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楓
摘 要:要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根基和主體是實體經濟。充分認識新常態下縣域經濟發展的重要性,那么如何發展呢?需要市場、企業等多方面聯動,其中金融應該回歸本源,向縣域經濟傾斜,促進金融和實體經濟實現共同發展,良性循環。
關鍵詞:高質量發展;實體經濟;縣域經濟;回歸本源;科技金融
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其核心要義是保持有質量效益的適度增長,根基和主體是實體經濟。要獲得實體經濟的高質量發展是一個宏大復雜的系統工程,本文只針對縣域經濟做一些金融方面做淺顯的思考。
金融支持縣域經濟發展是一個老課題,但面對新形勢、新任務,如何主動適應、引領經濟發展的新常態,通過金融業深化改革,強化金融支持,更好地發揮金融的杠桿作用,服務實體經濟的發展,則又是一個新課題。要“深化金融體制改革,增強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金融建設指明了方向。那么,新常態下如何促進金融機構加速回歸本源,更好服務縣域經濟?
一、目前金融服務縣域實體經濟中亟需破解的難題
1、在金融供給方面
縣域金融建設和金融服務嚴重不足,信貸結構不平衡。縣域金融機構的審批權過小,縣級支行權限不足,資金上存現象普遍,存貸比總體較低城鄉金融發展不平衡,農業產業鏈上下游不平衡——產業鏈前端的貸款增速緩慢。
部分金融機構脫實向虛,經營重心過度轉向同業業務、資本市場業務。與傳統業務相比,這一類業務具備集約性、規模性、較高收益的特點。在這些因素的驅動下,部分金融企業不斷向這一業務領域進行傾斜。長此以往,主營業務與衍生業務之間本末倒置、主次關系混淆,其本質屬性從根本上發生改變,出現對屬地實體經濟支持力度不足、資金空轉、業務鏈條主動拉長等問題。金融無疑是一把“雙刃劍”。
2、在金融需求方面
當前縣域實體經濟發展的現狀還不容過分樂觀。經濟結構調整、產業升級還沒有完全完成, 縣域經濟先天弱勢,信貸吸附能力差,很多微小、中小企業和個人還是金融服務的薄弱區間。中小企業的信用體系和風險保障補償機制有待完善。因此目前企業對金融支持的要求無法得到有效滿足,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凸顯。
實體經濟需要金融支持,但不能把服務實體經濟簡單理解為“融資”,更需要重視優化供給結構。宏觀來說,我國擁有超過100萬億人民幣的儲蓄和3萬多億美元的外匯儲備,但“錢”卻很貴。市場更是一邊鬧“錢荒”,中小企業貸不到款,一邊鬧“資產配置荒”,金融機構找不到優質標的,企業和儲蓄者之間似乎有著一道鴻溝?!鞍俨≡从诮浗j堵”。
3、金融企業自身運行管理存在短板
信貸審批機制不夠完善,審批周期長、程序繁瑣,無法滿足企業“短、頻、急”的資金需求,金融產品自上而下的推介模式,缺少金融產品設計權利,致使金融產品并不完全適應和匹配當地的情況,[1]影響企業資金使用計劃,嚴重者導致企業資金鏈斷裂。同時從業者素質參差不齊,貸后管理基本出現真空,導致不良貸款率高,從而導致金融部門進一步提高門檻。,
二、金融更好的支持服務縣域經濟的初步構想
金融對縣域經濟的發展已經發揮了重要作用,但在新常態下,要想獲得高質量發展,金融業不僅要克服自身存在的短板,還要不斷創新,與科技結合,與產業聯姻,才能最終獲得金融和實體經濟二者的“美好生活”。
1、突出金融支持特色產業帶動發展作用。產業是縣域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是實現全面減貧目標的重要抓手。金融支持縣域特色產業發展必須與產業扶貧相結合,主動融入地方扶貧攻堅大局,探索和創新金融支持產業扶貧的有效方式,特別是新能源、綠色產業等行業,要加強金融支持力度。要通過支持貧困村、貧困戶、合作社、龍頭企業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培育貧困戶自我發展能力,增進貧困戶信用貸款獲取,讓農戶分享產業開發收益。
2、突出金融支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作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推動縣域經濟轉型升級的重要機制。金融業應重點結合供給側改革任務,助推改變原有縣域經濟投資主要集中在工業領域、服務業增長緩慢、農業發展質效不足的格局,從而推動縣域經濟加速結構優化,為經濟發展提供新的需求拉動和市場空間。特別是要抓好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金融支持,充分利用金融資源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通過優化信貸結構、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等手段,加大對種植、生產、加工、銷售等各個環節的信貸支持,將原來不愿貸、不能貸的領域轉化為可以“貸得出、用得好、收得回”的領域,增加金融的“有效供給”。
3、突出創新力度,提升金融創新、科技金融與縣域經濟需求的匹配性。立足“智慧金融”,不斷強化渠道建設,強化線上線下金融服務的覆蓋面,初步形成了金融市場拓展的立體化推進機制[2]。加大科技的創新力度,服務手段的創新就是要將現代科技手段、大數據、區塊鏈及人工智能,運用到金融為實體經濟服務的過程中,打造集銀行、擔保、創投等多渠道多功能的融資對接綜合服務平臺,這樣能大大提高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效率和水平。實施“以客戶為中心”的流程創新,提供個性化的綜合金融產品和服務,增強縣域金融體系的彈性和活力,讓企業多走“網路”少跑“馬路”,和“最多跑一次”的要求相符。
4、突出金融業自身建設。新時期,金融企業要服務實體經濟,必須先練內功。要認真思考“自身定位”、“風險管控”、 “質量優先”和“市場導向”這四個重要問題。金融企業需要梳理自身戰略,專注主業、回歸本源?!敖鹑诜姆沼趯嶓w經濟”,這一描述很清楚的闡述了實體經濟與金融業的主體及從屬的關系定位。金融企業必須在戰略實施層面,將自身的發展與國家和地區發展戰略相結合,主動在產業結構調整、新經濟和環保、普惠和三農等經濟社會發展的重點領域和當前金融服務的薄弱環節多做有益創新;持之以恒提升合規和風險管理水平;堅持質量優先、穩健經營是金融企業經營的立命之本;堅持市場導向,規范自身行為,認真履行監管要求。
5、突出強調信用體系建設。 相關單位密切配合,協調聯動,共同營造優良的信用環境。盡快建立優質中小企業的信用信息檔案庫,在政府網站搭建中小企業信用信息平臺,提供定向查詢服務,暢通銀企溝通渠道,增強中小企業信息的透明度。擴大征信系統的應用范圍和覆蓋面,引導全社會樹立良好的信用意識,確保信貸資金安全。
“為實體經濟服務是金融的天職”,縣域經濟作為實體經濟的有力抓手,其發展需要金融業的大力支持,需創新金融服務方式方法,提升服務質量,助力縣域經濟有大的發展。
參考文獻:
[1]《金融助理縣域經濟發展》,楊德勇,王朝印《中國金融雜志》2017第16期
[2]《河南日報》司馬連竹張軍印任意,2018年11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