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佳
摘 要:隨著社會的發展,導致了數學學科的核心素養的不斷演變,因此也要求了教學模式的改革。基于傳統的教學模式和現有的大部分教學模式難以實現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育,筆者認為更具優勢的生生互動教學模式值得被廣泛的關注和探索,以更好的實現對小學數學科學的核心素養的培養。并在實際操作中提出了自己的建議和看法。
關鍵詞:核心素養;生生互動式課堂;優勢與應用
一、數學核心素養簡析
數學學科的核心素養的演化需要我們不斷的改進和反思。直至今日,核心素養主要演變成了6大核心要素,并按照思想方法和內容領域劃分為兩個層面,思想方法層面包括:抽象(符號)意識、應用意識和推理意識;內容領域層面包括空間觀念(幾何直觀),運算能力(數感),統計觀念。
小學數學作為核心素養的啟蒙、發展階段至關重要,但是按照傳統教學模式和目前大部分教師實施的教學模式來說,很難實現素養的培養。因此核心素養的實現急需要教師教學模式和教學方向的變革,強調培養學生的數學素養為教學核心,要求傳統和現有課堂模式的調整和演化。因此筆者認為生生互動的教學模式更具有培養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的優勢,應該受到更多教育工作者的關注、探究和推廣。
二、從江北區、沙坪壩區的課堂改革看生生互動式課堂的未來導向
(一)江北區“五要素”課堂
基于大力推行核心素養的背景下,江北區提出了新課程改革“五要素”課堂,即有明確可檢測的教學目標;有充足的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時間;有效的教學策略;有不少于5分鐘的教學反饋及和諧的師生關系。
江北區的“五要素”課堂已經考慮到了對學生數學核心素養培養的重要性,但深入分析“五要素”的理念不難發現:看似羅列清晰,但操作起來十分的模糊和無法下手,容易讓一些一線教師摸不著頭腦而流于形式,尤其是新入職教師。不少于20分鐘的自主探究的重點、目的和核心到底在哪兒,只是為了響應培育核心素養的號召而走形式主義嗎?江北區的課改并沒有把這個問題交待清楚、落實到位,所以還是讓模棱兩可的一線教師們把主要的落腳點和關注點停留在了教師教法、策略上及師生互動的模式上,該理念沒有明確提出對生生互動形式的關注和探討,對于課堂的科學模式還處于探索階段,導致主要的思想碰撞還停留于師生間的碰撞,生生間的碰撞太少甚至沒有,使教師還是處于關注學生對解題方法掌握的階段,忽略了學生在題目背后應該發展的差異性和拓展性。而對比一直走在重慶市教育前列的沙坪壩區,他們提出的“學本式”卓越課堂對生生互動模式有了更為深入的探究,也給我們的課堂實施帶來更多的指導性和參考性。
(二)沙坪壩區“學本式”卓越課堂
沙坪壩區的課改一直走在重慶市教育的前列,因此選取該區的課改理念具有較好的參考價值和前瞻性。
“學本式”卓越課堂是一種課堂模式,它是以學生為本、學生的學習為本、以學生發展為本課堂教學模式。一個模式:先學后導、互助展評。兩個轉型:傳統型課堂→學習型課堂。知識型課堂→發展型課堂。三大特點:先學、互助、展評。四條原則:以學論教、先學后教、多學少教、因學活教。五學課堂:當堂自學、同伴助學、活動展學、互動評學、教師導學。六大環節:情境導入、自主學習、同伴助學、展評導學、小結拓展、達標測評。
三、課改下的幾種師生關系類型
師生課堂關系的類型有如下三種類型
1.單向關系
教師占據主體地位,對課堂的掌握和操縱起著絕對的主控權,學生在課堂上只能被動接受信息,即所謂的“填鴨式”教學模式。這種課堂模式是讓學生與教師之間的地位極不對等,學生能接受到的思想主要來自于教師的想法,其主觀能動性的鍛煉較少甚至幾乎沒有,學生得不到思考和展示的機會,個性化培養也幾近于無。
2.雙向關系
教師退去主體地位,讓學生作為課堂的主體,發揮主導作用,調整了師生的對等關系,一方面促使學生發揮一定的主觀能動性來解決問題,另一方面也能合情考慮學生情況來引導課堂走向,拒接單向輸出,考慮學生感受,增強課堂體驗。
3.三角關系
基于雙向關系的局限性,三角關系的提出不僅滿足了師生間的思維碰撞,讓生生之間也有了更多的溝通和互動,強調生生間的思維碰撞,將教師的地位進一步弱化,只需要在起到關鍵時刻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四、小結和建議
(一)對不同教學模式協作的建議
師生互動和生生互動之間的選擇和融合。1.探究時長:自主探究時長較長,應該砍掉不那么重點的部分采用師生互動形式節約時間,騰給重點內容來自主探究。2.探究難度:難度較大的盡量選擇師生互動,學生動不了筆,最后是優生在分享在互動,中差生收獲較少,最好難度適中,大部分孩子有話可說,有算式可寫的,適合自主探究。3.內容重難點偏向:非重點內容、回顧內容、復習內容都適合用師生互動形式,節約時間,效率較高,不宣兵奪主。4.新舊聯系:已經學過的、大部分學生具備這樣素質的、知道這些常識性的內容(非本課重點),一般選擇師生互動來過渡,新的、重點的選擇自主探究。
(二)實踐生生課堂的幾點建議
課前備課。內容是否充分考慮學生的學前基礎,內容和環節是否符合學生的真實發展需求,是否充分考慮、想象學生在這個備課內容下上課的情景等。真正做到因生而定制、依生而備課。注意上完課之后再根據實際情況對想象情況進行批注和修改,為下一次備課提供思路和經驗。
課堂中,曾經的我們考慮得比較多的是教師的“教”,后來,我們轉型教師“不教”,但應提醒自己的不要走向另一個極端。生生互動的課堂,教師依然要思考教師之“何為”——是什么?做什么?為什么?
參考文獻
[1]盛琳.角度的變化——從《角的度量》3次教學設計看數學教學的變革軌跡[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2(03):58-59.
[2]何曉波,王正青.展示性學習的價值與實踐改進[J].教育導刊,2014(07):65-67.
(作者單位:重慶市巴南區德普外國語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