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鵬
摘 要:高等職業教育是使求學者獲得某一特定職業或職業群所需的實際能力(包括技能和知識等)的專業教育;課程思政是指以構建全員、全程、全課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將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的一種綜合教育理念。本文將從課程目標、教學方法及第二、第三課堂拓展等方面對課程思政與高等職業教育融合的方法進行探究。
關鍵詞:課程思政;高職教育;融合;改革;理念
課程思政是近幾年來新提出的一個教育新理念。課程思政指以構建全員、全程、全課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將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的一種綜合教育理念。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各類課程都要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在現階段,加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須從高等教育“育人”本質要求出發,抓住課程改革核心環節,充分發揮課堂教學在育人中主渠道作用,著力將思想政治教育貫穿于學校教育教學的全過程。新時代的人才標準應當是綜合型的人才,不應僅僅限于知識豐富、專業技術水平高等方面,排在首位的更重要的是人品,這就是教育中“育人”的重要性。
對高職教育來說,下連接著高中教育,上連接著高等教育,這個階段是學生非常重要的思想轉變階段,他們的年齡正處于18歲左右,思想也到達了一個前所未有的活躍階段。在這個階段,學生們因為結束了以往相對較為單一的高中學習生涯,有了更多的自主性和選擇性,但是對未來的職業規劃還處于迷茫階段,隨著年齡的增長,閱歷的增加,接觸了越來越多的人和事,他們會有更多層面的思考。因此這個階段,迫切需要老師在思想上對他們進行引領和教育。由于高職教育的特殊性,以下是對課程思政與高等職業教育融合的一些方法的淺顯探究:
一、課程目標的轉變
高職院校的課程目標早期都是以講授專業知識為目標,后來發展為傳授專業技能及素質培養,直到現在“課程思政”理念的提出將課程目標又拓展為將“育人”理念融合進職業教育中。這就要求教師在授課的過程中要結合所講授的課程及學生所在的專業特點對知識點及技能要求進行進一步的梳理和總結歸納,與此同時還可以和思政課程的老師進行溝通,討論。
二、教學方法改革
隨著高等職業學校的發展,教學改革一直在行進的過程中從未止步。從單一的知識講授法到任務教學、案例教學、上機實訓等教學方法的改進也是層出不窮,方法的改進是為了讓學生們的課堂體驗更生動,課程思政的融入會讓課堂顯得更“人性化”。
三、豐富第二課堂和第三課堂
第一課堂是授課的主渠道,第二課堂起著文化育人、實踐育人作用,第三課堂是網絡教育的主要陣地。三個課堂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相互補充。對于高職學生來說,第二課堂和第三課堂是第一課堂的必要補充,其中大學生社團活動就是主要的第二課堂之一,社團能夠培養學生與人相處、與人合作的能力,這對于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引導學生適應社會、促進學生成才就業,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隨著網絡的發展,學生們獲取知識和信息的渠道越來越廣泛,網絡資源也成為了學生們學習的主要渠道,它的展現方式更生動更便捷更有吸引力。高職的第一課堂已經不僅限于簡單的知識傳授,而是知識引領,專業導向以及職業定位的拓展,因此,學生們迫切地需要第二課堂和第三課堂來充實自己的知識,培養自己的專業技能和職業素養。
四、凝聚社會之力
高等職業教育的宗旨是為了讓學生們掌握知識技能,是以就業為導向的,進入企業實習是學生們走入社會的開始,不少高職院校都實現了訂單班,還有專業人才輸送,校外實訓基地等等途徑讓學生們能夠更好地實現就業。因此,凝聚社會之力就是要使學校和社會發揮育人合力,充分發揮學校教育的主導優勢,挖掘社會教育的育人功能,發揮育人的綜合效應。通過“企業進校園,學生入企業”雙向渠道讓社會之力成為課程思政的最佳助力。
唐朝韓愈在《師說》中就曾寫道:“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現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說過:“先生不應該專教書,他的責任是教人做人;學生不應該專讀書,他的責任是學習人生之道。”可見教書育人中育人的重要性有多大。當然,作為高職教師,始終應當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課程思政”之路還有待慢慢摸索,這種教育理念畢將延續下去,將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
參考文獻
[1]課程思政:有效發揮課堂育人主渠道作用的必然選擇.搜狐.2017-03-20
[2]金瀏河,高哲.對"課程思政"的幾點思辨[J].現代職業教育,2017(18).
[3]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路該怎樣走. 中國社會科學網
[4]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