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雪珍
摘 要:現代社會要求公民具備良好的人文素養和科學素養,具備創新精神、合作意識和開放的視野,具備包括閱讀理解與表達交流在內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運用現代技術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傳統課堂中簡單傳授知識的教學方式已經遠遠不能達到這些效果.北京工業大學實驗學校積極響應課改號召,積極組織學生開展社會大課堂活動,帶領學生在活動中豐富語文知識、提升學習興趣、增長學科能力.
關鍵詞:傳統文化;小學語文;課堂教學
語文是語言和文化的綜合體,是民族文化的載體,而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更是語文的靈魂。這就要求我們在語文教學中,不僅要注重知識的傳授、運用和語感的培養,也要承擔起“體認中華文化、厚植傳統精神”的重任。面對農村小學的實際情況,如何做到讓傳統文化充實小學語文課堂,如何激發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熱愛,已成為一個重要的課題。
一、打造專業的教師隊伍
教師的文化素養是提升教學質量的先決條件。要想對小學生進行良好的傳統文化教育,就必須提高教師的文化素養。俗話說“老師要給學生一杯水,自己得先有一桶水”。這句話,充分說明了教師提高自我、豐富自我文化素養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所以,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應該在不斷提升教學能力和教學水平的同時,更要認認真真、扎扎實實地打好語文文化功底,潛心研究中華傳統文化知識,領略中華傳統文化之博大精神的文化內涵,不斷自我學習、思考、積累,以此來提高自己的知識深度、思想高度及思維廣度,最終把自己打造成專業而優秀的語文教師,使自己能在日后的語文教學工作中,將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游刃有余地融入語文教學當中。
二、在教學中弘揚傳統文化,進行傳統文化教育
語文課程是以漢語言學習為主的一門學科,也是宣傳我國傳統文化的主要渠道和主要窗口。不論是漢語拼音的學習、漢字的學習、作文課程的安排,還是語文課文內容的編排設置等,都是為了能引導學生對我國的民族文化、傳統文化進行循序漸進的、全面系統的學習,為不斷增強學生的民族文化認同感、增強我們中華民族的核心凝聚力而服務。因此,教師在語文學習過程中,一定要從不同角度入手,深入傳統文化教育。
(一)在漢字教學中認識傳統文化之美
漢字是傳承中華文化的載體,從古至今,所有文化教育都是從識字教學開始的。在漢字教學中弘揚傳統文化,可以更好地感受漢字的魅力。在我國的傳統倫理文化教育中,“孝”道可謂是深入人心。所以,教師在教學“孝”字時,可著重從“孝”字的字形結構入手來講。如:“孝”是一個會意字,由“耂”字頭加“子”字組成。“耂”字頭,表示老人在上,“子”表示子女在下。子女背著老人,合起來就成了“孝”字。“孝”字,充分說明了子女對老人、長輩要恭順和敬重,這樣才可稱其為“孝”。使學生在學習漢字的同時,加深對“孝”道的理解和認識,并引導學生真正將“孝”心、“孝”行落到實處。
(二)閱讀教學中,深入挖掘教材資源,突顯傳統文化精髓
小學語文課本中的一些優秀傳統文化內容,不僅儲存了豐富的語文知識,更蘊含著深厚的文化意韻。從課文主題入手,挖掘優秀的傳統美德,對于傳統文化的傳播也有著重要的作用。
小學課本中的《三字經》、《論語》、《百家姓》、《唐詩宋詞》、古文古典名著節選等等都是經編者再三斟酌的經典內容,大都是膾炙人口、傳誦久遠的名篇名句,無一例外地攜帶著傳統文化的印記。這么多精品,其背后所掩藏的歷史文化底蘊有多深厚自不必說,其他一些經過精心選編錄入教材的文章,也或多或少彰顯了中國傳統文化的色彩,這就需要教師對教材的深入挖掘了。
比如低年級的節氣歌,短短二十八個字,在學生朗朗上口的同時,適當講解其中含義,讓學生學習相關知識的同時感受到先輩們在農事上所體現出的智慧,并由衷地產生敬佩之意。《古井》、《塔石》等課文也處處透露出人們的勤勞、善良,由此,便可引導學生深入探討感受更多的傳統文化美德。
學習《藏戲》時,可以引申出其他劇種,這些戲曲種類無不是源遠流長的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讓學生在了解藏戲特點的同時,也激起他們對其他戲曲形式的濃厚興趣。從而了解了戲曲是我國特有的民族藝術,是包含文學、音樂、舞蹈、美術、武術、雜技以及表演藝術各種因素綜合而成的一門傳統藝術。知道中國五大戲曲劇種有北京京劇、浙江越劇、安徽黃梅戲、東北評劇、河南豫劇等。
(三)在作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教育
在作文教學中,語文教師也要牢牢把握每一次練筆機會,借此對學生進行傳統文化教育。例如:在學習《懷念母親》一文時,我設計了一個練筆版塊——“媽媽,我想對您說”。我讓同學們把自己心中最想對“媽媽”說的話表達出來,同時,借此引導學生理解“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的意思。其實,小到生育我們的“媽媽”,大到我們的祖國“媽媽”,學生盡可以各抒己見,表達自己愛媽媽的情懷,也可升華到愛家、愛國情懷。
(四)開展形式靈活的語文活動,在無形中吸收文化營養
語文作為母語教育課程,傳統文化的“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學生生活就是重要的學習資源,富有地方特色的民俗風情、節日文化都可以成為有益的學習資源。開展語文活動學習要充分利用這些教育資源,巧借活動拓寬學習空間,增加文化積淀。例如,學生利用暑假時間開展“鄉風民俗及文化生活”的調研學習活動。有的學生收集家鄉的有關神話故事和著名景點的圖片;有的搜集當地歷史名人和故事,有的收集家鄉的一些諺語、民歌……開展這樣的語文學習活動,可以使孩子感受家鄉文化的內涵,做到傳統文化的積淀傳承。學生們可能有各自不同的視角,不同的感受,有些學生雖然搜集的資料不多,但在這個探索的過程中興趣盎然,認識和體驗不斷加深,并且通過交流評價,感受到家鄉獨具魅力的自然和人文風貌。教師的責任就是在這一過程中給予引導、激勵,讓學生徜徉在古樸而厚重的民間文化里,用手中的筆去書寫內心深處的家鄉情。
結語
華夏文化源遠流長,小學階段是弘揚傳統文化的首站。在傳承和弘揚傳統文化的過程中,小學語文教師肩負著重要使命。在語文教學中,對學生進行傳統文化的熏陶,可以幫助學生積攢文化底蘊,加深學生對傳統文化知識的接受和理解能力,同時,在培養學生對民族精神的領悟力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我相信,通過語文教師的不懈努力,傳統文化之花一定會傲然綻放!
參考文獻
[1]龔桂英.分析中國傳統文化在小學語文教育中的滲透和傳播[J].時代教育,2017(12):219-219.
[2]吳永前.探析中華傳統文化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意義與實踐路徑[J].課外語文,2018(1):156-156.
(作者單位:廣西博白縣大垌鎮石龍村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