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慧霞
摘要:肝移植術后肺部感染的危險因素及護理措施。方法臨床數據的整合分析肝臟和膽囊手術患者的肝臟和膽囊在2013年11月到2014年11月45例肝臟和膽囊手術,和所有的病人被分為一組觀測團隊與肝移植術后肺部感染的患者在肝移植手術后肺部感染,比較兩組患者的死亡率和變量。觀察組死亡率為20%,對照組死亡率為5%,對照組優于觀察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結論:肝移植術后肺部感染的危險因素及針對性的護理措施,能有效降低肺部感染的發生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關鍵詞:肝臟移植手術;肺部感染;危險因素;護理
肝移植是一種通過外科手術恢復肝臟功能的健康的肝臟病人,這是一種新的手術形式,肺部感染是肝臟移植最常見的并發癥。調查數據顯示,活體移植術后肺部感染的發生率可高達35% ~ 60%。為此,醫務人員必須充分了解和掌握肝移植術后肺部感染的原因及機制,采取相應的預防措施,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提高治愈率。對205例常規危險因素進行肝移植術后肺部感染患者進行詳細分析,并采取相應的護理措施,具體結果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整合性分析2013年11月~ 2014年11月我院肝膽外科收治50例行肝臟移植手術患者的臨床資料,將所有患者分成觀察組與對照組各25例,其中觀察組患者術后均并發肺部感染,其中男17例,女8例,年齡24~ 69歲,平均(32.5士4. 2)歲;9例行右半肝切除,7例行左半肝切除,9例行不規則切除。對照組患者術后均未并發肺部感染,其中男15例,女6例,年齡23 ~ 68歲,平均(32.1士3.2)歲;3例行右半肝切除,4例行左半肝切除,16例行不規則切除。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病因等臨床資料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具可比性。
1.2診斷方法
根據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制定的《醫院內獲得性支氣管肺部感染診斷標準》等關于《腹部術后肺部感染積分標準》對50例行肝臟移植手術患者進行綜合判定,以確診肺部感染。
1.3分析方法
依照前期研究選取有可能會涉及到肺部感染的變量展開全方位分析工作,例如手術用時、術中出血量、術中血流阻斷、術后使用呼吸機、術后使用鎮痛泵、術中使用預防性抗生素等。
1.4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12.0統計學軟件進行處理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士標準差(又士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5例行肝臟移植手術后并發肺部感染的觀察組患者,5例出現死亡,死亡發生率為20%;25例行肝臟移植手術后未并發肺部感染的對照組患者,1例出現死亡,死亡發生率為5%;兩組患者死亡率的比較差異顯著有統計學意義(P<0.05)。
對照組的手術用時、術中出血量、術中血流阻斷、術中使用預防性抗生素、術后使用鎮痛泵、術后使用呼吸機等均優于觀察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
2.1肝臟移植手術后并發肺部感染的危險因素分析
第一,手術前后缺乏應對機制。行肝移植術后并發肺部感染患者常產生恐懼、抑郁、易怒、焦慮等負面情緒,不能正確認識術后咳嗽咳痰的重要性,導致預后不良;在手術前,護理人員必須進行強化訓練,以防止他們咳嗽和痰的排出,這將導致肺部感染。
其次,術前和術后肺腎損害。在手術前,患者的胸部和腹部被水淹沒,限制通氣更加嚴重,導致碳酸過高和缺氧。如果患者術前存在肺功能缺損,那么長時間手術后,術后肺功能恢復會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可能并發肺部感染。腎功能異常的患者可能直接增加肺部負擔,如果并發肺部感染,將增加控制難度,提高疾病死亡率。
第三,呼吸因素。肝臟移植的過程中實現,通常需要采用機械通風很長一段時間,通常會直接影響人體上呼吸道的正常生理功能,使纖毛運動和咳嗽反射減弱,最終導致粘膜屏障功能的降低。與此同時,部分護理人員未能按照程序要求,及時消毒呼吸機,及時從蒸發器和加濕器中取出無菌液體,及時清除呼吸機和氣管插管中的污染物,增加了感染風險。醫護人員沒有嚴格的無菌操作,吸痰動作不規范等都可能導致肺部感染,嚴重時甚至會加重患者的病情。
第四,營養因素。病人完成手術后,護理人員必須采取合理科學的營養措施,以減輕肝臟負擔。同時對患者的腸內營養進行嚴格的選擇和管理,而胃腸營養的實施并不需要很長時間;長期使用胃做鼻胃管后,可明顯增加肺炎的發生率,主要由于胃管鼻胃管會大大增加液體體積和注人數,使胃液回流,最終導致吸入性肺炎。
2.2肝臟移植手術后并發肺部感染的護理手段
首先,術前護理。在進行手術前,全方位的檢查和醫護人員必須做好準備工作,通過及時有效的事前千計和治療來降低肺部感染率。如果病人出現腹水或腎臟功能障礙,我們需要采取有效的治療,然后,在手術的過程中,血培養用于藥物結合,痰,混合物的藥物,藥物,感染,防止肺部感染。
第二,術后護理。手術、護理人員完成后,需要及時拔出氣管插管,保持適當的增加麻醉后患者的一個明確的床頭30°,為了實現連續的氧氣治療。密切觀察患者的意識狀態、呼吸頻率、呼吸頻率、呼吸節律等,有利于對患者的血氣進行綜合分析,為治療提供良好的參考。同時,護理人員要正確引導病人在特殊情況下采取呼吸、咳痰等措施。
第三,通風筒。患者經氣管插管蘇醒后,觀察其血液循環已恢復到穩定狀態,自主呼吸功能正常,要在脫機氣管插管當天盡早做好,以減少肺部感染的發生。嚴格按照呼吸機使用相關規定的要求,其各項參數必須科學調整,盡可能縮短呼吸機的使用時間。氣管切開術,護理人員在敷料時應及時更換氣管切開術;用于嚴重污染的呼吸機連接管。護士應定期更換和消毒
第四,有針對性的護理。如患者胸腹有少量腹水,護理人員只需定期治療,注意不要實施特殊治療;其中患者提供相同數量的胸腔和腹水,然后用B超定位進行穿刺液;如果患者大量胸腔積液,醫護人員只需將引流管放置于腹部或胸腔即可。
最后,營養支持護理。手術后,護理人員不得采用常見的胃管腸營養支持工作,應該使用鼻胃管腸營養,這不僅能將腸內營養保護功能充分發揮,還能減少腸部感染,預防肺部感染。護理人員要提高胃管管理水平,防止液體量注射頻繁;增加牙齒護理,以避免因口腔外來菌株而感染肺部。
參考文獻:
[1]曾霞.腦外傷患者氣管切開術引起肺部感染危險因素分析及護理體會.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3,(9):141-142.
[2]沈蒙文.腎移植術后肺部感染危險因素分析及護理措施.當代護士(學術版),2013,(9):6-8.
[3]楊慧寧,曹力,王鮮平,等.肝移植受體醫院感染危險因素研究.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1,21(1):52- -54.
[4]徐志丹,時軍,羅文峰,等.肝臟移植術后肺部感染的防治.實用臨床醫學,2010,11(5):2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