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莉君
【摘 要】在數學教學中,教師一定要把握住關鍵問題,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激活學生思維;開展多樣的活動,深化學生思維;鼓勵多元表達,靈動學生思維;有效拓展延伸,開闊學生思維。
【關鍵詞】數學思維;關鍵問題;思維發(fā)展
問題是數學課堂的靈魂所在,關鍵問題就是本課或本環(huán)節(jié)的基本問題、中心問題。對于教學一線的教師而言,一定要把握關鍵問題,促進學生思維發(fā)展,繼而進行數學發(fā)現(xiàn)、數學探究與數學概括等教學活動。
一、在新舊鏈接中“設疑”,激活學生的思維
例如,在教學蘇教版三年級上冊《分數的初步認識》第一課時,首先播放音樂《十五的月亮》這首歌,把孩子們帶入到一個中秋節(jié)分月餅的生活情境中。隨后大屏幕上出現(xiàn)4個月餅,引導孩子們來分一分。如果把4個月餅分給兩個小朋友,每個小朋友分得幾個?如果出示2個月餅呢?如果現(xiàn)在只有一個月餅呢?用文字表述為“一半”,還可以用學過的小數“0.5”來表示。此時,老師并沒有停止腳步,繼續(xù)追問,拋出關鍵性問題:“除了這些,還能怎樣來表示呢?”從整數“1”,到小數“0.5”,最后用自己的方式來表示“一半”,在此基礎上引入分數。
以上案例中,教師基于教學重點設計了兩個關鍵性問題,通過新舊知識的鏈接碰撞,引發(fā)了學生的認知沖突,有效地啟發(fā)了學生積極思考,其有效性遠遠超出了教師單純的講解。也只有激活了學生的思維,他們才會踴躍地融入課堂,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
二、在合作探究中“釋疑”,深化學生的思維
例如,蘇教版三年級下冊《有趣的乘法計算》屬于探索規(guī)律的課型,為了能給孩子們一些表達的支撐和探索的方向,教師抓住契機,適時提問:“仔細觀察,一個兩位數與11相乘的得數有什么共同特點?”,引導學生關注積的個位、十位、百位上分別是怎樣的數。之后,遇到“頭同尾合十”的類型時,組織小組合作,大膽放手,讓他們結合學習單自主探索。
在教學中我們經常會遇到同一個問題有多種不同看法的情況:有正確的,也有錯誤的;有全面的,也有片面的;有有序的,也有混亂的……面對這種狀況,教師可拋出若干個關鍵性問題,組織小組學習,開展合作交流,及時捕捉學生的生成性資源,從而深化學生的思維,也使課堂教學更具活力。
三、在多元表征中“解疑”,靈動學生的思維
以蘇教版四年級下冊的《解決問題的策略——畫線段圖》為例,教師以和差問題為素材展開教學。“小寧和小春共有72枚郵票,小春比小寧多12枚,兩人各有郵票多少枚?”教師提出這節(jié)課的關鍵問題:“你有辦法讓兩人的郵票數量同樣多嗎?”預設學生中可能出現(xiàn)三種方法:①可以把小剛的6枚郵票去掉;②再給小紅6枚郵票;③把小剛的3枚郵票給小紅。不同的方法可以形成不同的解題思路,對于這道題來說,任何一種思路都可以很方便地解決這一問題。又如練習中常常會遇到:“一個雙層書架,上層書的本數是下層的 3 倍,如果從上層搬 60 本到下層,那么兩層書的本數正好相等。原來上、下層各有圖書多少本?”這是和差問題的變式,這一問題沒有直接告知相差的數量,對于這樣的問題采用第一種或第二種方法來解決都比較麻煩,而采用第三種方法“移多補少法”就比較便捷。
雖然和差問題的具體條件在變,但是解題時都可以借助線段圖分析數量關系,抓住關鍵問題,想辦法把兩個不相等的數量轉化成相等的數量;也可以用兩數和加兩數差,得到大數的2倍。這樣就不會出現(xiàn)思路混亂的狀況,學生面對多樣化的問題時都能隨機應變,靈活選用不同的思路來解決問題,使孩子們的思維靈動起來。
四、在拓展延伸中“生疑”,開闊學生的思維
例如,教學蘇教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下冊《混合運算》第一課時,在第四塊板“后續(xù)延伸,提升思維”中,截取教學片段如下:
師:課前大家玩了“算24點”的游戲,這次老師要求你直接說出綜合算式,敢不敢接受挑戰(zhàn)?(出示三張撲克牌:黑桃3、梅花A、紅心6)
生:3+1×6=24
師:你們都同意嗎?還有不同的列法嗎?(兩種綜合算式都出示)
不管寫在前面還是寫在后面,都要先算(乘法)。
師:如果這樣寫的話,應該先算什么,是你原來的想法嗎?(指著:3+1×6)
你們想先算什么?(理所當然回答加法)
師:先算加法該怎么辦呢?同學們可以先思考一下,后面我們繼續(xù)研究。
在回顧本課的同時,再次安排了“算24點”的游戲,既能前后呼應,體現(xiàn)結構的完整性、對本節(jié)課知識點的運用;同時也在溫故中而知新,引出小括號的使用規(guī)則,激發(fā)學生對后續(xù)知識的興趣與初步感知。讓學生帶著疑問走出課堂自己去學習,開闊了學生的思維,拓展了學生思維的廣度,提升了學生的數學素養(yǎng)。
數學概念、計算公式、探索規(guī)律……這些必定給學生帶來枯燥和困惑,不妨多角度設置提取關鍵問題,這樣不僅能讓教學方式發(fā)生改變,更能有效改進學生的學習方式,讓學生的數學思維更清晰,更嚴密,更系統(tǒng)。
參考文獻:
[1]馮路毅.數學教學通訊·小學版[J].西南師范大學數學系出版,201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