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鐵錫
摘 要:本文中的提升初中數學教學有效性重點以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為著眼點,注重提升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度,提高知識運用的靈活性,從而在潛移默化中,增強學生的數學自主學習力。與此同時,本文從翻轉課堂、生活教學以及故事導入三種方式,進行簡介,旨在構建集自主性、生活性以及趣味性于一體的教學模式,讓學生獲得數學學習的自信,提升數學教學質量。
關鍵詞:初中數學;教學有效性;教學策略
在現階段的初中數學教學過程中,部分教師并不注重給與學生充足的探究空間,只是按照自身的教學進度以及教學模式授課,忽視培養學生數學學習的能動性,而與學生進行課上學習的互動,便成為空談。為此,教師應轉變原有的錯誤觀念,并真正樹立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由之前的站在學生身前引領他們學習,到主動站在學生身后,給與學生策略方面的指引,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真正地站起來,真正地學會獨立思考,從而增強初中數學教學的有效性。
一、從翻轉課堂著力,提升學生自主學習力
本文中的翻轉課堂是從教學主體入手,即讓學生在課下自主完成數學知識的吸收,并在課上以小老師的身份,介紹數學學習的成果,從而增強學生的自主學習力。與此同時,教師應選擇難易適度的內容授課,激發學生參與翻轉課堂的學習熱情,獲得良好的數學教學效果。
例如,在講授“直線與圓的位置關系”這部分內容時,教師考慮到這部分內容相對簡單,因而鼓勵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并通過引導的方式,讓學生的數學學習更具有科學性和自主性。具體教師從以下幾點進行。第一點,以問導學。教師創設如下的問題,讓學生進行探究。問題如下:如何運用生活中的場景,詮釋圓與直線的位置關系?可以運用生活中常見的圓形物體以及具有直線性質的物體,進行分析。值得注意的是兩者應有一定的關系。第二點,實施引導。為了保證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輔助后進生的學習,教師運用現代通訊技術,與學生進行溝通。第三點,展示成果。給教師印象最深的是后進生小冉的分享成果。小冉說:“在教師的指導下,我將生活中的西瓜看成是一個圓,將刀看成是一條直線。當刀未接觸西瓜時,直線與圓相離;當刀與西瓜接觸為一點時,直線與圓相切;當刀切入西瓜內部時,直線與圓相交。”
二、從生活教學切入,提升知識運用靈活性
初中數學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可以將教學的視角,延伸到學生的生活,并構建生活場景與數學知識的連接,從而進一步拉近學生與數學知識之間的距離,增強數學教學的“親和力”,讓學生從生活的角度學習數學,分析數學,提升學生知識運用的靈活性。
例如,在講授“三種特殊的線”這部分內容時,教師在學生掌握數學知識后,從生活的角度切入,讓學生根據掌握的三種特殊的線的性質,對生活現象進行判斷,從而提升學生數學知識運用的靈活性。具體教師從以下幾點著手。第一點,講授知識。教師運用多媒體,講授此部分知識,并為下一步的生活化教學奠定基礎。第二點,出設生活化問題。在大部分學生掌握此部分內容后,教師出設下面的生活場景,讓學生判斷:毛線頭、手電筒、地平線。與此同時,教師讓學生思考:生活中還有哪些具有三種特殊線性質的物品?第三點,展示學生探究成果。在大部分學生討論結束后,教師對學生提問。小冉積極地舉手說:“毛線頭是線段,因為它的兩端不能延伸;手電筒是射線,因為手電筒一段放出的光可以延伸;地平線是直線,因為它的兩端可以延伸。而在生活中,我聯想到汽車大燈也是射線。”
三、從故事教學導入,提升學生學習興趣度
初中數學教師運用故事教學法進行導入,不僅可以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還能在故事中,深入數學知識,從而實現課堂順利過渡的目的。與此同時,教師應延伸數學教學視野,構建更具有趣味性以及高效性的初中數學課堂,提升整體的初中數學教學質量。
例如,在講授“有理數的乘方”這部分內容時,教師運用故事教學法,作為此次課堂授課的導入,并適時地讓學生從數學的角度進行思考,在提升學生數學學習興趣度的同時,獲得良好的數學教學效果。在開課后,教師對學生說:“在古代,國王為了獎勵發明圍棋的人,他說,我過地大物博,你可以選擇任意一項物品,本王要贈送與你。發明圍棋的人說,我想要貴國的一些谷粒。唯一的要求是保證后一格的粒數是前一個粒數的二倍。第一格可以放1粒,并以此類推。國王不禁思考,很快就答應了。但是不久,糧庫大臣說,我國國庫不能滿足圍棋發明者的要求。”在故事講完后,教師問學生:“為什么,國王不能滿足大臣的要求?”學生的好奇心,瞬間被調動起來。而教師趁勢融入本堂課的授課內容,從而本堂課獲得了良好的故事導入教學效果。
總而言之,在提升初中數學教學有效性的過程中,教師應深入研究教材,并在理解教材內容的前提下,靈活地運用教學法方法,從而構建出符合學生認知,且具有趣味性的初中數學教學模式,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逐步掌握數學學習規律,提升初中數學的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邵勇.淺析新課程背景下提高初中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策略[J].考試周刊.2017(96) .
[2]房偉.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如何提高初中數學課堂的有效性[J].新課程(中).2016(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