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小學語文課程改革的深入,試卷命題不斷完善,語文課程的教學充滿了生機與活力,但又面臨新的挑戰,主要是鄉村學生閱讀能力不高,造成成績不理想。本文從教學觀念、模式、方法等入手,著重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提出了提高鄉村小學生閱讀能力相關建議和思考。
關鍵詞:教學模式 主體作用 閱讀興趣 閱讀能力
一、鄉村小學閱讀能力受限情況分析
(一)教師受傳統教學模式束縛。在鄉村學校,“滿堂灌”的教學方式依然存在,學生獨立思考時間很少,閱讀能力和思維能力,沒有得到有效培養。
(二)學生缺乏閱讀興趣。隨著我國經濟突飛猛進,人們的生活物質豐富,各種電子產品如電視、電腦、手機已成為生活必需品,同時也帶來一些問題,如小學生沉溺于動畫片、玩游戲,對閱讀缺乏興趣,導致閱讀能力不高。
二、提高鄉村小學閱讀能力的建議
(一)培養學生閱讀興趣
1.精彩導入,激發興趣
閱讀教學是一門藝術,導語是這門藝術的序幕,它關系著能否迅速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有效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我在授課時,以精彩的開場白,有趣的話題引入課文,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興趣。
2.巧設情景,激發興趣
課文內容大多生動有趣,再加上運用多媒體播放圖片、視頻創設情境,以“趣”激“趣”,極大地活躍課堂氛圍,有效地激發學生閱讀興趣。如教《筍芽兒》時,巧妙運用多媒體播放了神奇的動畫世界,這個片段中,先后配上春雨沙沙、春雷隆隆、燕子嘰嘰喳喳和筍芽兒說話的聲音。學生一下子就被這奇妙的動畫世界吸引了,水到渠成地產生對閱讀課文的渴望和興趣。
3.開展競賽,激發課外閱讀興趣
要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只靠課堂教學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多讀課外書。如何激發鄉村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呢?小學生天生愛表現愛表揚,在別人的贊賞中獲得自豪感和成功感,這種感覺越強,興趣就越大。根據小學生這一特點,我利用課余時間,開展不同類型課外活動,由易到難,如講故事比賽,快樂閱讀比賽,讀書討論會,不論取得好成績還是有進步的,都給予表揚,讓學生在得到肯定和表揚中嘗到快樂,樹立自信,從而培養閱讀興趣。
(二)寓教于法,使學生會讀書
1.指導學生做好讀書筆記。根據不同年級,提出不同要求。低年級摘抄詞句、仿句聯習;中年級摘錄佳句、精彩片斷、名人名言等;高年級摘錄時要注明出處,寫讀后感,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良好習慣。
2.指導學生用讀書方法。曾國藩曾指出讀書之法:“不同之書,區別對待。應讀之書宜緩宜熟;應閱之書宜速宜多。閱書如攻城,輕騎剽悍,所向無前?!备鶕煌}材的文章用不同的方法去閱讀,要求學生初步掌握精度、略讀、瀏覽“三讀”法。精讀就是要一句一句得讀,一句一句的理解,遇到不理解的地方要停下來,做上記號,以便查工具書或向人請教,弄懂了在繼續讀;略讀就是速度較快,常常一目幾行,意在了解大概內容;瀏覽的速度就更快了,主要用來瀏覽報紙、搜集信息資料,常常只看看標題。閱讀初期,一般以精讀為主,為了有一定的閱讀能力和閱讀經驗以后,三種方法可交叉進行,一般內容略讀或瀏覽精彩的部分精讀。
3.指導學生進行仿句、仿段、仿篇的練習。如閱讀介結竹子文章,可引導學生為各種竹子編寫標簽,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或為文章內容的“空白”處作擴充、填補,不但訓練學生的閱讀能力,還進行創造想象力的訓練。
(三)開拓資源,保證閱讀質量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各地區都蘊藏著自然、社會、人文等多種語文課程資源”。五彩斑斕的鄉土文化是我們鮮活的語文閱讀教學素材。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了課文后,要找準切入點,順勢引入到鄉土教材的學習,這樣既豐富了課堂資源,活躍了學生思維,又拓展了學習的空間,增加了語文實踐的機會,弘揚了鄉土文化。魏書生曾說:“課堂雖小,卻有著廣闊的鉆研天地,鉆進去,入了門,就會感到無窮的樂趣?!彼裕Z文教學不能只在由四堵墻圍成的物理空間中進行。優秀的語文老師,就在于他能把學生的目光由課內進而引向課外那個紛繁復雜的世界,使學生能在更為廣闊的時間和空間里學語文、用語文、增知識、長才干。學校、家庭、社會都要積極為學生創設閱讀條件。首先學??赏ㄟ^家長會、家訪向家長宣傳課外閱讀對豐富學生的知識、開發智力、陶冶情操,提高語文教學質量的重要意義,要求家長多帶孩子到書店幫助孩子選擇合適的圖書。讓家長努力為孩子創設一個良好的讀書環境。其次,國家在逐年加大對教育的投入,教育事業應受到全社會的支持,學校應多方集逐步完善教學設施。農村小學應建起圖書室,班級可成立圖書角。有了圖書室或圖書角,還要組織學生上課外閱讀指導課,讓學生感受課外閱讀的樂趣。再者,要培養思維的靈活性。學起于思,思源于,小學階段,正是各種素質全面和諧發展的重要時期,教師要用大課程觀,整合課程資源,綜合設計切實可行的教育活動,尋求學科間的有機滲透。才能收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四)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
教師課前必須深入鉆研教材教法,精心設計問題,引導學生邊思考邊閱讀。如在上《金色的魚鉤》時,我先問:“這個魚鉤真的是金色的嗎?”“作者為什么說‘在這個長滿了紅銹的魚鉤上,閃爍著燦爛的金色的光芒?”這些問題正是課文的切入點,成功地激發了學生的強烈求知欲。在學生初步理解課文內容后,我繼續引導學生:感受最深的是哪部分?有什么感受?當學生談到感受最深的是“硬咽草根、魚骨頭”時,我又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這部分最令你感動?哪個詞觸動了你的心?當時“我”的心情怎樣?你體會到老班長什么品質?這節課,學生在我的引導下,全部思緒投入到課文當中,很快理解了課文內容,并深深地被老班長舍己為人和崇高的革命精神所感動,取得十分滿意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王光華.小學語文“閱讀——寫作”遷移教學案例研究[J].佳木斯教育學院學報,2012(7):258-259.
[2]胡愛萍.積累運用,遷移創新——探索小學語文讀寫方法的結合[J].小學時代:教育研究,2012(3):38-38.
作者簡介
符美英(1972.6—),女,教師,廣東省湛江市坡頭區南三鎮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