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普鑫
摘 要:物理是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在物理教科書中有演示實驗、學生分組實驗,還有每章都安排的小實驗。通過這些小實驗,可以開發學生智力,激發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實際動手操作的能力。實驗探究式教學法,即讓學生親自動手操作,通過認真細致的設計實驗過程,進行實驗觀察,并對實驗結果進行綜合分析研究。
關鍵詞:課程資源 實驗探究 三維目標 整合
社會的迅速發展對人才的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是素質教育的核心。”中學教育的目標要由重分數向重能力方向轉化,要實現這種轉化,教師首先要轉變教學方式,而探究性學習正是一種著重培養學生能力的教學法。探究性學習是指學生從各種學科領域或現實生活的問題出發,通過形式多樣的探究性活動,以獲得知識和技能、培養探究能力和應用能力、獲得情感體驗為目的的學習方式。
一、在探究式教學中,教師和學生互為資源
長期以來,在展現物理現象的演示實驗中,或在學生實驗前,教師從頭至尾向學生講解實驗目的、要求、步驟……學生則按部就班地操作1、2、3,完全充當被動角色,這樣的實驗顯然不符合《課程標準》的教學要求。我以為,如果注重轉換學生的角色,使學生直接扮演研究者,就可使“探究式學習”始終貫穿于實驗教學中,不再是少數教師的偶而為之。
我們也常會看到教師把“探究式”的實驗上成“驗證式”的學生實驗課,學生不再是研究者的角色,這樣的教學模式,著眼點是讓學生能通過實驗技能考試,這反映了一種應試教育的思想,與當前大力提倡“探究式學習”是背道而馳的。
在實驗教學中開展“探究式學習”,需要學生逐步學會獨立設計實驗過程、學會合理地獲取實驗數據,并進行數據分析和處理,得出結論并寫出完整的實驗報告……這需要內驅力,這是一種主動的學習,只有轉變好了角色,學生即以研究者的心理狀態投入到研究中去,這樣才會發揮出自身的才華,把被動的接受知識,轉換為用類似科學研究的方式來進行知識的學習,去創新,上述的教學要求才能達到實效。
二、實驗探究式教學法可以有機整合三維目標
新課程提出了三維目標即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這三位是一體的,是作為一個整體的三個維度。教師在教學中,不能把目標分割開來,離開知識和技能就不能談過程和方法,而知識與技能又必須依靠過程和方法,從而使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得以鞏固和發展。
實驗探究式教學法,即讓學生親自動手操作,通過認真細致的設計實驗過程,進行實驗觀察,并對實驗結果進行綜合分析研究。在此過程中,學生處于主動地位。通過思考、積極的探索,學生自掌握物理知識的同時經歷了過程,獲得了方法,激發了學習物理的興趣,發展了創造力,領悟了物理學家幾十年如一日的堅持不懈的精神品質,這樣,從中有體現了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所以,實驗探究式教學可以有機的整合三維目標。
學以致用是教育的最終目標。隨著年齡的增長,人的創造力可能得到發展也可能變得枯萎,傳統的單向式說服的教育方式,重在灌輸,學生缺少親歷體驗過程,創造力得不到培養和發展,在這種環境下成長的孩子會變得越來越機械,他們的知識可能會越來越豐富,但能力不一定增長,變成了一個只會考試的機器,沒有創造力,沒有想象力,離開了課堂,無法自主學習,無法適應日新月異的社會。教師要鼓勵學生勇于創新,這就需要創造和諧的課堂環境,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參與探究的機會,讓學生在學中玩,在玩中學,在玩中想象,在想象中發展,在發展中創新。在此過程中,學生獲得了知識與技能,體驗了過程與方法,學會了合作,培養了學生的團隊精神。
三、在課堂教學中如何體現實驗探究式教學法
教師在課堂教學重要本著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突破應試教育的桎梏,關注每一位學生的發展。傳統的教學方法是直接把結論拋給學生,然后做習題鞏固結論,認為節解的題越多就越厲害,在此過程中學生變得會解題了,可卻越來越不喜歡物理學科了。要知道,不論多么簡單的規律,都有其形成的過程,教師就是要引導學生親歷其規律的形成過程,掌握方法,培養積極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那么,在課堂上如何體會出實驗探究式的教學方法呢?
首先,教師要善于創設情景,把演示實驗轉化為探究實驗,讓學生對探究的手段,使用證據的規則,形成問題的方式,提出解釋的方法等一系列問題有親身體驗。例如,研究大氣壓強的問題時,我讓學生準備一個裝水的礦泉水瓶,蓋緊蓋子,問學生:“如果瓶底打一小孔,水會流出來嗎?”學生猜想:會流?不會流?我并沒有急于給學生下結論,而是讓學生親自做實驗,結果發現水會不會流出來!學生的興趣來了,有同學提出問題:“在瓶子的側壁上打小孔,水會流出來嗎?”許多學生由于定勢思維的影響,紛紛回答:“會流出來。”我又讓學生親自實驗,已驗證猜想,結果水還是不流出來。我又問:“是什么力量是誰不流出來?”學生觀察,教師指導得出是大氣壓的原因。至此,課堂氣氛活躍,學生興趣極高,提出了許多問題,提出了許多猜想,我因勢利導,然學生自己解釋,相互交流,從現象到本質,從猜想到形成結論,學生找出結果,并進一步得出結論:大氣內部確實存在,并向各個方向都有壓強。
其次,教師要善于創設培養學生解決具體問題的探究實驗,尋找可利用的教學資源,所以,教師要善于挖掘課程資源,把課堂延伸到教室外。要讓學生明白,學會物理不是學會解題,學物理的最終目的是要能解決自然科學中的問題。例如,在講力的合成與分解時,教師把學生帶到教室外,向學生出示一條結實的繩子,說:“同學們一起合作,讓兩個體力很大的男同學拉住繩子的兩端,那么一個體型嬌小的女生能把這兩個男生拉動嗎?”這樣,教師創設情境,激發興趣,開展問題探究,通過實踐發現,只要女生的繩子中間一拉就能夠拉動,這時其他學生都想試一下,增加到4個男生拉繩子……這時學生的疑問自然就產生了:這如何解釋呢?通過探究和分析,學生明白了其中的道理之后,教師可順勢而為,提出問題情境:如果是一輛小汽車陷在泥潭里,司機如何能把汽車拉出泥潭?學生紛紛提出了解決問題的方法:找一條繩子,一端幫在大樹上,一端綁在車上,司機從繩子中間拉,就能把車拉出來;有同學說,沒有樹,怎么辦?又有同學找出了解決方案:找一根木樁,定在車前可以代替大樹,也一樣可以把車拉出來。
第三、教師要善于創設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探究實驗。例如,在講固體壓強前,我向同學提出一個問題:把一個生雞蛋從半米高的地方拋到盤子里而不破,你怎么辦?我要求學生自己設計裝置,找一個合適的時間和地點來做實驗,進行比較,看誰的設計好。然后教師在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尋找規律,透過現象看本質,探求雞蛋不破的真理。這樣學生對概念的形成就有了形象的認識,學生會發現物理原來是如此生動有趣,創造性的欲望就會被激發,動手能力就會增強。在這種教育氛圍中成長的孩子,哪有不喜歡物理的?
總之,探究式物理課堂教學,教師不能夠只是停留在理論的研究上,也不能再是高高在上的“師道尊嚴”,而應該轉變觀念,提高認識,認清自己在教學中的作用,為物理探究式課堂教學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以提高學生創新思維的能力和動手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參考文獻:
[1]徐慧榮.整合課程資源 優化物理教學.百度文庫
[2]徐繼存。論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學科教育,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