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勝柏
【摘要】隨著社會的高速發展,國家綜合國力的提高,文化的價值越來越大。而語文這門科目能夠成為文化傳播的載體。在這樣的條件下,教師應當基于核心素養進行教學,從高考語文文本閱讀出發,重點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使學生全面發展成為國家所需要的人才。
【關鍵詞】核心素養;高考語文;文本閱讀
核心素養涵蓋著學生人生觀價值觀,學識和修養,養成適應社會發展所必備的能力,它注重修身養性,強調道德、情感和知識的理念方針,比之傳統教學只重學生知識缺乏對學生人生價值觀的塑造要完善。這也是近年來教育部在高考命題所指定的方向之一,將教材重點融入“核心素養”“中華民族文化傳承”“良好的分辨思維”“欣賞文學”等元素能讓學生更加全面的發展。
一、中華民族文化傳承如同百年老酒香醇芬芳
在2018年語文全國高考卷詩詞補全里出現的當中,依舊選取經典文學,題中包括有《論語-為政》的“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告誡著我們復習知識要從中挖掘新的認知才能作為別人的老師、韓愈的《師說》的“好古文”表示我們要學李蟠對學習抱有喜歡之情和“六藝經傳皆通習之”教會我們向李蟠學習他的儒學修養和蘇軾的《念奴嬌(大江東去)》的“羽扇綸巾檣櫓灰飛煙滅”告誡我們做人要積極向上學習周瑜在以后職場或專業上面大有所為等。
而當中的古詩歌閱讀挑選唐代詩人李賀的作品《野歌》,詩中描寫了詩人胸有成竹,理想遠大,準備去往京都參加考試中舉意氣風發的場面,仿佛文曲星降臨,奪得桂冠意料之中!生動形象的描繪了應試的考生都朝氣滿滿,而詩人放佛有力劈山河之勢,無人能阻擋其鋒芒,突出了考生應當有這份勇氣和魄力,高考也是這樣,為社會、國家選人才都要按照德智體美勞的標準進行教育。表達了詩人在做什么事的時候第一要素是自信,要相信自己。
到了文言文部分的考題選取的節選是《晉書·魯芝傳》,魯芝,受宣帝、魏明帝和武帝重用,出生時流連失所,卻一直積極面對人生,好好學習天天向上,他勇敢堅強又仁義十足得來又清廉一生,選這篇的目的是為了讓學生在學習和解題時學會魯芝身上的重情重義,明兒好學,高風亮節的偉大人格和生活做事作風。
高考語文考什么?就是讓我們在學知識的同時浸淫在古人所傳授的做人做事的道理。老師基于核心素養下培養的學生在學校日后畢業為中華民族共和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國度里輸送品德高尚,理論知識扎實有健全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全能型人才。
二、需擁有一雙欣賞文學的慧眼
2018語文高考中詩歌篇是《野歌》,和李白、李商隱號稱唐代三李的李賀,詩人一開始去京都考取功名時信心滿滿,從句首“鴉翎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銜蘆鴻”可知,其中“箭”寓意是詩人的才華,“鴻”指的是將要考取的功名,詩人用寓意化的手法表現出自己一展宏圖的野心。可是途中遭遇讒言落第后,即使心中希望和現實產生巨大落差遭遇巨大的挫折,可詩人不愿意自甘墮落,立刻從悲壯的感情沖出,相信總有一天會撥開雨霧見月明,從詩中最后兩句清晰表明,“男兒屈窮心不窮,枯榮不等嗔天公。寒風又變為春柳,條條看即煙濛濛”。且詩中描繪的景色很立體豐滿,“寒風”代表冬天,“春柳”代指生機勃勃的春天,詩中描寫的時間如同白駒過隙,人生不容易,世事難料,上一句寒風,下一句就春柳,在此刻詩人心理認為冬天過后就是生機勃勃的春天,總有可以施展才華,大展拳腳的時候,正因有著堅強不屈的信念,詩人在第二年還是當上了京官。高考語文詩中選取這篇詩歌,為的是讓我們從古人那學習到遇到困難時,不要放棄,要有不甘沉淪的樂觀和勇氣。
考題選了實用類文本作為高考的攔路虎,首先要了解什么是實用類文本,題材主要采用了傳記或者新聞報告又或者文章,特點是真實、準確和實用,主要目的是讓考生們探究實用類文本所表達的人生價值和時代精神。而解答實用類文本時,首先要找到結構復雜的長句子的中心思想,還要注意段頭的開門語和段尾的總結語和過渡句,還要特別注意使用了特是手法修飾過的關鍵句子。例如傳記類型的文本,一般會記載人物的主要生平事跡,命運中發生重大的事情,以及作者或者人物思想活動的時間點,最后還要注意作者在文中表達的某種觀點。總結起來解題思路是,閱讀文章,審讀試題,重點回讀,再到扣緊中心,隨機應變作答。
三、結語
2018年的語文高考里的文本閱讀主要考查基于核心價值培養下的中華民族文化傳承和欣賞文學的能力,老師要做好準備和升華自己的教學理念,只要以核心素養為基礎開發學生閱讀量,提高學生欣賞鑒賞的格調,伴隨著能提高成績這樣才能夠應對以核心素養之一為基礎的高考全國卷。社會在進步,教育也隨著在改善,基于核心素養培養下的高考語文文本閱讀也不斷改進與進化,而相對的國家為了選拔人才也不斷的更新考察方式和方向,那么只要基于核心素養下使學生全面發展就能取得好的成果!
參考文獻:
[1]韓雪屏.中國當代閱讀理論與閱讀教學[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
[2]任子朝.高考的內容、形式與能力考查關系的研究[J].中國考試,20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