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繞平
【摘 要】基于政治核心素養的培養和新高考改革的背景,本文主要探討高中思想政治微課程學習的走勢。從政治學科核心素養的角度分析其目標走勢;從接受、建構、發現式探究的角度說明其方式走勢;從線上與線下、個別與群體、指導與自主的結合角度闡釋其管理走勢。在高中政治課堂教學中,踐行新高考改革背景下的學習方式,希望增強學習的活動力和生長力。
【關鍵詞】高中思想政治;微課程學習;核心素養
隨著新一輪高考改革的試行和政治學科核心素養的提出,高中政治課堂如何實現可持續性發展是當前每個高中政治教師的思考之重。微課程學習促使參與者彼此尊敬、相互學習和分擔責任,基于一定的意識和知識基礎,通過描述、探討、實驗和評價等方式獲取知識、能力和態度的追求,形成一定的學科素養。因此,高中思想政治微課程學習對學科資源的運用、對學生參與的激發、對師生關系的協調和對學科發展的推動的意義重大,對于實現高中政治課堂的可持續性發展具有一定的可探討性。本文嘗試從目標、方式和管理的角度分析高中思想政治微課程學習的走勢,并在高中政治課堂中踐行新高考改革背景下推動政治學科發展的新學習方式,希望增強學習的活動力和生長力。
一、目標走勢:素養化
(一)凸顯政治認同
政治認同是指人們對一定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的認可和贊同。微課程學習呈現的主要內容須從學科知識、熱點關注、相關趣味現象中選擇,內容必須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意識形態層面相銜接。以《深度慰問公務員》為例。每年關于春節的放假規定都會引起社會熱議,有網友調侃除夕慰問公務員;國家在黨風政風的建設上頒布一系列主張和措施進行如火如荼的反腐運動,這些當前的時政焦點就成為微課程的現實載體。通過知識學習,學生能堅信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的根本保障;理解中國共產黨是最高領導力量,擁護黨的領導;認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建設什么樣的國家、建設什么樣的社會、培育什么樣的公民最基本的價值標準,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二)蘊含科學精神
微課程學習可以讓學生通過有意識的觀察、比較、分析、綜合、抽象、概括,促進學習目標達成,這種理性思維的養成為學生科學精神素養的生成提供基礎;微課程學習中的理性思維會激發學生對已有經驗進行質疑,批判質疑是科學精神的核心;理性思維和批判質疑為探究提供可能,勇于探究是科學精神的保障。高中政治微課程學習的內容是要參與者關注時政,分析時政的背景、對策,將科學知識理論和時政相結合,讓學生仔細分析問題、透過現象看本質、形成比較鑒別的能力和創新思維,通過活動探究、合作探究,使學生能夠運用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觀點和方法觀察事物、分析問題、解決矛盾,面對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文明建設中的問題,作出理性的解釋、判斷和選擇,堅定理想信念,樹立文化自信,以負責任的態度和行動促進社會和諧,彰顯理智、自主、反思等思維品質和行為特征的理性精神。
(三)樹立法治意識
高中思政教材對法治問題涉及頗多,特別是新高考新教材中模塊3《政治與法治》涉及的法治知識,讓學生對國家性質、憲法法律、依法治國、權利與義務、我國政黨制度以及人民代表大會制度都有明確的把握,這些法治知識是提高學生法治意識的基礎。以《深度慰問公務員》為例。學生從“原釋義、傾城考、是非多、責任大、圍城議、打老虎、后來勢”等方面進行把握知識點:憲法規定的國家性質,報考公務員的規章制度、公務員的法定職責,公務員違法亂紀之案例和依法處置及依法執法中體現出的法治意識、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觀念、將權力關進制度的籃子里的實際操作,等等。高中政治微課程學習的內容和形式決定學生政治立場和法治思維,引導其形成規則意識、程序意識和權利義務意識等法治意識。
(四)意指公眾參與
公眾參與是公民主動有序參與社會公共事務和國家治理,承擔公共責任,維護公共利益,踐行公共精神的意愿與能力。學生能夠具有人民當家作主和勇于擔當的責任感;了解有序參與公共事務的途徑、方式和規則;積累參與民主管理、民主決策、民主監督的實踐經驗;提高通過對話協商、溝通與合作表達訴求、解決問題的能力。微課程學習的主流形式必須是對話和互動,設立QQ群、微信群、公眾號、APP等對話工具,在互動中,社會現象的呈現方式、理論分析、辯證討論能在很大程度上激發學生關注社會、關注國家的責任感和參與感。
二、方式走勢:探究性
(一)接受式探究
探究性微課程不是單一地將技術整合到課程中,而是以某一“學習議題”為核心組織相關課程活動,將日漸脫離社會的學習活動“回歸”到真實生活,將源自于生活實踐的知識“回歸”到真實生活中,將單一被動接受的學習方式轉變為多樣的學習方式。微課程內容多為小現象、小故事、小策略,具有較強的靈活性,它不是簡單地讓學生提取知識,而是鼓勵學生進行更高層次的思考,不是簡單地學習課程知識,而是更廣闊的生活體驗。
陶行知先生認為:生活即教育。學生是一定社會環境中有理想、有情感、有自己獨特經歷、有自主發展能力的主體,因而教育應重視學生的學習方式、經驗、情感及主觀世界與客觀世界的聯系。師生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計劃,創設良好的政治學習情景,用自己的感官和輔助工具,對生活進行觀察研究分析,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求知欲。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自主地搜索到自己想要的政治微課程,確定學習步驟,點擊停止和重復觀看微課程,確保能更為透徹地理解學習內容,滿足個性化學習需求。以學生為主體,微課程學習將引導學生分析生活、感悟生活,督促學生更好地掌握學習內容,增進知識記憶,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深度理解。
(二)建構式探究
微課程學習堅持以學生為中心,讓學生在教育過程中掌握更多主動權,但這并不意味著學生可以離開教師的指導進行學習探究。在整合的實際過程中,教師要設計課程、展示內容和引領學習,盡可能實現教師的學習掌控和學生的自主活動之間的平衡。教師為學生創設情景式的學習環境,根據學習過程的需要和不同學科、不同年級學生的特點,提供不同形式的學習支架,不斷引導學生的思維,幫助學生成功突破“最近發展區”,獲得進一步的成長,潛移默化地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究學習,使學生根據實際需求,探尋或構建支架支持其學習。
教師上傳微課程,學生按教學目標在課前自主學習新知。學生能夠在平臺上發表自己的看法和學習領悟,完成預習作業,解決學習中的疑問和難題,甚至對自己感興趣的話題可以進行回復、評論,形成多對多的輻射性深度參與方式,互動解惑,完成自身對新知的意義建構。
(三)發現式探究
微課程學習是基于在線學習的模式,會使學生的學習變得更加自由。在自主學習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入學生開發的微課程,以此作為學生回復和評論的一種新方式。學生不僅可以是知識的接受者,也能扮演主講人的角色,利用最熟悉、最易上手的微課程制作方式,將對知識不同視角和不同立場的思考,對問題的解決辦法進行直觀展示。在實際的微課程開發中,一些學生的微課程制作方式遠超過PPT形式的展示,筆者收到的第一份政治微課程視頻就是由學生在暑假期間提供的。學生是微課程的使用和推廣的重要力量,因為微課程制作能滿足學生強烈的好奇心,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管理走勢:融合式
(一)線上與線下融合
學習能夠長期穩定的運轉需要正確的前提,即一系列的規章制度和出色的領導組織者。教師給出微課程學習的要求:學習過程輔導:對探究遇到的問題答疑輔導;學習過程監管:輔導老師每兩周布置過程任務(創新作業形式);線上包括QQ群、微信群、公眾號、APP:學生每兩周至少一次登錄學習進行學習、提問和討論,對于活動頻繁的學生給予精神和物質鼓勵;線下:返校后師生就創新作業進行討論、修改和完善;上傳作品評價:作品制作精良,畫面精美,字體合適,動畫運用恰當,能做到內容和形式的完美結合,吸引讀者。微課程學習從輔導、監管、線上和線下以及作品評價等方面提出要求,這些要求在學習的常規運轉中對學員產生一定的約束力。
(二)個別與群體融合
合作管理使自身利益和他人利益都能得到滿足,尋求雙贏合作的結果的一種管理方式,它常常帶來雙贏的效果。微課程學習可以組建以學校為單位的微課程探究小組,探究小組可以班級、年級為單位,也可以經濟、政治、文化、哲學為單位,每個小組分配輔導老師,采用分校、分層、模塊管理,各校各層各模塊間及時溝通反饋,激發學生的活力。
(三)指導與自主融合
自主管理是對組織基層充分授權,激勵基層組織和個人工作自覺性和創造性的管理方式。自主管理全過程充分注重人性要素,充分注重人的潛能的發揮,在實現組織目標的同時,實現個人價值。微課程學習也可以班級小組為單位,充分利用學生假期布置適量探究主題和任務,小組學生利用假期分工合作,自主調動,調查資料,討論制作,制作作品并上傳。學生自主管理大大提高學習管理的效率和質量,有利于激發學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主動性,有利于增強學生的創新意識,提高實踐能力,培育高尚的品格、健全的身心,催生微課程學習的生長力。
高中思想政治微課程學習的推進與管理充分體現政治核心素養,守住簡單走向高效,在潛移默化中提升學生素養。高中思想政治微課程學習的載體,無論是知識還是生活,教師還是學生,都是靈動的,將這些靈動的載體整合,可以在合作整合中提升學習的聯動度。微課程學習可以從領導、合作與自主管理中創造學習的約束力、活動力與生長力,可以讓學習在課程建設中成為激發學生自主需求、積極開發應用并實現自身意義的載體,成為提升學生政治核心素養的重要陣地。
參考文獻:
[1]方明主編.陶行知全集[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
[2]多爾.后現代課程觀[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0.
[3]王凱.教學作為德性實踐[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9.
[4]王新乙.微課程:學習方式的變革[J].基礎教育課程,2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