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瑜
◆摘 ?要:中國的近代化歷盡艱難,外界的刺激、內在的嬗變、新舊的沖突、革新的陣痛,在各種交織的因素共同作用下,最終走上了一條“器物—制度—思想”的漸進變革之路,何以中西方的近代化進程體現出明顯的差異,本文結合政治史以“最小代價”來闡述中國的近代化道路選擇的特征,以期解決歷史課堂教學中這一重點、難點。
◆關鍵詞:近代化;特征;“最小代價”
福澤諭吉在《文明論概略》中就社會轉型的問題談到:“汲取歐洲文明,必須先其難者而后其易者,首先變革人心,然后改變政令,最后達到有形的物質。按照這個順序做,雖然有困難,但是沒有真正的障礙,可以順利達到目的。倘若次序顛倒,看似容易,實則不通。”這一言論不僅給明治時期的日本指明了方向,似也預言了中國近代化進程的坎坷與艱難。
何以中國的近代化走了一條“器物—制度—思想”的變革之路,這是教學過程中必須予以解決的問題,筆者試以“最小代價”特征作為一條線索將政治史與思想史串并,以期更好地解釋近代的“西學東漸”之路。
尚可守舊則不輕言革新,尚可修補則不輕言推翻,這一“最小代價”特征在中國近代化進程中體現尤為明顯。
鴉片戰爭中國雖然戰敗了,但對于工業文明毫無概念的清政府,或將責之于地方的懈怠,或將歸因于對手的僥幸,總之“清廷對于《南京條約》的不平等性反應并不激烈,反而對中英兩國文件采用平等體制感到不安”,故這次戰敗并未引起政府層面任何反思,遑論進行變革,而僅使林則徐等身在前沿、對“船堅炮利”有深切觀感的極少數人開始萌生師夷長技的念頭。
第二次鴉片戰爭則大大不同。帝都的淪陷、咸豐的出逃,使政府無法對失敗再次僥幸視之,而清廷內部終于有了變革的聲音。洋務派借“中體西用”拿捏住了變革的分寸而得到慈禧的首肯,長達三十余年的洋務運動拉開帷幕。雖說頑固勢力依然對辦洋務不以為然,但近代化的車輪已經開始緩緩向前,所謂“同治中興”也很快來臨,列強與中國的關系則步入了一個表面上較為和緩的階段。另一方面,以王韜、鄭觀應等為代表的早期維新派也提出了更為激進的主張,然當器物之變成效未顯,絕少有人相信中國需要一改祖宗之法以圖自救,改制顯然已經超出了“最小代價”的范疇而不可能付諸實踐。從“不變”到“變”的成績如何,歷史在等待這場“師夷長技以自強”的努力交出一份最終的答卷。
“不及格”——這是同為西方國家“學生”身份的日本給中國的洋務運動打的分,而公車上書則代表了民間對于這場運動及其結果的不認同。相較于兩次鴉片戰爭,甲午戰爭的慘敗對國民是一個更難以接受或理解的事實。民族的出路究竟在何方?階級身份的差異讓維新派能跳脫“中體西用”的束縛去深入審視制度的問題,對清政府的幻想又使他們不至于走向“造反”的極端。當資產階級將目光投向日本去尋找造成兩國差距的癥結所在,他們也就有了明確的政治目標,康有為甚至提出“更新之法,不能舍日本而有異道……我朝變法,但采鑒于日本,一切已足。”
曇花一現的戊戌新政依然是以“最小代價”為前提的,不僅旨在保留清室,甚至未曾觸及立憲這一根本問題,但即便如此,維新派和帝黨的弱弱組合在當時的社會條件下依然不可能取得變法的成功。然而我們也必須認可,敢于將制度之變宣諸于口并力圖實施,已經是資產階級長足的進步,而當改良的道路被頑固勢力無情阻塞,歷史也終究會選擇革命者去清除社會進步的障礙。
時隔三年,《辛丑條約》將清廷的反動性暴露無疑,中國社會的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趨于匯流,但凡稍有覺悟的國人均認識到朝廷已經成為洋人的走狗,反帝必須反清,救亡必須反清!對于清廷而言,雖仍幻想以“新政”這一“最小代價”圖得自保,但顯然已是無力回天了。
孫文曾感慨道“當初次之失敗也,舉國輿論莫不目予輩為亂臣賊子大逆不道,咒詛謾罵之聲不絕于耳……惟庚子失敗之后,鮮聞一般人之惡聲相加,而有識之士,且多為吾人扼腕嘆惜,恨其事之不成矣。前后相較,差若天淵。”這一段話實為“最小代價”的絕佳注腳,雖然以推翻清王朝為目標的興中會成立甚早,但革命被民眾認可并成為趨勢,只能是庚子以后的事情。從1895年廣州舉事到1911年辛亥革命,革命派終于走到臺前并最終宣告清廷的覆滅,改良所無法達成的制度之變,至少通過暴力斗爭獲得了部分的成功。
然破舊不等于立新,所謂三權分立、民主共和成為一紙空文,在民主精神、憲政意識、法治思想均告闕如的中國,想要通過移植西式民主的方式對上層建筑進行手術來實現政治民主化顯然是行不通的,在當時的條件下,奉天命的皇帝趕下臺了,取而代之的只能是拳頭硬的土皇帝,而專制統治得以安身立命的社會基礎、思想基礎仍根系發達,廣大“臣民”即便心里愿意,也決不至于清楚地知道如何去扮演好“公民”的角色。
陳獨秀指出,“所謂立憲政體,所謂國民政治,果能實現與否,純然以多數國民能否對于政治,自覺其居于主人的主動的地位為唯一根本之條件”,當舊思想成為社會進步不得不克服的障礙,近代化進程中的“最小代價”特征再一次得以體現,一場思想解放運動以不可阻擋之勢撲面而來……
綜上,中國的近代化歷盡艱難,外界的刺激、內在的嬗變、新舊的沖突、革新的陣痛,在一次又一次付出“最小代價”之后,終于也一步步將中國推到了社會巨變的前夜。而在教學中將這條線索完整地呈現于學生面前,學生對近代化的領悟必能更進一程。
參考文獻
[1]黃仁宇.赫遜河畔談中國歷史.
[2]康有為.日本變政考.
[3]孫中山.建國方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