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桂英
摘 要:在新課標改革的背景下,對語文教學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傳統的語文課堂教學被顛覆,在現代化的語文課堂中,教師的工作重心轉移到對學生能力的培養上,特別是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更是至關重要。鑒于此,語文教師可以借助引人入勝的故事導入新課,利用多媒體技術的優勢拓展課堂中的內容,開闊學生的視野,還可以設計一些趣味活動來吸引學生參加到其中,培養他們的創新思維,促進他們的全面發展。
關鍵詞:小學語文;創新思維;故事導入;拓展內容;趣味活動
小學階段的學生是思維和想象力都較為活躍的時期,在傳統的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不注重激發和啟迪學生,反而應用一層不變的教學方法來桎梏學生,嚴重限制了學生創新能力的發展。針對這種情況,語文教師要以開明的態度打造開放的課堂,在教學過程中增加先進的元素,幫助學生在掌握教材知識的同時還可以得到更多的發展,促進他們思維的活性,從而有效培養他們的創新思維。
一、背景故事導入
在長期教學的過程中觀察學生可以發現,小學階段的學生正是童少年時期,對自己的行為和思維沒有很好的控制力,而且天性好動,這給正常的教育教學造成了不少困難。針對這種情況,教師可以從導入階段切入,從學生的喜好著手,以引人入勝的故事導入,吸引學生注意力的同時,還可以在故事的啟發下使學生迸發出更多的想法,有利于培養他們的創新思維。
例如,在學習《楓橋夜泊》時,借助引人入勝的故事導入教學內容,可以促使學生迸發出更多的想法。在課堂開始,我對學生說:“同學們,在開始今天的學習之前,老師先給大家講一個故事。在詩人考取進士之后的兩年,爆發了安史之亂,國家危亡,形勢混亂,詩人只好跑到江南去避難,在秋天的一個夜晚,詩人看著江南的美景,又想到自己居無定所,于是有感而發,寫下了這首詩。大家在賞析這首詩的時候可以結合詩人的處境去理解?!睂W生被我所講的故事感染,對詩人的處境感同身受,使得學生在賞析的古詩的時候可以產生更多的見解。這樣,通過在課堂中以故事導入新課,學生在故事的啟發下對古詩有了不同的理解,產生了更多的見解,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二、拓展教學內容
傳統的語文課堂教學圍繞教材和黑板展開,學生能接觸到的知識非常有限,而隨著新課標改革的不斷推進,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的優勢拓展課堂中的教學內容。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利用多媒體技術選用對應的教學素材,在拓展教學內容的同時還可以拓寬學生的思路,學生在課外資源的啟發下可以迸發出更多的想法,從而有效提升學生的創新思維。
例如,在學習《鐵杵成針》時,利用多媒體技術拓展教學的內容,可以拓寬學生的思路。在課堂開始,我對學生說:“同學們,我們常常說‘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那么大家知道這句話是怎么來的嗎?下面我們就跟著課文來學習一下吧。”我講完之后,學生認真閱讀教材內容,經過一段時間的閱讀后,學生基本掌握了這部分知識,為了使學生對教材內容有更多的認識,我利用多媒體技術給學生演示了李白從一個學生到最后成為著名詩人的歷程,拓寬了他們的思路。這樣,通過在課堂中借助多媒體技術拓展教學內容,使學生對知識迸發出更多的想法,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三、趣味課堂活動
通過教學實踐可以發現,學生對語文教材中的最感興趣的內容莫過于童話故事、寓言故事等故事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從這些方面尋找切入口,設計一些趣味的游戲來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創新力。在現代化的語文課堂中,教師可以組織學生表演語文教材中的內容,讓學生深入到其中去體驗,加深他們對知識的理解,使他們對知識產生更多的想法,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例如,在學習《小英雄雨來》時,組織趣味活動使學生參與到其中,能夠增加學生對知識的體驗。在課堂開始,我對學生說:“同學們,我們國家經歷了艱難的抗日戰爭才有了今天來之不易的生活。這其中不乏有很多民間英雄,今天就請大家扮演課文中的角色來完成學習吧。”講完之后,我安排熟悉教材內容,安排角色,學生在熟悉自己扮演的角色之后開始表演。在表演過程中,學生仿佛置身于教材所描述的內容之中,學生對文章的注意理解更加深刻。這樣,通過在課堂中組織學生參加趣味活動,讓學生扮演文章中的角色,增加了課堂中的趣味,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親身體驗,同時還加入了自己的理解,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
總而言之,創新思維是現代社會人人必須掌握的能力,小學階段的學習是學生形成思維和發展能力的重要時期,語文教師要格外這種對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以引人入勝的故事導入新課,引導學生從不同層面理解知識,還要利用多媒體技術拓展教學內容,在豐富的教學資源幫助下拓寬學生的思路。此外組織學生對教材中的內容進行演繹,讓學生在親身體驗中產生自己對知識的理解,對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也是很有利的。
參考文獻:
[1]郝淑菊.試論如何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J].中國校外教育,2018(26):124+135.
[2]何文麗.小學語文課堂中如何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8(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