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明波
摘 要:“學困生”由于學習態度不端正、學習積極性不高導致學習成績差。本文采用問卷調查法、實地訪談法,從家庭、社會、學校、學生四個層面分析了“學困生”產生的原因,提出了用師愛滋潤他們的心田、善于發現學生身上的“閃光點”、對學困生進行自我認識教育三方面轉化措施,為“學困生”轉變學習態度,提高學習成績提供借鑒和參考。
關鍵詞:學困生;形成原因;轉化策略
學困生的形成也不是一朝一夕的,學困生產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既包括一些客觀因素,比如社會上的不良影響,學校方面的因素,家庭環境的影響,又包括一些主觀因素,比如孩子自身缺乏上進心,這也是產生學習困難最主要的原因。結合多年的教學實踐,下面就學困生產生的原因及轉化措施談談筆者的認識和做法。
1 學困生產生的原因
1.1 社會方面
1.1.1 “讀書無用論”思想的影響
學困生也是社會不良風氣的產物,受一些“讀書無用論”思想的影響,有一些父母尤其處于我們這種城鄉結合部學區的家長們,感覺培養子女的投入太大,就算考上大學也不一定能找到工作,書都白念了不劃算,所以書念多了沒有用,認點字就行,不如早點掙錢養家,這樣就使孩子無心學習,也感覺理當如此。
1.1.2 網絡的“雙刃性”
計算機及網絡的普及,給孩子們打開了視野,提高了學習能力的同時,也給部分青少年虛擬情感走向極端創造了可能,暴力,色情的內容也助長了他們向不良的方向發展,沉迷于網絡,導致他們無心學習。
1.2 家庭方面
1.2.1 父母沒有盡到監護的責任,對孩子疏于關心與管教
我們班級里就有很多的單親家庭,缺爹少媽的孩子本就缺少關愛,這樣的家庭又把生存放在首位,對孩子的教育自然缺失。還有很多的家庭是家長迫于生計,把孩子完全托付給老人照管,而老人又缺乏對孩子的嚴格管教,一味的溺愛,對于孩子的學習則無能為力。還有這樣一些父母過分強調自己的忙碌,忽視了對子女的教育,可謂只養不教,對孩子的學習,思想動態知之甚少,極少關心孩子的成長,孩子一旦出現問題,就把責任全推給學校和老師。
1.2.2 父母的思想直接影響著學生
有些父母自身缺乏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整日游手好閑吃喝玩樂甚至行為不端,這樣的不良品行直接影響到了孩子的身心健康,怎么能有正確的學習態度呢。還有些家長本身就存在嚴重的心理障礙和心理問題,這樣家庭的孩子勢必會受到這些不良心理環境的影響,性格孤僻,感情脆弱,心理自卑甚至叛逆期提前等,這些都嚴重影響孩子的學習積極性。
1.2.3 父母的文化水平及自身素質不足以指導孩子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的言行直接影響著孩子。有的父母自身素質低沒有教育指導孩子的能力,稍不如意就對孩子橫加指責,教育方法簡單粗暴,輕則罵,重則打。還有些家長熱衷于在家里賭博,喝酒,游手好閑,不但沒有帶給孩子正面積極的影響,而且使孩子的生存環境都烏煙瘴氣,這樣的環境下孩子哪有心思學習?
1.3 學校方面
學困生的產生固然和社會,家庭的影響密不可分,但是學校教育工作的疏忽和班級的管理不當也是不容忽視的因素。我們現在絕大多數學校灌輸的還是應試教育,衡量學生的標準還是分!分!分!老師的一些錯誤做法,包括不分場合的肆意批評,狀告家長等都會導致成績差的孩子自暴自棄,越學越困難。
1.4 學生自身
1.4.1 自卑心理
因為各方面表現欠佳,相對的批評多于表揚,久而久之就感覺自己不行,失去了自信,沒有上進心。
1.4.2 抵抗情緒
學困生多數會遭到同學的嫌棄,即使有努力的想法也難以得到重視,信任和鼓勵,久之就會產生心理對抗,表面上看是傲慢驕橫的樣子,實則又常常低估自己,有時為了引起老師和同學們的關注,往往會做出一些出格的舉動,引起老師和同學更加反感,如此惡性循環,孩子難以產生學習的意愿。
2 學困生轉化的措施
面對學困生,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這些孩子不是畸形兒,他們是人類無限多樣化的花園里最脆弱、最嬌嫩的鮮花。”那么面對這樣的一群敏感、脆弱的花朵一樣的孩子,教師更應該花心思多層次、全方位、耐心細致地對他們進行因人施教。
2.1 用師愛滋潤他們的心田
著名學者羅素說過:“凡是教育缺乏愛的地方,無論品德還是智慧都不能充分或自由的發展。”那么作為一名老師對那些受社會上不良風氣影響的,尤其是在家庭中缺失愛的孩子們,要放低姿態調整自己,以朋友的態度對待他們,讓他們感到溫暖,因為只有發自內心的真摯的愛才會讓他們對你產生信任,在信任的基礎上才能讓這些孩子重拾信心,受到鼓舞才能讓他們點燃希望之火,追求上進。親其師才能信其道,所以愛學生是每一名老師必備的品質,這也是轉化學困生的根本所在。
2.2 善于發現學生身上的“閃光點”
學困生通常情況下往往會消極地對待學習,信心不足,自甘落后,形成自卑心理。然而成績再差的孩子身上,都會有閃光的地方,作為老師必須千方百計促使他們成功,要善于發現他們身上的閃光點,并及時給與肯定與鼓勵。讓這些學生感到自己也有優秀的一面,也有長于他人的一面,自己并不是處處不如人,從而讓學生感受到成功的體驗。引發其求知欲,促其上進。而當他們感覺到老師重視、關心自己時,他們就會重拾自信,也就達到轉化學困生的目的。
2.3 對學困生進行自我認識教育
教育的最終目的是要學生不用他人教育,而是自己教育自己。因此,學生只有在充分了解自己、認識自我之后,才能不斷地自我完善、自我提高。作為老師,要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學困生對學習缺乏興趣。因此往往表現很被動,在課堂上也不愿參與,不愛動腦思考,自然學習成績也就跟不上來。那么,教師在教學中可以根據學生的差異,提出一些難度不大,他們能回答上的問題,并及時給予鼓勵。這樣一定程度上使學生得到精神上的滿足,從而建立起自信心。其實每個孩子都有表現欲,只是看有沒有觀眾,當他知道有人在關注他并且欣賞他的時候,他會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呈現出來。當在課堂上總是得到老師的表揚和認可時,他們就會把學習作為自己的一種內在需要,逐漸調動起他們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那么成績也就自然會有所提高。
正所謂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學困生的轉化,也不會是一個一蹴而就的,它是一個長期的、艱辛的過程,更是我們這些一線教師需要長期并付出不懈努力的工作。
參考文獻:
[1] 周先華.淺談小學數學學困生形成原因及轉化策略[J].黑河教育,2019(10):69-70.
[2] 楊俊峰.學困生轉化的機制與策略[J].教書育人,2019(2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