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
摘 要:近年來,我國逐漸實行新課程改革,素質教育變得越來越重要,人們對教育的要求越來越高。物理學科在初中屬于比較重要的一門學科,其教學質量的好壞決定了整個初中的教學狀況。同時,初中物理邏輯性和知識點的連貫性較強,部分知識點較難理解,學生在學習中很可能遇到多方面的問題,影響教學效果。因此,初中物理教學中老師要采取合適的教學手段,不斷提升教學效果,培養學生的物理能力和知識水平,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
關鍵詞:初中物理;物理教學;教學質量;提高
新時代以來,課程改革得到不斷推進,初中物理教學也面臨著全新的機遇,當前,初中物理教學的主要目的是提高課堂效率,增強學生的學習效果和教學質量。然而,很多老師開展教學的時候,仍舊采用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法,學習的自主性得不到培養,降低了課堂氛圍,大大影響了教學效率的提升,沒有形成理想的教學效果,也與素質教育的目標不相符合。所以,初中物理課堂上,老師要創新教學方法,用合適的教學手段吸引學生興趣,保證教學質量得到有效地提升。本文主要分析了初中物理教學中提升教學質量的方法。
一、應用信息技術,增強學生對知識的理解
近年來,信息技術得到了快速發展,同時信息技術也加快走進課堂的步伐。信息技術可以實現圖像、文字的有機結合,具有很強的真實感和表現力,對學生有很大的吸引力。多媒體教學有生動活潑的形象,可以改善傳統教育方法的氣氛,幫助老師實現更好的講課。對于物理課本上復雜的知識點,老師可以利用多媒體將其展示出來,調動學生的視覺,更好的突破教學難點,加強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1]。可見,把多媒體技術作用到初中物理教學中,可以豐富學生的探究模式,增強學生的探究能力,提升教學質量。
例如,學習“能量的轉化和守恒”這部分內容的時候,老師可以用多媒體演示的方法演示出一個能量變化的過程,如行駛汽車中發動機能量轉化,通過慢速的動畫播放,學生就會觀察到發動機中燃料通過燃燒把自身的化學能轉化為熱能,一部分熱能通過熱機可以轉化為汽車的機械能。通過這樣的方法,可以變抽象為具體,變靜態為動態,增強學生對能量轉化和守恒的理解與掌握,方便學生的進一步探究。有了多媒體工具,學生的探究學習就會更有針對性,學生的探究模式也可以得到創新和發展,最終實現更好的學習。
二、優化物理實驗,增強教學質量
受到客觀條件的限制,很多學校初中物理實驗課上,老師都采用演示實驗的方法。演示實驗時老師或者學生代表代替全班學生實驗,大部分學生是觀察者,沒有進入到實驗中。這種實驗教學方法不僅不能吸引學生的興趣,還會降低教學效果,更不會鍛煉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因此,初中物理實驗教學中,老師要創新教學方式,采用小組實驗的方法,提升實驗教學效果的同時也能讓學生的創造思維和物理實驗技能得到培養,增強物理教學效果。老師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地位,提升學生的參與度,讓學生更加積極地投入到實驗中。學生實際動手操作可以滿足自身的好奇心,加深自身對知識的理解,培養創新能力[2]。
例如,在電壓測量實驗中,老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小組實驗。實驗之前老師明確實驗中的注意事項,讓學生熟悉電壓表的連接方法和刻度表示,知道電壓表的簡單結構。這樣,學生就會明白想要測量哪一部分的電壓,只需要將電壓表和那部分并聯起來就可以了。老師介紹完成后,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小組實驗,小組內部每個學生都要做一次實驗,測不同部位的電壓值,小組內部成員相互對照,互相交流,探究正確的測量方法。分組實驗,可以讓每個學生都能獲得體驗的機會,大大提升學生做實驗的興趣,增強物理實驗教學的效果,增強初中物理教學質量。
三、設置問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對于學生來說,興趣不僅僅是其學習的重要動力,更是他們最好的老師。學生對物理充滿興趣,可以讓老師的教學工作變得更加輕松,還能提升物理課堂的趣味性。學生可以在一個個原理中發現物理的奧秘,感受到物理真正的魅力。所以,初中物理課堂上,老師要讓學生的主體性地位得到充分發揮,通過合適的教學方法吸引學生的興趣,增強學生的積極性。問題的設置可以增強學生的專注度,上課之前,老師可以提出問題來突出主題,吸引學生,保證學生對課堂充滿濃厚的興趣。
例如,學習“信息的傳遞”這節內容時,課前老師可以提出問題:“同學們,你們怎么和外地的親戚和朋友聯系呢?”很多學生的答案就是打電話,這個時候老師繼續提問:“同學們,你們知道電話工作的原理是什么嗎?”學生肯定充滿疑惑,想要弄清楚電話工作的原理。老師通過問題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保證學生能夠積極地參與到學習之中,增強教學效果。
總之,物理課堂上,每個物理老師的希望都一樣,就是提升教學效果。鑒于初中物理的重要性以及物理學科的特點,教學中老師要以學生為中心,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學習的興趣,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最終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商友保.讓探究式教學模式貫穿初中物理課堂[J].數理化解題研究,2019,(26):68-69.
[2]劉奎.提高初中物理實驗教學質量的策略分析[J].讀與寫,2019,16(2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