,創(chuàng)新教育理念,只有這樣,才有可能應對這個時代提出的各種挑戰(zhàn),保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序開展。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的重要講話[N].人民日報,2016-12-9(1).
[2] [德]海德格爾.林中路[M].孫周興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4:96.
[3] 居延安.信息、溝通、傳播[D].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184-185.
[4] 十七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9.175.
作者簡介:趙宇華(1978.5-),女,,漢族,內蒙古赤峰,文學博士,講師,中國現當代文學,單位:遼寧工程技術大學;
于志勇(1978.10-),男,漢族,內蒙古赤峰,碩士,講師,中國共產黨黨史。
基金:本文系遼寧省社會科學規(guī)劃基金項目“媒介化社會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研究”(L18BSZ042)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