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琦
摘 要:隨著我國社會的不斷發展,國家對于扶貧工作也越來越重視,推動我國貧困人口脫貧是我國當前的基本國家政策,也是推動國家與社會發展的必要趨勢。銀行是我國經濟活動中必要的機構,銀行也就成為了國家扶貧政策必不可少的參與機構。本文研究新時期銀行參與金融扶貧的路徑,對銀行業的金融創新和信貸風險等問題進行詳細的闡述與思考,對銀行參與金融扶貧給予新路線,從而提高銀行總體經濟效益,為人民脫貧做出更高的貢獻。
關鍵詞:新時期;銀行參與;金融扶貧
金融扶貧在我國綜合扶貧政策上是一個必要且有效的手段,主要強調可以對特定的對象提供特殊的金融服務,尤其在小額信貸等方面,可以幫助貧困農戶擴大生產與經營,為貧困戶帶來更多的利益,從而促使貧困人員脫貧致富。所以,為了促使國家扶貧工作可以順利有效地展開,銀行的參與是必不可少的,需要進一步完善銀行參與金融扶貧的管理機制,從而靈活利用銀行的金融職能,積極推動貧困人口脫貧致富。
1.銀行參與金融扶貧理論機制
1.1銀行加入金融扶貧工作的必要性
我國人口眾多,幅員遼闊,地理條件復雜,不同地區的人民貧困情況都各有不同,為了更好完成扶貧工作,就需要有更多的金融機構參與到扶貧工作中。金融扶貧一直是國家在扶貧工作中的一種有效扶貧策略,其主要扶貧方式是對特定的扶貧對象給予金融服務的幫助,為人民提供貸款或者資金的補貼,在一定的生產技術幫扶下可以促使貧困人口自己完成生產或經營,從而逐漸擺脫貧困的困境。我國的扶貧政策并不是要將物資發放到貧困人口手中,而是需要讓貧困人民可以實現自己生產,實現自力更生,增加收入,從而擺脫貧困,提高經濟社會地位。我國大部分地區貧困人口缺乏生產資金擴大生產,此時,就需要國家通過財政補貼等方式對貧困人口的農業、種植、養殖業進行扶持。政府加大對于落后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同時投入扶貧資金,讓扶貧資金可以有針對性的補貼到貧困人口手中。但目前我國貧困人口基數大,現有的扶貧資金不足以滿足當前貧困人口的需求,為了發揮好國家財政扶貧資金的投入杠桿性原則,就需要銀行參與到金融扶貧中。
1.2銀行對于金融扶貧工作的影響
首先,銀行在線下擁有諸多營業網點,可以方便相關金融扶貧政策落實到基層。在農村扶貧工作中,金融扶貧機制應當發揮主體作用。金融扶貧機制并不是要求政府將大量的資金無償地投入到基層扶貧工作中,而是需要將資金完成扶貧工作的同時,擁有可持續化發展和商業化運營的特點。銀行的加入可以充分擴充國家扶貧財政資源,再加上商業銀行的加入,可為貧困人口提供低利息或者無息貸款,而國家財政扶貧資金可以部分用于補貼商業銀行,這樣銀行對于國家金融扶貧政策的響應程度也會逐漸提高。商業銀行需要在政府的引導下自負盈虧完成商業運作,這樣就可以充分發揮扶貧資金的杠桿性功能,銀行不僅可以成為扶貧工作的參與者,也可以成為扶貧工作的監督者,降低了扶貧工作的基層壓力,提高了扶貧工作的效率。但需要注意的是由銀行參與的金融服務型并不是需要完全市場化自由配置,我國農村地區發展速度較慢相對落后,所以農村金融市場具有高風險、高成本、利潤低的特點,這也是為什么一般市場金融機構不愿意參與農村小額信貸的原因,如果在農村內出現自由化配置,那么必然會導致農村地區金融機構資金大量向城市轉移,這樣會進一步弱化農村地區經濟發展,形成了惡性的循環。所以,就需要政府部門對于銀行金融扶貧工作加以管控和限制。
1.3商業銀行加入金融扶貧理論分析
商業銀行的最終運營目的是為了獲得最大的經濟收益,同時,為了避免信貸風險的發生。商業銀行信貸風險主要有兩種模式,其一為系統性風險;其二為非系統性風險。但由于金融扶貧服務對象較為特殊,所以,商業銀行所面臨的風險會更加多樣化,如果商業銀行無法做好風險管控,很有可能會導致自身的損失。商業銀行加入金融扶貧可以充分滿足貧困地區人員對于商業型貸款金融服務的需求,快速解決生產經營的資金問題。商業銀行金融扶貧應當讓資金以銀行金融產品的方式,進到貧困地區人員手中。幫扶資金短缺的貧困人員可以快速發展生產,從而轉化為利益,利益與扶貧之間可以實現循環發展的目標,實現資金投放的市場性和扶貧政策的創新性,快速幫助貧困人口擺脫貧困實現自我價值。
2.當前金融扶貧所存在的問題
2.1農村金融服務行業供給不足
農村地區的銀行網點一般由農村信用社所壟斷,其他銀行并不愿意進入農村地區發展,就導致我國農村金融服務行業供給不足,但是我國農村地區金融服務的需求卻較大。在我國國家財政以及國家政策的支持下,農業金融服務有了較大的改善與創新。但由于當前農村發展較為落后,二元經濟結構依然存在,農村金融市場與二元金融結構存在一定的矛盾。當前農村地區金融服務現狀是大量農村資金源源不斷向城市流轉,進一步制約了農村貧困地區的發展,而且,農村地區的金融服務項目往往較為匱乏,大部分商業銀行不愿意參與高風險,低回報的農村小額貸款,所以,農村金融服務水平相對于城市金融服務來說較為落后。
2.2銀行對于農村發展支持不足
我國銀行業對于農村地區的發展并不重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應當是農業銀行,農業銀行在上世紀80年代前后,幾乎所有銀行資金貸款用于農村建設。但隨著市場的不斷開放,農業銀行加快了改革步伐,開始縮減農業項目將大量的線下網點機構設設置在城市,對于縣級以下機構壓縮,所涉及的業務重點也越來越向城市偏移。雖然近年來由于我國國家政策開始向農村地區偏移,并且確立了三農服務城鄉的使命,農業銀行已經開始加大對于農村地區的投入。但是對于農村地區的投入相對于其他行業來說仍然比重較低,農業銀行對于農村地區的支持仍需要加大力度。隨著政策性金融業務開始從農業銀行剝離之后,農村信用社也脫離了與農業銀行的隸屬關系,農村信用社在多次改革中出現了將農村信用社轉型為商業銀行,這樣就偏離了農村信用社對于農村地區農業項目的支持,導致農村金融合作性缺失,農村信用社的服務對象開始向高收益的投資型項目轉型。在同一地區不同省份甚至不同縣區之間都會存在較大的經濟發展差異,這樣的發展方式背離了農村信用社服務于農村金融項目的初衷。當前由于國家政策的需要,政策也在發揮支持農村貧困人口發展的作用,但是政策性銀行對于商業金融的誘導性功能還未開發完全,政策性銀行與農村地區當地銀行未構成協調發展的戰略性合作關系,導致商業銀行進入貧困地區和金融盲區展開工作難以實現。
2.3金融市場結構扶貧工作缺乏配套性服務
目前,我國農村地區金融市場結構體質本就不完善,多種金融機構共存于農村地區市場,除傳統金融機構以外,新型農村金融服務機構本身存在諸多問題,新型農村機構資金普遍不足,治理不完善,管理水平對其他金融機構來說相對于落后。并且,還有部分非正規金融機構,非正規金融機構主要從事于公益性小額貸款,是我國政策性針對農村地區扶貧機構。但是其自身定義在法律上卻難以解釋,諸多問題仍然未取得很好的解決。除了金融機構以外,農村地區保險機構開展保險業務的積極性也不強,由于農村地區普遍人均收入較低,所以,對于保險并沒有很好的認識與參與積極性,這就導致部分扶貧工作在缺乏保險機制的情況下進行,制約了金融服務品工作的開展。同時,由于當前農村貧困地區,民眾受教育程度較低缺乏契約精神,信用風險也較高,金融機構生存環境不佳,扶貧工作缺乏配套性服務。
3.銀行參與金融扶貧路徑的思考
3.1優化借貸環境,降低銀行信貸風險
金融服務機構對于農村貧困地區幫扶參與度不高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農村地區信用貸款風險較高,金融服務機構所投入的資金很容易形成爛賬、壞賬,為了解決這一問題,銀行在金融扶貧的工作中可以采取內外聯動控制風險的方式。首先,在銀行內部建立合格的風險管控體系,根據借貸者的經營規模和生產周期來限制定期還款的額度和期限,以確保扶貧對象將貸款用于生產。銀行也要考核扶貧對象的貸款使用用途是否符合科學的價值觀,發揮好銀行對于貧困人口脫貧致富的作用。銀行可以與村或者生產集體簽署共同協議,在貧困人口的生產過程中給予技術幫扶,幫助貧困人口快速掌握致富道路。確保商業銀行參與金融扶貧業務可以可持續發展。銀行也需要加強與保險公司的合作將銀行服務產品與保險公司保險產品配合在一起,以確保意外情況發生的時候保險公司可以對農戶進行理賠,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銀行業務的風險性。
3.2加強金融服務創新,提高銀行收益
每個地區的貧困情況都是不同的,所以,商業銀行需要貼近扶貧工作的實際情況去制定相關金融產品,以滿足農村客戶對于金融服務的需求。商業銀行參與金融服務型需要貼合國家政策,有針對性的幫扶貧困人口申請貸款,為貧困人口提供技術幫扶和致富理念的引導,改善貧困人口的現有經濟狀況。例如,在農村地區開展旅游業務、發展農家樂或者農業體驗活動;也可以結合當地特產,做當地產品的深加工產品等,以此提高貧困人口的整體收入,促使貧困人口可以快速擺脫貧困。
綜上所述,當前新時期銀行參與金融服務形式是國家扶貧工作的必然趨勢。銀行也需要轉變傳統經營理念積極參與金融扶貧,結合貧困人口特點展開有針對性的幫扶工作,為社會創造更多的價值為貧困人口提供更多的發展機會,促使人民生活越來越好,達到共同富裕的目的。
參考文獻:
[1]郭晨悅,韓化龍.新時期銀行參與金融扶貧的路徑思考[J].現代營銷(信息版),2019(11):42-43.
[2]歐陽宇峻.基于政府動態能力資源整合觀的大數據精準扶貧治理研究[J].當代經濟,2017(14):130-133.
[3]董志.吉林省兩大扶貧模式帶領貧困人員就業致富[J].勞動保障世界,2018(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