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立紅
【摘? 要】在現代文明和多元文化的頻繁交流中,對民族文化遺產的保護顯得尤為重要。本文將以裕固族為例,分析和評估了人口較少民族的非物質文化傳承的現狀、困難和原因,并針對民族文化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保護民族文化的措施和建議,指出了傳承民族文化的意義。
【關鍵詞】中小學;傳承;民族文化;裕固族
從黨的十六大到十八大,中國共產黨一直將我國的文化建設放在主要位置。民族文化,是一個國家的軟實力。繼承民族文化,是維護民族多樣性的保障,是民族自信、文化自信的有力支撐,是文化強國中國家戰略的一部分。
在民族文化中,少數民族文化的傳承不可忽視。由于人口較少,在周邊強勢文化和現代文化的沖擊下,少數民族文化日益勢危。以裕固族為例,首先,由于長期游牧的生活方式,各個部落長期分離,裕固族內逐漸形成了多種語言,這些不同的語言各由不同的部落使用。由于外界強勢文化的影響,在向外流動的年輕一代中,使用其他語言與外界溝通成為更加便利的選擇。同時裕固族傳統語言使用者日漸高齡,新生人口減少,傳統裕固族語言的傳承已經出現斷層現象。
長此以往,裕固族語言將會漸漸消失,即使是裕固族后人,也將不再記得他們祖輩的語言及其文化內涵。其次,現代生活方式的改變,由傳統、居無定所、隨季節遷徙的游牧方式逐步變成城市化定居等方式,將會使傳統裕固族語言的語境發生巨大改變,而語境的變遷將直接影響該語言的保護和傳承工作。再者,由于傳統裕固族語言沒有形成文字形式,本就不利于傳承,加上裕固族族人歷來聚地分散,人口稀少,各族間交流不易,使裕固族語言的傳承工作更加困難。而現在,各個學校通過義務教育將裕固族年輕一代集中到一起,讓年輕一代也是傳統文化傳承的主要承擔對象。所以,現代裕固族學校正是裕固族語言的重要傳承地。
針對這種傳承鏈斷裂的現象,可在當地中小學教育中開展以下實踐研究活動:
1.學校可以通過采風走訪、記錄詢問等方式收集相關信息,同時借助專業語言學人士的力量,編寫研發具有裕固族本土文化特色的教材,吸納裕固族本土文化,如歷史上口口相傳的神話傳說,或者廣為傳唱的歌曲等。大力鼓勵該教材在當地中小學中推廣,將裕固族語言的發音及其含義教授給裕固族的年輕一代。各個學校可以結合各地學生的實際情況(如:來源,年齡等),將具有裕固族本土文化特色的教材,納入學校固定的教學計劃,并設置合理的考察方式和考察標準。如果沒有一個完善的課程設置和教育體系,沒有一個明確的評判標準,各個學校課時設置隨意,或自行取消,學與不學都不進行考核,或將學習裕固族語言作為負擔,那么裕固語教學將難以持久推行。
另外,對于缺乏裕固族語言文化教師的現狀,學校還要加強裕固族師資隊伍的擴充工作。現有的師資力量較為缺乏,并不能滿足所有學校各個年級學生的傳統語言教育工作,學校需要不斷選拔新的教師,組建教師隊伍,長期舉辦裕固族傳統語言文化教師培訓活動,定期舉辦教師交流講座,組織教師積極參加活動等,幫助教師間形成牢固的“幫帶”關系,這有利于裕固族新生語言文化教師力量的快速成長。
2.學校在校內外舉辦裕固族語表演活動,以激發師生學習裕固族語言的積極性。表演的形式允許多種多樣,也可設置成為開放式比賽,即由學生、教師,甚至裕固族家人好友,自主設計的表現形式。通過演唱裕固族歌曲,跳裕固族舞蹈,朗誦裕固族傳統詩歌,或將裕固族傳統故事改編成話劇等,再現傳統游牧生活的場景。在豐富多彩活動中,學生不僅鞏固了裕固族特色和教材中傳統字詞的使用,也能在實踐中切身體會語言的使用環境和感情色彩,做到真正內化裕固族本土的語言文化。同時,學校通過讓學習者用傳統語言與家人、好友不斷溝通,讓語言融入生活,融入日常,才能更好地加深人們對于裕固族傳統文化的感情,讓學習者都認識到,無論以何種方式學習,都不是一種額外的“負擔”,更不是在學習一門外語,而是帶著一種歸屬感在傳承我們自己民族的傳統文化,是一種發自內心的需求。
3.在高年級中鼓勵創建裕固族文化社團。由社團牽頭,由專職教師負責和指導,由學校設立社團活動加分獎勵體系。在校園日常生活中,學校以多種形式為師生植入裕固族文化。日常鼓勵穿著裕固族傳統服飾,在校內營造一種以穿裕固族傳統服飾為美,以弘揚裕固族傳統文化為驕傲的文化氛圍,這樣才能保證學生和教師們不排斥,不回避裕固族文化,而是更自信更自如地去學習裕固族傳統文化。在裕固族傳統節日中,各校裕固族社團可合作排演各類表演,在學校、社區、養老院等處展示,這不僅僅能激發學生和教師對裕固族傳統文化的學習興趣,也在學校周邊地區營造了一種裕固族文化氛圍,這樣才能讓裕固族文化傳承走出課本,走出校園。
4.成立裕固族傳統文化研究所,將裕固族語言和其他傳統文化列入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名目,并借助語言、藝術等專業領域專業人士的力量,彌補修復或已丟失的裕固族傳統語言、舞蹈等;對現存口口相傳的語言等進行驗證和糾錯,并不斷將研究成果納入裕固族本土特色文化教材,及時對教材內容進行豐富、更新以及糾錯,為學校教育的推行提供源源不斷的資源;最后不斷以第三方角色評估和監督傳統文化教育工作的完成情況。
以上多種實踐研究,將確保裕固族文化的傳承不會只停留在鼓勵和倡導層面上,持續加強民族文化傳承,加強學生教師對本族母語的自豪感和榮譽感,將本民族語言融入日常生活,激發本族語言的活力,不僅僅是為了保留某一個民族的語言與文化,更是為了在下一代心中植入民族歸屬感。
注:本文為甘肅省教育科學2018年度“十三五”規劃課題“中小學傳承裕固族文化的教育實踐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課題立項號:GS[2018]GHB1819)。
參考文獻:
[1]寶玉柱.民族教育研究[M].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9.
(責任編輯? 袁 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