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玲
摘要:目的:探討分析眼科手術的感染危險因素,并提出相應的預防控制措施。方法:選取我院2015年5月~2018年5月收治的262例接受眼科手術患者,采取回顧性分析方法分析眼科手術患者感染危險因素,在此基礎上采取相關預防控制措施。結果:從分析感染危險因素得知,患者年齡、基礎疾病、醫院器械感染、無菌操作、手術環境污染等危險因素相比差異具有顯著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眼科手術有多種感染危險因素,因而需要醫護人員合理控制圍手術期感染控制流程,保證手術安全操作的同時預防手術感染。與此同時還需求醫院健全完善眼科手術管理措施,提高治療效果,促進患者早日康復。
關鍵詞:眼科手術;感染;危險因素;預防;控制措施
一般臨床治療眼科疾病以手術為主,隨著經濟水平大幅度提升,醫療科技在此背景下也實現快速發展,眼科治療中也應用很多新型設備,有效提高眼科治療效果。然而新設備技術的引入也增加手術感染幾率,不僅延長治療時間,如果沒有合理控制,則會影響治療效果以及術后恢復情況。對此,本文則選取我院2015年5月~2018年5月收治262例接受眼科手術患者為研究對象分析感染危險因素并提出相應的預防控制措施,現報告如下:
1資料和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5年5月~2018年5月收治的262例接受眼科手術患者,男性患者158例,女性患者104例,年齡52~76歲,平均年齡(60.5±8.5)歲,疾病類型:白內障104例,青光眼145例,糖尿病視網膜病13例。所有入選患者均采取手術治療,術前無感染情況。
1.2方法
采取回顧性分析方法分析眼科手術患者感染危險因素,主要有以下方面:①術前危險因素;老年是眼科疾病高發患者,主要和患者自身免疫力偏低以及對外界抗菌能力較弱有著緊密聯系,再加上手術治療必然會形成創傷,老年患者機體恢復較為緩慢,進而十分容易引發感染。大部分老年患者伴有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等多種慢性疾病,尤其糖尿病為細菌滋生提供溫床,與此同時糖尿病等消耗性慢性疾病會降低患者供血能力,出現感染。此外老年患者多伴有眼瞼皮膚下垂和淚道阻塞等體征,以致于術前消毒范圍不足或效果不佳,引發感染。②術中危險因素;眼科手術時間較短,人員流動大,醫務人員在定位管理手術儀器方面較差,以致于儀器在術中被細菌污染,引發患者感染。大部分醫院承擔帶教任務,術中有很多人員來回走動,不可避免會造成手術室內細菌增多,提高細菌吸附在手術器械幾率,引發感染。部分醫務人員沒有正確認識無菌操作,甚至在術前不能徹底對手部消毒并在術中沒有按照規定進行無菌操作,使患者處于病菌環境當中。眼科手術會植入人工晶體等物品,如果醫務人員沒有科學管理此類物品,也會提升感染幾率。③術后感染;一般術后感染危險因素多和醫務人員沒有及時且有效對患者開展術后健康宣教,以致于患者以及家屬未能有效保護術眼而引發感染。或術后沒有對患者開展隔離治療或沒有徹底消毒病房,出現交叉感染。
1.3預防和控制感染措施
①術前感染預防及控制;醫護人員要在術前對患者實施健康宣教,使患者以及家屬充分了解治療方法、治療目的和相關注意事項,從而主動避免可能引發感染的危險因素。按照規定要求自覺滴入眼藥水或服用其它抗菌藥物,叮囑患者在術前保持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和心情,避免細菌侵入。針對患者附帶的慢性疾病可適當給予降糖處理或營養干預,如果患者出現營養不良癥狀可給予營養藥物,增加患者免疫力,有利于患者術后恢復。相關調查研究指出,合理布置手術室有利于降低患者感染,明確劃分污染區、半潔凈區和潔凈區并有效阻止污染區廢物流向潔凈區。運用含氯消毒劑和紫外線對手術室實施聯合消毒,根據手術難度和操作方法準備器械,防止術中因為操作而引發感染。針對眼內填充物和手術器械應強化其消毒和監管措施,再運用機械清洗,保證消毒質量。②術中感染預防及控制;對術中參觀人數給予嚴格控制,避免來回走動,減少手術室病菌浮動。參與手術治療醫務人員和實習生應嚴格消毒,最大限度減少病菌和患者眼部接觸。與此同時建立置入物品管理制度,建立專門管理小組嚴格記錄和監督置入物品使用,使用之前嚴格檢查該類物品安全性,及時更換被污染物品。③術后感染預防及控制;醫院應定期組織醫務人員接受技能培訓并做好術后回訪工作,及時匯報和記錄術后異常現象。對患者實施健康教育指導,使患者和家屬能充分了解眼藥水正確使用方法和術后注意事項,叮囑患者避免運用未消毒的手觸碰術眼。在醫院病房、走廊等區域內增加免洗消毒劑并指導患者以及家屬正確運用。醫護人員在術后對患者進行換藥時應嚴格按照相關要求操作,保證手術部位可以得到徹底消毒,避免出現二次創傷。
1.3統計學分析
本文研究運用SPSS18.0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統計分析,其中計數資料運用%表示,x?檢驗,計量資料則運用平均數標準差(x ?±S)進行表示,t檢驗,如果P<0.05,則說明統計學有意義。
2結果
從分析感染危險因素得知,患者年齡、基礎疾病、醫院器械感染、無菌操作、手術環境污染等危險因素相比差異具有顯著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由于眼部組織結構精細且眼球暴露,是與晶狀體、角膜、外界等結構為透明和無血管組織,和其他部位相比較易受到外界侵襲,正因如此使眼科手術部位較為特殊敏感,如果患者出現感染則會影響患者康復,增加治療成本。因此需要建立有效預防控制感染機制,便于有效避免感染危險因素。在日常工作中應按照規定增加消毒劑,組織醫務人員接受技能培訓,降低感染幾率。
綜上所述,眼科手術有多種感染危險因素,因而需要醫護人員合理控制圍手術期感染控制流程,保證手術安全操作的同時預防手術感染。與此同時還需求醫院健全完善眼科手術管理措施,提高治療效果,促進患者早日康復。
參考文獻:
[1]高晶.眼科手術感染危險因素分析及預防與控制[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7(4).
[2]張俐娜.眼科手術感染潛在危險因素分析與預防管理[J].中醫藥管理雜志,2017(1):43-45.
[3]夏勝英.眼科感染危險因素的預防與控制[J].中國社區醫師,2016,32(12):192-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