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振軍
摘 要:生物是自然學科中的基礎學科,也是高中階段重要的理科學科,在學生高考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對高中生物提起足夠的重視,指導學生明確學習目標,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提高學生生物成績,從而促進學生未來的發展。本文就如何開展生物教學,提高教學效率進行了研究。
關鍵詞:高中生物;有效教學;多媒體技術;探究性學習;理論聯系實際
高中生物首先是一門以概念為核心的學科,其中涉及的細胞、呼吸作用、基因、遺傳與進化等共同構建了生物完整的知識體系和知識系統,教師應注重加深學生對概念的理解;其次,生物學是一門理科學科,教師在講授生物概念或者生物過程時,應使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記憶,培養學生的推理判斷、分析歸納能力,使教學真正有效,從而讓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為了切實提高生物教學的有效性,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我進行了以下嘗試。
一、運用多媒體技術,加深學生理解
在高中生物學知識中,有許多涉及到生物學的基本理論,其原理、概念、規律間存在著嚴密的邏輯體系。這些知識相對來說,比較復雜抽象,學生難于理解,容易使學生喪失學習興趣,而教師如果僅僅憑借講述或者掛圖進行教學,無法做到使學生真正掌握,這時候多媒體技術的應用可以為我們有效解決這些難題,從而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比如,在教學“蛋白質的結構和功能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向學生展示“大頭娃娃”的圖片并且播放相關視頻等,從而創設學生感興趣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使學生對進一步了解蛋白質結構和功能產生欲望;再比如,講授“核酸的結構與功能”時,借助多媒體,利用不同顏色和形狀的圖形分別代表磷酸基團、五碳糖、含氮堿基和氫鍵等,既有助于學生掌握DNA的堿基互補配對原則,又能使學生清楚地觀察到堿基對之間氫鍵的對應數目關系,給學生留下具體而深刻的印象。因此,教師在實際教學中,要注意將多媒體技術與傳統教學方法有機結合,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加深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和理解,從而切實提高生物教學質量。
二、探究性學習,培養學生創新思維
新課標提出了“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要求教師在課堂上以學生為主體,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活動,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而“探究性學習”正是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落實新課標理念的有效手段。何為探究性學習?筆者認為就是在教師的精心引導下,學生對問題進行獨立思考,然后自由討論答案,最終教師予以解答,從而解決問題的教學模式和過程。比如,在教學“植物細胞有絲分裂”時,我采用探究式教學,進行以下教學設計。首先,我向學生們講述植物細胞有絲分裂的過程,然后提出問題:(1)請學生總結細胞進行有絲分裂時,在各個階段細胞內的染色體數、染色單體數以及DNA分子數;(2)類比動物細胞有絲分裂的過程,動物細胞和植物細胞的有絲分裂有哪些異同呢?先讓學生自主思考,時間控制在兩三分鐘,然后讓學生進行小組范圍內的交流探討并派出代表發言,最終由我公布正確答案,整個過程的完成在十五分鐘左右。通過這種教學模式,在提高課堂效率的同時,不僅深化了學生對植物細胞有絲分裂的理解,培養了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合作意識,而且在和動物細胞類比的過程中,引導了學生的思維方向,拓展了學生解決問題的思路,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三、理論聯系實際,建立生物科學觀
在辯證唯物主義觀點論中,我們認識世界的過程就是“實踐-理論-實踐”不斷重復的過程,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注重理論聯系實際,讓理論回歸于實踐,讓學生在實踐中加強認知,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生物科學觀,提高學生解決實際生活問題的能力,從而實現教育的最高目標。比如,在教學“生物與環境的相關內容時,我們可以組織學生到附近的農田、草地、花園、樹林、動物園等進行實地考察走訪,那里生活著各種各樣的動植物,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生物的多樣性,同時當學生學到保護生態系統相關內容時,也會聯想到要保護周圍的生態環境和當地的動植物資源,根據所學生物原理和規律,提出相應的解決方法和措施。生物學知識與自然、生產、生活都有著許多直接、普遍的聯系,我們教師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要使理論知識與實際生活相結合,不僅要教會學生考試的方法與技巧,更要教會學生如何將所學知識運用于生活,培養出符合社會要求的應用型人才。
從事高中生物教學以來,在取得顯著的教學效果的同時,我深深感受到生物教學工作的藝術性和挑戰性。在以后的教育工作中,我會不斷加強自身修養,提高教學水平,注重將多媒體技術與傳統教學方法相結合,將理論與實際相結合,采用探究性教學設計,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生物科學觀,為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做出積極的努力。
參考文獻:
[1]馬天云.淺談高中生物有效教學[J].學周刊,2014(13):133-133.
[2]楊雷,楊宇.新課改理念下高中生物有效教學的思考[J].教育教學論壇(23):199-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