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陽 劉昊帥
關鍵詞:牡丹亭:戲曲刊本:圖像學
湯顯祖的《牡丹亭》插圖就是一部具有十分重要的藝術價值的作品,現今可考據的插圖版本有數種,無論是線條的刻畫,還是構圖的手法或者是人與環境關系的處理等方面都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在錢南揚校注的《湯顯祖戲曲集》之湯顯祖的湯顯祖的《牡丹亭》中這種插圖就有35幅,大多為重要的曲目,插圖集中在杜麗娘與柳夢梅出場的出目中,言懷,悵眺、謁遇、旅居、玩真、耽試、鬧宴、榜下、硬拷等出插圖表現柳夢梅的有才華、有抱負而又重情義,訓女、驚夢、尋夢、寫真、鬧殤、冥判、魂游、遇母、聞喜等出插圖表現杜麗娘的癡情、執著和勇敢;幽媾、婚走、如杭、圓駕等,插圖表現杜柳二人生死相隨的愛情;延師、詰病、憶女、駭變四出插圖以陳最良和杜母為主角,也與杜麗娘有關。插圖的線條優美、流暢,構圖嚴謹,人物、樓臺亭閣、器具等形象逼真、直觀,極富韻律美。
湯顯祖的《牡丹亭》戲曲刊本插圖中每幅圖采用的都是用中國傳統的圖像,其精美程度讓人稱贊。圖像強調線條的表現力,是一種樸素而優美的藝術表現手法。在造型上主要運用以線寫形的方法,它是一種線的造型藝術。同時又通過線條將物的質感、量感、動感甚至情感,都表現出來。畫面效果在頗具裝飾性的同時,又極富生活氣息,線的疏密結合錯落有致,人物刻畫生動形象,同時塑造了故事的場景,讓讀者猶如置身故事中。
在錢本中,湯顯祖的《牡丹亭》插圖達到了很高的藝術水平。整個插圖塑造了十余人的形象,有英俊瀟灑的書生,纖細美麗的小姐,慈祥端莊的母親,不茍言笑的父親,嚴肅刻板的教書先生,活潑可愛的、丫鬟等等,在人物塑造的過程中,其審美既要符合文本中對人物的描寫,又要符合讀者的視覺審美意象。人物多具古典美,造型特點為線紋細如發絲,轉折柔和,人物體型較長,青年男女的長圓臉形和似笑非笑的表情代表了那一時代的審美理想。如《牡丹亭·尋夢》插圖,對杜麗娘的形象刻畫非常細膩,在簡練的人物五官的刻畫過后,重點是對女性裙裝的描繪,明代女性裙子的顏色,開始流行淺淡的色彩,以素白居多。此插幅圖雖然衣紋上有裝飾圖案,但也是追求一種輕描淡繪之效果,色彩非常淡雅素凈。用線輕柔婉轉,細膩飄逸。人物動態也體現了一種寧靜之美。只見右袖低垂,左手抱胸,雙足佇立,欲動還靜的少女情懷在流暢柔軟的衣褶線條中體現的淋漓至盡。《牡丹亭·言懷》插圖,通過一個戴著書生帽頭微微仰起,身材適中,踏著小步,左手垂放,右手微抬,所有的這些動態均通過衣紋服飾來表現,用線剛勁有力,一個才情橫溢、儒雅得體的書生形象,躍然紙上。因此在戲曲刊本插圖中衣紋畫的好壞,直接關系到人物動態的生動與否,關系到藝術質量的高低。
湯顯祖的《牡丹亭》戲曲刊本插圖因受當時山水畫“山大于人”的表現思想的影響,人物比例略小,著重外景的描寫。只見插圖中諸如樹木的刻畫,柏樹呈扭曲之狀,梅皮呈蒼潤之態,松樹有鱗,桃樹橫置,如此種種與陡峭嶙峋的山石相互掩映。用線蒼勁有力,不僅帶給整幅畫面力量感,還對人物和故事有暗示和襯托的作用。中國繪畫的大忌是布置過滿,因此畫面需要有“空”和“虛”的處理,水紋云紋正可以把畫面中無需表達或內容過雜的部分虛化。湯顯祖的《牡丹亭》戲曲刊本插圖中水紋云紋的刻畫往往還呈現出行云流水的景象,云在飄,水在流,畫家多是用自由的線組來表現云和水的天然狀態。線的起伏、粗細、濃淡、曲直以及陰陽處理和肌理構造都是體現云水勢態的重點,哪怕是微細的差別都會給畫面帶來不同的效果。《牡丹亭婚走》插圖將線條藝術與插圖內容有機地結合在一起,畫面用各種活躍的線條表現人物和環境,流線型表現流動的河水,曲線和弧線表現高山和飄浮的霧氣,畫面還以傾斜的動感和波濤起伏的造型來表現快速行進在波濤中的小船,創造了杜麗娘與柳夢梅急遽離開的氣氛,各種線條的運用使讀者感到畫面活躍而有生氣。
湯顯祖的《牡丹亭》戲曲刊本插圖的構圖特色可謂是豐富多彩,如何把樹木、山石、云水、車船、人物、建筑、動物等各種物象組合安排在畫面中,既要合隋合理,與戲曲的文本相對應,又要對立統一,要體現賓與主、遠與近、虛與實、疏與密、聚與散、開與合、藏與露、黑與白、大與小等關系。滿足欣賞者的審美要求,使欣賞者的想象力通過畫面得到進一步的延伸。在湯顯祖的《牡丹亭》的插圖中,常見的有對角線構圖、縱式構圖、曲線構圖、散點式構圖、均衡式構圖等,這些構圖形式多樣,富于變化。如《牡丹亭·驚夢》的構圖,畫面劃分為做夢與夢境兩部分,夢境在左上角,表現柳夢梅折柳請杜麗娘題詩共賞的情景;做夢在右下角處,表現杜麗娘伏案沉睡的情景,以對角構圖的形式出現。又如《牡丹亭·耽試》也是典型的對角線構圖,畫面主要場景從院內到院外的建筑,三個主要人物都安排在了對角線上。通過人物的姿勢、動態和神情,很好的表現了故事情節。《牡丹亭旅寄》通過河岸橋邊蒼潤的桃樹從畫面左下角沿著對角線斜向伸出,書生和老者橋上相遇,一來一往,人物表情謙卑有禮。戲曲刊本插圖是戲曲和美術相結合的產物,有著與其他美術作品不同的表現形式,它擁有獨特的形式美。
湯顯祖的《牡丹亭》戲曲刊本插圖是以圖像為表現技法,不能從色彩上滿足欣賞者的視覺需求,因此它的形式美顯得格外的重要。湯顯祖的《牡丹亭》戲曲刊本插圖體現的是中華民族審美情趣,是中華民族燦爛的傳統文化的奇葩瑰寶之一。《牡丹亭》作為湯顯祖的名著,在明清戲曲藝術中占有及其重要的地位,其刊本插圖的圖像學藝術價值和特眭還有待我們進一步發覺整理,取精用弘,并得以繼承和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