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瀟瀟 魏慧
摘 要:通過對醫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和就業現狀的分析,探討社會實踐活動對醫學生就業的積極作用,建立社會實踐與就業一體化平臺,將醫學生實踐培養分為“基礎實踐”、“認知實踐”、“實習實踐”三個層次,并將之從點到面的貫穿起來,將社會實踐有效的融入就業體系,促進醫學院校和基層醫療單位實現人才對接,從而有效解決基層醫療人才短缺的現狀,緩解就業矛盾。
關鍵詞:醫學生 社會實踐 就業
近幾年來為了緩解就業難的問題,國家一直引導和鼓勵大學畢業生到基層就業,但就醫療行業而言,基層單位如區縣、鄉鎮、社區等,普遍存在人才匱乏的狀況。雖然國家出臺了一系列幫扶政策,如:“大學生志愿服務西部計劃”、“三支一扶計劃”等,但就醫學畢業生而言,其就業難的問題并沒有得到實質性的緩解。基層醫療人才缺乏與醫學生就業難之間的矛盾越來越突出。
本研究分別針對在校大學生開展社會實踐的具體情況和基層單位的人才需求進行調研,分析不同層次的社會實踐活動對醫學生就業的影響,探索構建出一套醫學生社會實踐與就業一體化的基層就業模式,從而有效緩解基層醫療行業“未就業”和“崗位空缺”的矛盾局面。
一、社會實踐對醫學生基層就業的意義
在《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中發[2004]16號)中明確指出:“社會實踐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環節,對于促進大學生了解社會、了解國情,增長才干、奉獻社會,鍛煉毅力、培養品格,增強社會責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醫學教育具有非常強的實踐性,通過社會實踐活動來提高醫學生實踐能力是一條非常有效的途徑,通過社會實踐活動對醫學生就業也起著積極的促進作用。
(一)在社會實踐中明確就業方向
在對職業定位的調查顯示,醫學生選擇就業幫扶途徑比例最高的三項分別是社會實踐、職業規劃和基層就業政策宣傳。這三項對于醫學生基層就業而言本就密不可分,通過社會實踐更有助于他們了解基層醫療需求和就業現狀,并樹立正確的基層就業價值觀,提早進行就業規劃。
(二)在社會實踐中提升就業能力
在傳統的教學過程中,除了基本的實踐操作課程外,學生很難接觸到用人單位或就業環境,對就業能力從認知到提升都很難有所改變。將社會實踐有效的融入就業體系,可以有效的促進醫學院校和基層醫療單位實現人才對接,將專業實踐與理論學習相結合、與服務社會相結合、與擇業就業相結合,為實踐能力的提高奠定良好的基礎,從而滿足用人單位的利益需要和學生的就業需要,實現雙方利益的最大化。
二、實踐單位對人才的需求
本研究對實踐單位的數據調研結果顯示,約有62%左右的實踐單位愿意聘任在本單位完成社會實踐要求的畢業生,有38%的實踐單位雖無明確意愿,但都認為在基層就業需要畢業生具備吃苦耐勞的品質和環境適應力,希望畢業生有一定的社會實踐能力。在社會實踐過程中,學生在在實際崗位中所反映出的實踐操作能力弱及理論聯系實踐能力弱的問題最為突出,這也為學校的人才培養和學生就業敲響了警鐘。只有加強實踐能力的鍛煉,才能在工作中有競爭優勢;只有認清基層工作環境和調節工作心態,才能安心在基層工作。
三、搭建基層社會實踐平臺
對在校大學生到基層就業意愿調查中,只有32%的學生愿意到基層就業,其主要原因是擔心基層工作條件差,所學知識難以得到運用。因此,針對醫學教育培養在不同年級實踐要求的差異性,分層次的開展社會實踐活動,能夠有效的在基層醫療單位、畢業生、學校之間搭建起一個良好的循環鏈。
(一)一年級學生中開展“基礎實踐”
結合醫學自身的專業特點和自身優勢,通過開展義診、體檢、醫療衛生知識宣傳、重大傳染疾病的社會調查等活動,增強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和艱苦奮斗精神,引導他們對基層醫療環境正確認識。
(二)二年級學生中開展“認知實踐”
以了解基層醫療環境為主要實踐內容,搭建點到面的基層實踐平臺,形成基層就業的初步認知。使醫學生真正深入基層醫療衛生單位,以專業實踐為主要實踐內容,在基本診療實踐中鍛煉,增強醫學生的應用、操作和技能等方面的實際能力,讓他們在實踐中感受基層缺醫少藥的困難,感受到基層就業的廣闊空間,讓他們在實踐中受教育、長才干,增強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讓他們能夠從實際出發,合理調整期望值,降低就業層次,拓寬就業思路,自覺科學形成正確擇業觀;
(三)三年級學生中開展“實習實踐”
通過前兩年的實踐活動,學生不知不覺受到感染、啟迪、教育,對其所從事的職業、基層的衛生條件和人民的健康狀況有了一些感性的認識,從而體會到醫務工作者的價值所在,堅定獻身醫學的信念,立志到社會需求的地方去。在實踐過程中與實踐單位建立實習關系,并進一步達成就業意向,將實踐與就業連成一條線,實現持續發展。
(四)開展畢業生的質量跟蹤調查
一方面幫助基層醫療單位充分了解本地區醫療人才培養情況,有針對性的制定人才招聘計劃,另一方面以調查結果為我校制定人才培養方案中社會實踐內容提供積極借鑒。同時,調查畢業生的基層就業意向,通過社會實踐提前幫助畢業生在實際求職之前就能全面客觀地認知自我、熟悉基層醫療環境,防止畢業時盲目選擇就業單位、基層醫療單位和畢業生不能很好的對接等問題,避免基層醫療人才外流。
四、建立“實踐就業一體化”理論體系
“實踐就業一體化”是探索學校、學生同用人單位合作的新模式。將“基礎實踐”、“認知實踐”、“實習實踐”從點到面的貫穿起來,一方面從基層就業方向的引導開始,培養學生吃苦耐勞的品質,將基層醫療需求反饋給學生,引導他們在即將開始的實習階段有針對性的加強學習和實踐,提高為基層醫療服務的能力,理性選擇回到家鄉基層就業;另一方面深入基層用人單位進行調研,了解相應的崗位設置、人才需求以及發展規劃等狀況,搭建長期而穩定的實踐基地,幫助學生將所學專業與社會實踐相結合,提升社會實踐的層次和水平,促進就業率穩步上升,從而解決醫療行業基層就業的困境。
參考文獻
[1]馮石寶.在社會實踐中明確就業方向提升就業能力[J].中國農村教育,2008-07-08.
[2]虞曉東,張緒忠.社會實踐與大學生就業能力關系研究[J].河北工業大學學報,20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