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顯龍
◆摘 ?要:在語文教學中實施美育,重視課堂的感染熏陶作用,挖掘教材中美的因素,陶冶學生美的情操,培養學生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
◆關鍵詞:滲透;美育;挖掘;培養
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教師的責任就是教書育人。黨的教育方針是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可見美育在小學教育中的重要作用。然而,不少學校和教師只重視學生的成績,有的甚至忽略了美育,把美育當作可有可無的東西而不予以重視。一個受人歡迎的、成功的語文老師,都會自覺地在語文課堂上播撒美的種子,讓孩子從小明辨是非美丑,從心底里向往真善美,自覺地遠離假丑惡;培養美的情操,凈化幼小的心靈,從小心存善念、與人為善,有愛心,樂于助人,好好學習,既會做事,又會做人;長大后具有高尚的品質、健全的人格,為社會作出貢獻。“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重視語文教學中的感染熏陶作用,用教師自身的人文精神去滋潤、去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和品位,讓美的思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在學生身上開花、結果。因此,在教育教學中實施美育,應該成為我們所有教師的目標之一。如何在小學語文課堂中滲透著美育,結合具體的教學實踐,談談我的一些感想和體會。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必須重視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正確導向。語文中的美育旨在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人們常說,愛美之心,人皆有之。怎樣讓每個小學生從小養成審美意識,培養審美觀念呢?作為語文教師,應該善于發現、挖掘教材中美的因素,引導學生用眼睛去觀察,用心靈去體會,陶冶學生的思想情操、啟迪智慧、增強生活樂趣,塑造學生高尚的人格和美好的心靈。學生喜歡語文課,是從喜歡語文課本開始的。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兒童是用色彩、形象、聲音來思維的。小學語文課本中有大量文質兼美的文章,插圖色彩鮮艷、清晰精美,形象生動、活潑可愛,首先就給孩子心理上產生愉悅的情感體驗,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課文中優美的詞語、精彩的句段,會讓學生在閱讀中獲得感受,豐富自己的精神生活。所以說,美在語文教學中無處不在,無時不有。
教學《荷花》一文時,我創設情境,寓教于樂,寓教于美中,實現審美主體和審美客體的和諧統一,讓學生借助美文,走入美的境界,與文章共鳴,與人物共樂。并在聽說讀寫訓練中陶冶感染,逐步提高自己的審美水平。整堂課的教學中,我有意識地把自己感受到的美恰到好處地滲透到每一個環節,盡量讓學生發現美、感受美、欣賞美、創造美,同時引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美的教育。
教學中要善于捕捉美的熏陶。回想我教學《慈母情深》一文時,當學生入情入境,情之所至,急于表達時,我讓學生聯系實際,想想父母為我們做了些什么,說了些什么;讀了這篇文章之后,哪些地方最使你感動。為了使學生感情入境,體情明理,出境悟文,每一次朗讀都有不同的要求,把學生的情感在朗讀課文的過程中一步步激發出來。使學生真正做到在讀中理解,在讀中感悟,從心靈上得到啟迪,受到感染。又如《桂林山水》一課,作者描繪“甲天下”的山和水。山,奇、秀、險;水,靜、清、綠。人坐船行之,有“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之感,文中靜態美和動態美的高度結合,構成廣闊而深邃的意境,給人一種清麗恬靜、樸素清新的美感。教學時,我放視頻、聽錄音、伴樂讀,使他們入景入情,陶醉于美景之中,這樣他們的心靈自然得以美化,愛國之情感也就不言而喻了。
總之,學生的美感不是與生俱來的,它需要在成長過程中有意識地培養,它需要每一位教師積極自覺去實施和完成。語文教師是美的傳播者、創造者,在教學中就必須把教材中美的因素挖掘出來,展現在學生面前,啟發他們去追求美、創造美。只有把美育滲透到語文教學活動中,才能培養出身心和諧發展、人格完美的高素質人才,才能全面推進素質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