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妍 宋紅梅 劉洋
摘 要:隨著社會的發展和全球化的普及,翻譯在各行各業的應用日益增長,翻譯任務逐漸復雜化、多元化。而傳統的翻譯教學方式培養的譯員已經不能滿足市場的需求,本文將從學生自身和學校教學角度分析翻譯人才培養現狀,并提出翻譯人才能力培養建議。
關鍵詞:翻譯人才 能力培養 建議
引言
我國翻譯事業隨著各種新興經濟活動發展,其中對翻譯行業影響最大的莫過于“一帶一路”政策。“一帶一路”(The Belt and Road,縮寫B&R)是“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簡稱。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政策旨在實現互聯互通,造福沿線國家和世界。“一帶一路”的興起對翻譯事業帶來了重要影響。我國與沿線各國開展經濟貿易合作往來,翻譯人才的需求量也隨之增長,涉及語種增多,對翻譯的要求也不斷提高。此前多數翻譯任務都是將外語譯成中文,如今中國更趨于“走出去”,中譯外的需求越來越大。翻譯任務從文學向各個領域轉變,要求譯者對各領域專業性知識充分掌握,做到精益求精。[1]
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進程中,翻譯工作始終是溝通中華文明與世界文明的橋梁。全球化進程促使翻譯量劇增,對翻譯人才的需求也隨之增大。尤其“一帶一路”經濟帶建設以來,國際市場對翻譯事業的要求也有所提升。以市場化需求為導向的專業化的翻譯人才培養至關重要。[2]
一、翻譯人才培養現狀分析
從學生自身角度分析:
1.學生的翻譯實踐不足,盡管理論知識水平可以,但缺乏實踐或實習經驗,因此工作業務能力有待提高。大部分翻譯學習者從基礎教育到高等教育階段均為應試教育,教學注重背誦,解題,以完成考試為最終目標,致使其僅掌握書面翻譯理論與翻譯技巧,面對翻譯工作時,很難將自己所學和工作所需迅速結合,進行靈活,高效且精準的翻譯。因缺少切實的實踐經驗,翻譯學習者缺少鍛煉和提升的機會,從而未能形成適合自己且高效的翻譯模式,以至于降低了譯者初始工作效率。
2.對他國文化了解不透徹。由于國家之間在文化淵源、宗教信仰、生活習俗、歷史典故等方面存在差異,對外國文化沒有深入了解的學生直接進行語言間的轉換,不能夠翻譯出好的作品。例如中國人將龍視為吉祥神圣之物,象征著天上的神靈,威武雄壯,中國人稱自己為“炎黃子孫,龍的傳人”,可見對龍的敬畏喜愛之情。而西方的龍通常被描寫成有類似美洲獅的身體、兩只巨大的蝙蝠翅膀或者羽翼、四條腿、和一個有些像馬的頭,是邪惡與惡魔的代名詞,如果對此不做了解,在翻譯時很可能會帶來很多麻煩。“白象”大家都很熟悉,是很多中國人常食用的一個方便面品牌,白象在泰國被視為珍寶,而在英語中“white elephant”寓意為大而無用的東西,顯然,此處直接翻譯是不適宜的。所以在翻譯時要想準確無誤的翻譯需要深入了解各國間文化差異。
3.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較弱,翻譯意識不佳。翻譯不是簡單的機械的語言轉換。譯者翻譯時,各種意識占據大腦并影響翻譯策略及譯文風格選詞的使用。
從各學校教學培養來說:
1.教學模式多是以老師“輸入式”講授為主,體現不出學生的中心主體地位,教學方式不適合學生自主學習,不能培養學生的創新實踐精神。目前很多高校的學生仍止步于課堂所學的內容,缺乏真正的實踐經驗,當畢業后接觸到正式翻譯場合、會議時容易被淘汰。
2.翻譯知識范圍狹窄。傳統的教學課堂涉獵范圍過于局限,而市場翻譯任務需求多在經濟貿易等方面。
3.學校基礎設備,如教材、教學設備和翻譯實踐環節等方面不足。翻譯專業學生及老師能夠參與翻譯實踐的機會很少,供學生練習和教師教學研究使用的原文語言與書面材料資源數量有限。[3]
二、翻譯人才培養的建議
翻譯人才培養的最終目的是滿足社會和市場的需求。學校必須結合市場的需求完善翻譯人才培養的模式。以下是針對上述問題提出的建議:
1.課堂教學改革,優化教材設計與課堂內容,在注重翻譯知識教學的同時,著重培養翻譯實踐能力,提高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中外文化差異的認知能力,培養適合市場需求的實用型、應用型人才。開設真正有助于翻譯能力培養的課程,如跨文化交際課程,這門課程應請專業外教老師進行教學,不僅可以鍛煉口語,還能學到地道的交際知識;如英漢文化差異課程,將中外文化進行對比教學,豐富學生的文化知識,同時了解中國文化和外國文化。推進課程改革,切實保障學生能夠學有所用。[4]
2.深化校企聯合。提早安排學生到翻譯公司實習,不僅能夠鍛煉學生的實踐經驗,還能鍛煉學生的綜合素質。課堂可以教給學生書本知識、解題技巧,但是沒法豐富學生的實踐經驗和心理素質,通過在社會環境中的實習學生會收獲更多實踐經驗。通常學生實習時間安排在四年級,且時間較短,且與考研復習時間沖突,學生不能得到充足的鍛煉時間。學校可以增加與企業的合作,每年指定一段時間為學生提供實習的時間,在實習期結束時開設交流會并檢查實習結果,切實有效地提升學生的自身素質,豐富實踐經驗。[5]
3.增強校內聯合,設立翻譯工作坊。可以安排各個學院學生組織聯合舉辦大型學術活動,為學生提供鍛煉自己的機會。比如聯合模擬經濟文化交流會、產品報告會等會議,不僅在學校為翻譯學子和其他專業學生提供實踐的平臺,同時又鍛煉了學生的創新精神,還有助于加強學院間交流,促進學校的發展。[6]
4.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翻譯意識。可對學生進行學習計劃制定、樹立目標、有效使用學習策略、自我監控、自我評價的認知培訓。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了解個人意識、群體意識、地域意識、社會意識、國家意識與翻譯的關系。
5.提高學生機翻專業技能。優化教材設計與課堂內容,教授計算機輔助翻譯,熟悉建術語庫、雅信CAT、Trados等技術。
結語
在經濟全球化與網絡信息化的時代背景下,翻譯工作已不再是純語言的轉換,而是跨語言、跨文化的交際活動。翻譯不僅是經濟發展的橋梁,更是文化傳播的紐帶。本文分析了翻譯目前形勢,人才培養所存在的問題并提出解決建議,以便盡早培養滿足市場需求的翻譯人才,為國家建設發展作出貢獻。
參考文獻
[1]蔣領敏.淺談翻譯專業應用型人才實踐創新能力培養[J].上海翻譯,2018(6).
[2]梁為楫.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的培養[M].北京:中國檔案出版社,2000.
[3]劉洋.專業英語泛讀課自主學習問題與模式[J].外語學刊,2014(4).
[4]王銀泉.以市場為導向的翻譯人才培養模式探微[J].外語界,2013(2).
[5]仲偉合.我國翻譯專業教育的問題與對策[J].中國翻譯,2014(4).
[6]仲偉合,穆雷.翻譯專業人才模式培養探索與實踐[J].中國外語,20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