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曉彤
摘要:目的:分析口腔頜面部慢性炎癥的臨床特征及治療效果。方法:回顧分析我院2012年7月~2017年7月收治的81例口腔頜面部慢性炎癥患者的臨床資料,總結其臨床表現特征、治療方法和治療效果。結果:81例患者中革蘭陽性菌感染36例,革蘭陰性菌感染43例,真菌感染2例;白細胞計數超過13*109/L者占92.59%,中性粒細胞比值超過75%者占64.20%;52例患者的血漿白蛋白含量水平顯著下降,38例患者的-谷氨酰轉肽酶(-GT)明顯升高;經綜合治療后總有效率為100%。結論:口腔頜面部慢性炎癥以多種細菌感染為主,并伴有一系列臨床特征,實施中西醫結合治療可取得較佳療效。
關鍵詞:口腔頜面部慢性炎癥;臨床表現;治療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回顧我院2012年7月~2017年7月收治的81例口腔頜面部慢性炎癥患者的臨床資料,其中男46例,女35例;年齡7~79歲,平均(31.45±l6.42)歲。81例患者的年齡分布:7~13歲占46.91%(38/81),28~55歲占12.35%(10/81),55~79歲占40.74%(33/81)?;颊卟〕?—38d,平均(18.56±7.89)d。頜下炎癥2l例,眶下炎癥l7例,咬肌炎癥9例,翼頜炎癥9例,顳下炎癥8例,口底炎癥7例,咽旁炎癥5例,其他5例。
1.2方法
患者均采用中西醫結合治療方法,以選用針對性抗生素為主,加強支持療法,調整患者水電解質和酸堿平衡。輕癥患者給予甲哨唑及青霉素,嚴重者用頭孢菌素,厭氧菌感染者以甲硝唑為主治療,同時加強靜脈輸液。高熱患者先用物理治療方法降溫,然后給予患者退熱藥物。局部形成膿腫時,在局麻下行膿腫切開引流,在引流過程中采用血管鉗鈍性分離達膿腔,以便膿液盡量引流。若膿腔較大,引流速度要放緩,不宜過快。術后對患者實施徹底清創,引流處理后,用3%雙氧水和生理鹽水交替沖洗,再用慶大霉素8萬U加生鹽水反復沖洗,置橡皮條、碘仿紗條、乳膠管等引流。采用荊防敗毒散為基本方:荊芥lOg,防風lOg羌活12g,獨活12g柴胡12g,前胡15g,茯苓lOg,川芎lOg枳殼15g,桔梗12g,生甘草6g,兒童各藥減半,辨證加減[2]。
1.3療效判定標準
①顯效:治療后,患者疼痛、發熱等癥狀顯著減輕,局部炎癥腫脹消退,皮膚無反應,無全身癥狀表現;②有效:治療后,患者疼痛、發熱等癥狀減輕,局部炎癥腫脹消退,皮膚微反應,全身癥狀表現不明顯;③無效:治療后,患者疼痛、發熱等癥狀未減輕甚至加重,局部炎癥腫脹未消退,皮膚反應重,全身癥狀表現未改善。計算治療總有效率: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病例數×100%。
2.結果
2.1臨床表現特征
2.1.1一般情況
患者發病時局部均有不同程度的紅、腫、熱、痛等臨床表現,同時部分患者體溫升高,白細胞增多,-GT的含量增多。
2.1.2感染菌狀況
8l例患者中革蘭陽性菌感染36例,革蘭陰性菌感染43例,真菌感染2例,感染病原菌分布見表1。
2.1.3白細胞計數
6例患者白細胞計數低于6*l09/L,占7.41%(6/81),白細胞處于正常范圍內;其余患者白細胞均顯著升高,計數均超過13*l09/L,占92.59%,最高達19.78×*l09/L。中性粒細胞比值超過75%者為52例,占64.20%(52/81),最高達91.54%,中性粒細胞平均比值為(85.74±4.56)%。
2.1.4血漿白蛋白及Y-谷氨酰轉肽酶
81例患者中有52例患者的血漿白蛋白含量在16.9~29.7L之間,水平顯著下降,38例患者y—GT明顯升高,其含量均超過131.6IU/L,平均為(136.45±3.45)IU/L。
2.2治療效果
采用綜合治療方法對81例患者實施治療后,顯效72例,占比88.89%(72/81),有效9例,占比11.11%,總有效率為100%。白細胞、血漿白蛋白及-GT等異常的患者,治療后逐漸恢復正常。
3.討論
口腔頜面部慢性炎癥是指頜骨周圍軟組織化膿性炎癥,多為需氧菌和厭氧菌引起的混合感染,其中主要以葡萄球菌、鏈球菌、桿菌等引起的化膿性感染為主。本組結果顯示,革蘭陰性菌感染患者例數最多,其次為革蘭陽性菌,而真菌感染最少。在革蘭陰性菌感染患者中監測出陰溝腸桿菌、綠膿桿菌、大腸埃希菌,革蘭陽性菌感染患者中監測出葡萄球菌與溶 血性鏈球菌。說明口腔頜面部慢性炎癥主要受陰溝腸桿菌、綠膿桿菌、大腸埃希菌、葡萄球菌及溶血性鏈球菌等感染[3]。
免疫系統不健全與機體下降者,一般其機體抵抗感染的能力差,易受細菌感染。本組患者年齡在7~13歲與55~79歲的占大多數。這可能與少兒免疫系統不健全,而年老者的機體抵抗力下降有關。機體抵抗力差,易遭受細菌感染有關??谇活M面部慢性炎癥可根據其臨床特點進行診斷[4]??谇活M面部慢性炎癥患者在臨床上表現為局部多有紅、腫、熱、痛、功能障礙、體溫上升等。相關研究報道顯示,在血液細胞分析檢查中患者白細胞計數、中性粒細胞數會有顯著升高,這更有利患者病癥診斷及評價患者病癥程度。本組患者在臨床特征上發生一系列的變化,如白細胞個數、中性粒細胞比值、y-T等指標明顯升高,血漿白蛋白含量降低,這些指標可作為診斷口腔頜面部慢性炎癥及病癥程度的依據。如果口腔頜面部慢性炎癥得不到及時治療,還易造成多種并發癥[5]。為了防止并發癥的發生,對患者要及時準確診斷,特別對病癥描述不詳者要及時對患者常規檢查,如測量體溫、血液細胞分析檢查、局部穿刺監測發病部位、病原菌分析檢查等,以便確定患者病癥狀況。根據患者病癥監測結果,選用針對性抗生素,聯合中藥治療,及時調整患者水電解質和酸堿平衡,可使患者癥狀得到有效的改善。
參考文獻:
[1]齊曉敏,劉瑋,王秀芹,等.丹參酮膠囊聯合奧硝唑治療口腔頜面部炎癥的探究[J].養生保健指南,2017(5):89-89.
[2]王晶.丹參酮膠囊聯合奧硝唑治療口腔頜面部炎癥的臨床價值分析[J].全科口腔醫學雜志:電子版,2016,3(17):119-120.
[3]張力,唐君玲,蘭玉燕,等.口腔頜面部鱗癌手術患者感染病原菌分布與機體對炎癥反應的調節作用研究[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6(4):898-8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