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永康 樊小利
摘 要:生活如詩,美好如你。是的,生活是美好的,能窺見數學的影子,政治的身姿,語文的驕傲,物理的低吟。如此美好的生活造就了如此美妙的數學。所以,生活與數學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關系。隨著新課程改革,遵循數學的生活性規律,生活化教學如旋風一般闖進了數學課堂。然而,小學數學教學中生活元素的融入形式較為單一,隨著應用次數的增多,應用質量反而在下滑。鑒于此,本文探究了生活化理念下的數學創新教學,以求實現數學教學的長久發展。
關鍵詞:小學;數學;生活;創新教學
數學教學是一個有機統一的整體,課前預習、課堂教學、課下復習三者之間相互聯系、相互作用,共同建立了數學教學的良性發展系統。如果課前預習、課堂教學或者課下復習當中的一環出現問題,其它環節的質量也會遭到直接破壞,導致整個教學失衡。故而,生活化理念融入數學教學應該采用“雨露均沾”的方式,在預習、課堂和復習三個環節都打上生活的烙印,鼓勵學生在生活中自主學習數學知識,在生活中發現、探究數學知識,在生活中培養數學應用意識,最終提高實際問題解決能力。為此,結合多年教學經驗,我提出了數學生活化教學的創新之路,如下:
一、生活實踐融入預習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預習是整個數學教學有序、高效進行的保障,是學生掌握數學學習方法,培養自主學習能力的主要場所。所以,在預習階段融入生活化理念,學生將真正理解數學的生活意義,培養數學思維,提高生活化學習數學知識的能力。那么,具體該如何做呢?教師可以在預習階段組織數學性的生活實踐活動,鼓勵學生動手、動腦,建立數學與生活的密切關系,快樂而真實學習數學,有效掌握數學知識。
例如,在教學“位置與方向(二)”時,在預習階段,學生需要掌握確定位置的方法,學會看線路圖,建立一定的空間感。鑒于此,我要求學生以自己的家為中心畫一張方圓十公里以內的地圖并標出重要建筑物的位置,羅列到達每個建筑物的行走路線。這一生活實踐活動將生活與數學知識緊密聯系在了一起,在畫地圖的過程中,學生根據實際需要有選擇地學習了位置與方向(二)的知識,一點一點主動“蠶食”了知識,將知識轉化成了能力。由此可見,生活實踐融入預習可以優化預習效果,幫助學生培養自主預習興趣,提高數學學習能力。
二、生活游戲走進課堂
游戲是小學生的天堂,失去游戲的小學生彷如走進了地獄。所以,游戲對于小學生非常重要,是開啟學生智慧的鑰匙。鑒于此,小學數學課堂上,教師應該將生活與游戲相融合,打造生活游戲,這樣既能體現數學的生活性,又能彰顯數學的趣味性,可以有效帶動學生情緒,促使學生貼近生活地理解數學,扎實數學知識,提高數學學習能力。
例如,在教學“觀察物體(三)”時,學生需要認識到從不同方向觀察拼擺立體圖形,看到的圖形不一樣,學會從正面、左面和上面觀察物體的形狀。根據教學內容,我組織了生活游戲,如下:
首先,展示一些殘缺的生活圖片,比如,用正方體拼成的機器人的左面,用正方體拼成的小卡車的上面等;其次,將班級學生分成幾個學習小組;之后,每個小組需要在規定時間內根據所提供的圖片信息用正方體完整拼出物件的原貌,比方說,根據機器人的左面,學生需要通力合作,發揮想象力拼出整個機器人。由于對于機器人、小卡車等有一定的認知經驗,游戲過程中,學生積極運用認知經驗,發散思維,經歷了拼圖過程,體驗了正面、左面、上面等角度的物體形狀,有效掌握了知識。故而,生活化數學課堂上,教師要融入生活游戲,提高數學教學有效性。
三、生活問題回歸復習
復習是一堂課的最終環節,是學生內化知識、形成能力的主要環節。如果該環節中生活與數學能夠融合在一起,學生將建立數學思維,深刻認知數學存在的意義,提高實際問題解決能力。故而,在復習環節教師要融入生活元素,創造一些生活問題,讓數學回歸生活,引導學生應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問題,培養數學終身學習能力。
例如,在教學“數學廣角——植樹問題”時,面對這部分數學知識,在復習環節,我設計了生活問題,幫助學生鞏固數量關系知識,提高解決問題水平。問題如下:
春節來臨,小明家要在院子里掛燈籠,隔4米掛一個燈籠,已知小明家四方形的院子總共長48米,而且四個角也要掛,請問小明家需要幾個燈籠。
由于問題與生活關系密切,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從生活實際情況出發思考問題,建立數學關系,得出了問題答案。而在連續性生活問題解決中,學生增強了數學思維,培養了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習慣。所以,教師要將生活問題融入到復習環節,實現創新且高效的數學教學。
總之,數學是天邊的一片云,總是投射在生活的湖泊。所以,生活性元素是數學學習的重要手段。在生活化的創新教學中,教師要將生活融入到預習、課堂和復習三個環節之中,使生活與數學教學融為一個有機的教學整體,提高數學生活化教學品質,實現數學教學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戴群.如何實現小學數學課堂生活化教學的思考[J].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學生版),2017,(39):81.
[2]蘇喜云.如何實現小學數學教學的生活化[J].課程教育研究(新教師教學),2014,(2):10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