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華芬
摘 要:如何將課堂還給學生,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促進學生自主發展,讓每個學生都“聽得懂,做得來,記得住”,是我們生物教師的責任。只有不斷地探索和反思,才能提高自身的業務水平,才能使課堂變得快樂而高效。
關鍵詞:課前準備;自主學習;合作探究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實施,傳統的教學模式已越來越不適應時代的要求,唯有打造高效課堂才能真正把老師和學生從應試教育的“苦海”中解救出來。要實現課堂有效,教師必須更新觀念,不斷探索和實踐新的課堂教與學的模式。
生物學是一門實驗科學,觀察和實驗是學習生物科學的基本方法。初中生物新課標給教師和學生都提出了更高的目標和要求,十分重視探究性學習。如何將課堂還給學生,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促進學生自主發展,讓每個學生都“聽得懂,做得來,記得住”, 是我們生物教師的責任,值得每一位教師探索和反思。
一、縝密的教學設計和充分的課前準備是課堂有效的前提
初中生物上的實驗探究很多,用時也很多,很多學校每周只安排了2節正課且沒有自習時間,每節課時間大致四十分鐘左右,在這么短的時間內,要讓學生自主學習和探究并高效地完成規定的學習任務還是有一定難度的。這就要求教師必須作好充分的課前準備,精心設計好每一堂課,并將其具體落實到每一個教學環節。
課前準備工作既要備教材,又要備學生。教師應按課標要求結合學生的具體情況,明確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突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對教學過程中的新課的導入、教學方法的運用、板書設計、時間分配、電化教學手段、教具的利用、實驗器材、必要的課件和一套行之有效的導學案(內有課堂檢測)等應有一個縝密的教學設計。除根據教學過程的設計和教學的實際需要準備好各種資料之外,還應仔細考慮課堂教學中的細節問題,對于課堂上學生可能出現的認知偏差要有充分的考慮,針對可能發生的突了情況設計應急方案,確保課堂教學有計劃、有步驟的按預設環節順利進行,這樣既減少了教師教學的隨意性,又減少了學生學習的無序性,使學生有效地學習,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對于學生來講,課前預習可以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能力,以便在課堂上集中精力去探究解決這些問題。如果沒有任何準備,盲目地跟著老師跑,教師講什么,學生就聽什么,教師演示什么,學習就看什么,學習起來肯定被動。預習看似是學生自己的事,實則跟教師的指導有很大關系。教師應讓學生明白這節課主要完成什么任務?可能會遇到哪些疑難問題?針對這些應作哪些課前準備?并作好筆記方便課堂共同探究。
例如,在上《發生在肺內的氣體交換》這一課時,在其中一個班上課前,我按傳統方法準備了教案、課件、導學案、掛圖等,事先也對學生進行了分組,但在教學過程中,我發現學生發言不積極,而極少舉手回答問題的同學聲音小、說不到點子上,特別是講到肺與外界的氣體交換的過程時,小組討論、探究費時長,半天展示不出成果來,結果為了完成這節課的任務我不得不自問自答,課是上完了,但效果不理想。后來上另一班時,課前我們教研組事先集體備好了這堂課,明確了這節課要達成的目標,將課件和導學案也精簡了許多,并自制了用于演示膈肌運動的實驗模型,同時讓學生提前預習好這堂課的內容,準備好自己想要問的問題,并進行一些相關的知識儲備,在教學中我分幾個層次進行演引導,有計劃地逐一攻破難點,使學生氣壓與容積的關系,理解了肺與外界的氣體交換過程。由于師生課前都進行了充分的準備,結果課堂效果大不一樣。
二、培養學生主體意識,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陶行知先生說過:“ 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乃是教學生學。”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生物教學中,教師應滿足學生的需要,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從根本上改變應試教育下填鴨式的教學方式,積極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思考,變“要我學”為“我要學”,讓學生成為課堂真正的主人,使自主學習成為一種內在的需要和渴望。
將課堂還給學生,并不是將課堂放任自流,而是以教師為主導下的以學生為主體的一種教學模式,因此,教師應準確把握整堂課的順序和節奏,當好引導者、參與者、傾聽者的角色。在解決問題過程中如果缺乏引導,比如:有的教師剛給學生提出問題,就馬上要求其回答,甚至有的教師自問自答,學生根本就沒有思考問題的時間,這樣貿然打斷學生的思路會降低學生的參與度。學生參與活動的時間總計不少于25分鐘。課堂提問要精而少,不能太隨意,主要由學生自己問,學生自己能理解歸納的,可以不必反復講,甚至不講。這樣做既不忽視學生情感,又能節省時間提高課堂效率。
三、創建平等互助、合作探究的教學氛圍
“教師和學生是朋友,在經驗和知識上,彼此雖然有深淺廣狹的差別,在精神上卻是親密體貼的朋友。”——陶行知
教師應正確對待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個體差異,根據班級學生的學習興趣、態度、水平、性格等指導學生創建若干學習小組,然后以小組為單位,組內成員既要有明確的分工,又要相互協作,讓所有學生都動起來,平等參與其中,人人為小組獻計獻策。各小組開展組內交流、討論,制定出解決任務的思路、方法、步驟。然后各小組按照討論交流達成的共識展開有序的操作,各抒己見,集思廣益共同完成小組任務。讓學生在合作中體驗成功的喜悅,分享合作的快樂,進而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團隊精神、創新能力以及良好的習慣。
師生之間要建立一種民主、平等、和諧的關系。鼓勵學生積極探索、大膽質疑、勇于創新,還要善于發現及時表揚學生的優點,尊重學生的勞動成果,多與他們交流互動,提高學生的自信心和積極性。要及時幫助、寬容對待出現錯誤的學生,耐心地幫他們分析原因,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給他們奮發向上的動力,使學生能體會到自己在群體中存在的價值,為課堂高效營造一種和諧的氛圍。
組織學生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先統計每個小組的記錄,再統計全班數據,匯總后填寫在黑板上,結合數據,引導學生全班討論、分析并得出結論。
在模擬實驗中,運用一系列引起學生興趣的問題和活動使學生處于積極的思維活動中,課堂氣氛活躍、歡樂、和諧,不僅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增加學生對生男生女的感性認識,還使學生學會了對數據的分析處理,幫助學生理解生男生女機會均等的道理,培養了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學生相互協作、共同探究并得出結論,很有成就感。
四、對學生進行多元化的評價
傳統的教學評價以考試成績為唯一標準,不免過分僵化,簡單,片面,使教學評價的科學性大打折扣。而新課程標準則綜合了學生的知識、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和創新意識等方面的變化和進步,倡導從全方位、多層次、多角度對學生進行多元化的評價。不但要關注學生學習的結果,更關注他們學習的過程以用在學習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情感與態度,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信心,促進學生健康、全面發展。
在初中生物教學過程中,我為每個學生建立個人成長檔案。包括課堂滿意度(10分)、課后作業完成情況(10分)、探究活動參與度(10分)、實驗操作技能(20分)、期中和期末考試成績(50分)五個部分。這樣保證了對每個學生的評價客觀、公正,增強了學生的上進心。
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作為教師應在享受快樂,體會失敗的同時,不斷地反思自己,只有不斷地探索和反思,才能提高自身的業務水平,才能使課堂變得快樂而有效。
參考文獻:
[1]人教版《生物學》七年級(下)、八年級(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