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雄雁
摘 要:從文體特征出發,可以使語文讀寫結合教學活動變得更加科學有序,也更能夠增強學生對于閱讀文本的感知力,提高語文素養。本文基于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對文本體裁意識下的讀寫結合教學做簡要分析。
關鍵詞:小學語文;文體;讀寫結合
教師在深度把握文本之后,通過情境引導來讓學生學習不同文體的結構特征、語言表達、寫作技巧等,這種細化后的閱讀教學最終目標自然是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
一、樹立具有文體意識的教學觀念
在文本解讀過程中,辨別文體是基本規范,不同的文體有著不同特點,但都是由內容和形式所構成的,內容也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形式,而根據內容表達的需要則決定了文章采用哪種文體形式。一種題材如果用不同的文體進行表現,那么它的內涵就會產生變化,換言之,在閱讀教學中,教師不僅要通過教材選文來讓學生了解和學習內容,更要引導其通過課文來學習語文知識,教的不僅僅是文本,更是其中所承載的內在,這也是學生能否形成語言表達能力的關鍵。例如,在《窮人》中,教師首先要明確文體為小說,接著便可以對文中的環境描寫和心理描寫進行重點解讀,使學生融入到小說這種文體的魅力當中。具體教學設計:1、出示詞語,引導學生體會屋外的氣氛,如波濤轟鳴、狂風怒號、洶涌澎湃等;再出示一組,如閃閃發亮,干干凈凈,溫暖舒適,這是屋內的環境。引導學生通過兩個鮮明的對比感受環境描寫在小說中的用處。2、通過“忐忑不安”“心驚肉跳”來試著走進桑娜當時的內心,體會其心理活動,并學習這種獨特的心理活動描寫方法。3、說一說漁夫在看到西蒙家的兩個孩子后,他的內心在想些什么?4、寫一寫西蒙在臨死前想說的話,或心理活動。
在該教學設計中,教師要注重這篇小說文體的特點,在整個教學過程中突出兩個描寫,即環境描寫和人物心理描寫,使學生感受到正是因為這樣的描寫,才能夠在文中出現一個“真實”的人物形象。
二、明確使用文體,而非教文體的意識
基于文體意識下的讀寫結合與直接用文體知識所進行的教學是不同的,教師在教學中不僅要有文體意識,還要根據不同學段來向學生進行滲透,從而根據文體特點設計教學過程,選擇教學方法。例如,在《為人民服務》一課的教學中,教師首先可以讓學生自己讀一讀,然后說說看這篇文章與其他文章之間不同的地方,引出議論文這一文體;接著,讓學生通過總結文章中的一些特征,提煉思維,歸納出議論文的特點,比如通過認識舉例、引用,來體會論證的方法;最后,在教學結束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嘗試對一個中心進行論證,培養其知識應用能力。可見井然有序的教學不僅將議論文的文體特點融入到了讀寫結合教學中,還使學生在讀懂文本的同時,聯系了寫作,逐步領會到議論文的內涵,并內化寫作方法。
問題意識可以對閱讀產生積極的影響,而讀寫結合教學也能夠促進文體意識的形成,二者相輔相成。作為課堂教學中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教師應不斷學習,提升自身語文素養,在教學中合理把握契機,充分利用合適的教學內容,選擇恰當的教學策略,來激活學生的內在語言意識,提升其語言運用能力。
三、回歸文體的讀寫結合教學內容
1、凝練散文,移情入境
散文作為一種表達真實情感生活的文體,其獨有的真摯情感散發著一種文學氣息。在散文閱讀教學中,教師當引導學生去到字里行間感受作者的情感流露,通過文字的“形”體會作者所隱藏在文中的“神”。例如,在《懷念母親》一文中,作者通過大量的日記片段表達了自己的思鄉與思親之情,教師應在此切入,設計讀寫結合,來讓學生體會并試著表達抒情散文。如品讀“糊”字,:為什么作者的心理會感到凄涼,卻又是甜蜜的?重寫“哭”字,房東太太會有怎樣的表現?房東太太令“我”想起了什么?母親又是如何等待多年未回家的“我”。通過串讀幾篇日記,將自己能夠想到的寫一寫,體會作者對兩個母親的懷念之情。最后,教師可以通過練筆來使學生深化情感,實現知識的遷移。如:假如你是作者,在愛慕與敬意之下決定回到祖國,那么在臨回國之際的心情會是怎樣的?試著將此時的心情寫進旅游十一年的最后一篇日記當中,進而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
2、詩歌文本,巧設讀寫結合
以古代詩歌為例,中國古詩詞的語言特點高度凝練,字字珠璣,每一個字、每一句話都蘊含著許多內容。教師可以利用這一特點,引導學生進行情節擴寫,也可以試著把詩歌改寫成一篇短文,幫助學生理解和把握詩歌內涵的同時,也發散了學生的思維。例如,在《牧童》和《舟過安仁》兩首詩中,教師可以通過“童趣”這一主題來形成契合點,引導學生在品讀中發揮想象,如《牧童》中的“臥”“鋪”“六七里”“三兩聲”等,在感受環境之后還可以順勢引導學生想象牧童在晚風中是如何擺弄他的笛子的。在《舟過安仁》中,教師可以通過創設情境來讓學生進行對話交流,試著將兩首詩中的畫面合編成一個小故事。
綜上所述,在小學語文的讀寫結合教學中,教師應從文體角度出發,來使得讀寫結合變得更加科學合理,進而引導學生在充分感知不同文體特征和魅力的同時,內化成為文體意識,為閱讀與寫作培養良好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