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慧
摘 要:《綱要》指出:“教師要善于發現幼兒感興趣的事物、游戲和偶發事件中所隱含的教育價值。”隨著教育事業的發展、教育觀念的不斷更新,幼兒園科學活動更注重通過顯性和隱性的教育,使固定的、靜態的教學計劃變為動態的、隨機的幼兒興趣需要,及時捕捉有價值的教育契機,關注和引導幼兒的自發性科學探索活動。
本文從幼兒的年齡特點出發,并結合自己的教育實踐,通過對幼兒自主、自發的科學內容的涵義和特點的分析,闡明了影響幼兒參與科學探索活動內容的幾點因素:科學教育內容的生活化、游戲化、和社會化等。
另外,對于幼兒探索科學活動的環境氛圍也至關重要,教師要密切關注、全面支持、正確引導,幼兒在探索活動中的變化,并且提高教師自身的科學文化素養,滿足幼兒的好奇心,激發求知欲,使幼兒更善于發現、探索和思考。
關鍵詞:區域活動;自發性;科學探索活動;引導策略
一、發展幼兒的自主性,激發幼兒參與科學活動的興趣
1.科學教育的內容生活化
新《綱要》強調:“科學教育應密切聯系幼兒的實際生活進行,利用身邊的事物與現象作為科學探索的對象。”科學教育的內容應從幼兒的身邊取材,《好玩的磁鐵》一活動正是在幼兒對生活中常見的現象發生質疑的情況下,而建構的一個科學探索活動。激發幼兒的求知欲望,進而探究磁鐵的磁性以及分辨出鐵制品和非鐵制品等等。讓孩子發現大自然的有趣和奇妙,培養他們從小善于觀察、發現的能力,及理解科學,熱愛科學的興趣。
2.科學教育的內容游戲化
本活動遵循幼兒活動以游戲為主的特點,以開放式提問為主,善于學習為引線,激發幼兒愛玩想學的天性,看似一堂課從頭至尾都是在“玩”,但也正是在“玩”的同時引發,支持并促進了他們的口語、想象、創造能力的發展,他們可以在“玩”中互相交流,互相合作,增進友誼,聯絡感情。科學活動的目標已從有形轉化為無形,潛移默化地滲透到孩子的學習游戲過程中,使孩子樂于探究,樂于學習,樂于創造。
3.科學教育的內容社會化
當今社會已越來越向著社會化、多元化發展,不管是科學活動的生活化還是游戲化,都離不開社會這個大背景。我們在積極嘗試與社區多聯系,充分利用周邊環境,整合多方面的教育資源的前提下,努力為幼兒的探究活動開辟新的途徑和方式,其中,提供豐富的可操作的材料,為每個幼兒都能運用多種感官,多種方式進行探索提供活動的條件。《好玩的磁鐵》一活動,選材來自于幼兒身邊的常見物,而且暗含著有價值的教育內容,如:在活動中投放玻璃杯水、游戲盒(內有回形針、鐵的玩具、塑料積木、布片、紙片、玻璃球、相片),米、鐵屑,引發幼兒再去探究哪些物體可以被磁鐵吸起來,哪些不能被吸起來,是什么原因等等,這樣又可以引起幼兒的探究動機和興趣。
二、發揮幼兒的創造性,營造幼兒探索科學活動的氛圍
1.創設科學活動民主化氛圍
兒童是主動學習者,在科學教育活動中,他們是主動的探索者,研究者,發現者,知識經驗的主動建構者。教師只是幼兒探究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教師應當樹立在活動中向幼兒學習的意識。首先,教師應當尊重幼兒的意見,積極采納幼兒的合理建議,與幼兒共同協商,合作,不可包辦代替。在活動中為幼兒準備大量材料,使幼兒的情緒高漲,積極性提高,學到的知識就更加豐富。
2.創設科學活動探究式氛圍
有探究才有創造,有疑問才有發現。在整個活動中,我緊緊扣住幼兒的興趣點,以幼兒操作活動為主線,讓幼兒主動選擇合適的材料和探究方式,輔以適當的語言點撥,把握示范演示拓展延伸的時機,引導幼兒自己去發現、感悟、理解,保護幼兒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其興趣盎然地投入到活動中。
三、增強幼兒與環境的互動,提高幼兒參與區域活動的欲望
操作材料是幼兒進行游戲的工具,必須符合幼兒身心特點。由于幼兒之間能力存在著個體差異,所以各活動區域中投放的材料不僅要適合不同能力層次的幼兒需要,而且必須能夠激發幼兒的想象力和創造性,體現區域活動材料的層次性。
除此之外,幼兒與環境的互動也是激發幼兒活動興趣的一項重要手段。如果我們在區域活動中增設區域展示的版塊,將幼兒自己的作品展示在上面,布置展示時又可以發展幼兒的合理布局能力,使區域活動真正發揮幼兒的主體地位,能讓幼兒更積極地參與到活動中。
活動區的教育價值蘊含在幼兒與材料的交互作用中,而教師的支持、啟發、引導和同伴之間的互動是實現活動區教育價值不可忽視的重要因素。因此,我們要為幼兒營造一個互動的區域游戲空間,讓區域活動這一幼兒的自主性活動真正體現其教育價值。在《磁鐵》區域活動中,從開始的隨意玩到慢慢的深入,孩子們始終都非常感興趣,層次的逐漸深入、材料的不斷添置,使得孩子們的探索欲望沒有降低。關鍵在于:
1.在區域活動中,材料的提高非常關鍵
有些操作材料不需要教師事先示范講解玩法,可以直接放手讓孩子自己去探索、去發現、去嘗試。如:在“磁鐵秘密”區域中,我就是給孩子充分的自由探索空間,讓孩子在愉快的游戲中能自己發現什么?事實也是如此,當孩子們自己探索出它的玩法時,那種成功的喜悅是非常珍貴的。
2.在區域活動中,讓學生自主探究,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科學課程標準》提出了:“探究既是科學學習的目的,又是科學學習的主要方式,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是幼兒學習科學的主要途徑。”由于幼兒平時都玩過磁鐵,對磁鐵都比較熟悉,特別是磁鐵能吸鐵一類物體的本領。只不過他們的認識還只是停留在一些表面現象,沒有向更深層次研究。所以在考慮了幼兒的實際情況后,我就直接放手讓他們玩一玩磁鐵,也沒有提任何要求。給學生廣闊的思維空間和充分的探索時間。
教學中給幼兒二十分鐘的時間投入“玩磁鐵,找發現”的課堂探究活動之中,幼兒沒有足夠的時間去實驗、去發現。所以在區域活動讓幼兒在玩中發現問題,在探究活動中解決問題,讓學生真正經歷了一個較完整的探究過程。在區域活動中,問題是幼兒在玩的過程中自己發現的,問題又是自己想辦法解決的,學生的主體性得到了充分的發揮。
3.區域活動中,為孩子提供自主探索的活動空間
交流也是探究過程中必不可少的一個組成部分,由于個體差異,幼兒在探究過程中會出現不同的見解,而交流能使這種差異成為一種寶貴的學習資源。通過交流達到資源共享。但有些過程孩子有獨立操作、完成的能力,教師應減少顯性指導,讓孩子自主學習或探索。既面向全體又能因人而異,使教育更有針對性。
4.區域活動應該有一定的層次性。
實施層次性策略的前提是了解孩子。教師應該仔細觀察,及時了解孩子當前的興趣和需要以及他們在活動過程中遇到的困難,把握孩子在認知水平、情感態度方面的個體差異,分析其最近發展區并據此設計活動。材料投放后,教師要觀察孩子的使用情況,反思材料中蘊涵的能力要求是否與孩子發展水平相適宜,并據此對材料進行調整。
總之,幼兒科學活動的順利實施,最主要的還是教師要提高自身的科學素質,開闊視野,博覽群書,吸取信息,將新觀念滲透到幼兒的實踐活動中去,以幼兒主體為先,以幼兒發展為重,還要與家庭、社區緊密配合,整合多方面教育資源,形成合力,全方位地對幼兒進行科學教育,為培養21世紀合格的科技人才打下基礎。
參考文獻:
[1]《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 .教育部基礎教育司.
[2]秦麗萍 .《捕捉教育契機》 《幼兒教育》 2007年第1期 .
[3]錢亞娟 .《偶發性科學教育活動的指導》 《教育現代化》2005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