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俊杰 衡婧
摘要:近年來,重慶大學《寫作》課程體系逐步完善,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它有效地回應了社會的發展需要與學校的理念革新,契合了重慶大學通識教育發展的內在要求,在實現新的人才培養目標、培養“通專融合”人才過程中發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在以理工科為主的重慶大學,它有效地提高了學生的書面表達能力,激發了學生的想象力、創造力、思辨力,促進了學生養成批判性思維方式,為培養其創新能力提供了重要保證。
關鍵詞:通專融合;課程群;重慶大學;《寫作》通識課
一、現狀與背景
美國著名的社會預測學家約翰·奈斯比特在《大趨勢》一書中說,下個世紀有五件最重要的事情,其中一件是“在這個文字密集的社會里,我們比以往更需要具備基本的讀寫技巧。”
從社會的發展趨勢、人才培養、學生未來的從業素質和就業趨勢來說,加強《寫作》課程的教學和研究日益受到國內高校教育者的重視。近年來,北京大學、復旦大學、中國人民大學等綜合性大學開始建設寫作學專業、增設寫作類課程,充分利用其文科優勢逐步打造并完善《寫作》課程群。與此相對,在以理工科為主的其他綜合性大學,文科專業師資力量相對薄弱,導致學校在構建以培養學生讀寫能力為主的通識課程方面顯得捉襟見肘。《寫作》相關課程的匱乏,與學生對讀寫能力的現實需求之間,形成了一組較為突出的矛盾。
2014年之前,重慶大學尚無面向全校性的寫作課程,僅有新聞學院及其前身文學與新聞學院曾開設“新聞寫作”、“影視文案寫作”、“廣告文案寫作”等課程。2014年,新聞學院修訂本科教學培養方案,開設了針對新聞學院學生的“基礎寫作”、“自由寫作”課程。這兩門課程的教學與研究均由本項目主持人負責,為本課題研究打下了一定的研究和實踐基礎。
2015年初,本項目負責人參與了重慶大學通識教育“通專融合”理念的設計工作,概括提煉出重慶大學通識教育培養目標四個要素:人文性、思辨力、科學性、執行力;并作為專家庫成員,參與了重慶大學新開設通識課程質量評審工作。在此過程中,本項目負責人對重慶大學的人才培養目標(“能夠適應與駕馭未來的人”)和人才培養模式(“通識教育與寬口徑專業教育相結合”)有了更深切的感受與思考。由此,本項目負責人向學校申報了“《寫作》通識與素質教育課程建設”項目,并獲批為重慶大學2015年度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重點項目。
2015年末,本項目負責人邀請了畢業于中國人民大學、四川大學等高校,具有相關專業博士學位的青年教師加入《寫作》課程教學團隊,并整合了現有《寫作》課程資源。至此,重慶大學《寫作》課程群初具模型。目前,《寫作》課程群開設的核心課程有:《寫作》《基礎寫作》《新聞評論》《評論寫作》(實驗課)、《自由寫作》等課程。這些課程中,既有面向全校學生開設的通識課,亦有面向學院開設的專業基礎課、專業選修課。下一步,本項目團隊將繼續整合資源,聯合重慶大學電影學院開設的《劇本寫作》、外國語學院開設的《計算機輔助古典詩詞寫作》等課程,打造更加完備的《寫作》課程群。
二、主要研究內容
(一)闡述《寫作》課程群的涵義,厘清對寫作課程群內涵的基本認識。
(二)從系統論的基本觀點出發,闡述《寫作》課程群作為一個系統,其內部結構和外部環境所具有的系統特征。并論述《寫作》課程群建設具有的一般特性與設置思路。
(三)分析影響理工類高校《寫作》課程群建設的宏觀因素與微觀因素。
(四)從教學理念、教學模式、教學方法、制度建設、師資隊伍建設、教材建設、實驗室建設等多個方面展開,總結重慶大學《寫作》課程群建設經驗,提出提高理工類高校《寫作》課程群建設質量的有效途徑:
1、加強《寫作》課程群的理論研究,形成課程群建設理論和實踐的良性互動,推動課程群建設的長遠發展。
2、實行多元化的課程整合模式,各理工類高校應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選取適合的《寫作》課程群模式。
3、重視各種軟硬件資源的整合對提高《寫作》課程群建設質量的作用。
4、建立《寫作》課程群建設質量反饋機制、監控機制,保證《寫作》課程群建設作為一個系統工程長期、穩定、持續的發展。
三、目標、問題、方法、特色
(一)本課題的研究目標
提出提高《寫作》課程群建設質量的有效途徑,在理工科為主的綜合性大學,構建出一種《寫作》課程群模式。
(二)要解決的教學問題
1、目前理工類高校《寫作》相關課程匱乏難以滿足學生對讀寫能力的現實需求;
2、解決在當下《寫作》課程教學中重理論輕實踐的問題;
3、解決目前《寫作》課程之間結構松散、內容重復、層次不清晰的問題。(三)擬采取的方法
1、擴大教學團隊,增設《寫作》相關課程;
2、加大投入,加強實踐教學環節;
3、整合課程資源,按建設規劃重組教學內容,增強課程之間的邏輯聯系。
(四)主要特色
1、本課題來自高等教育現實中急需解決的問題,其研究成果具有很大的實用價值。
2、本課題涉及到的《寫作》相關課程是高校通識課程中的核心課程,并且,本課題選取西部核心高校之一重慶大學作為研究樣本,將對國內理工類高校、西部地區高校的通識教育實踐與發展產生引領示范與借鑒作用。
3、目前國內學界正積極推動在中國語言文學一級學科下增設二級學科,包括寫作學。本課題研究有助于拓寬寫作學專業教育的內涵,這對建構新媒體時代寫作學學科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和現實意義。
四、已取得的成果
本課題研究成果的直接受益者是重慶大學的學生。該課題的順利實施,將有更豐富更優質的《寫作》課程資源惠及更多的學生。
本課題不僅有助于重慶大學的通識教育核心課程建設,而且,通過本課題研究成果的推廣,對重慶市乃至全國理工類高校的《寫作》課程群建設也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本項目的研究是實踐開始以來,取得了一些成果:
(一)完成相關論文三篇
1、《通識課程教學中的創新教育——以重慶大學“寫作”通識課為例》。該論文在重慶市教育科學研究院舉辦的“2018年度重慶市高等教育教學研究與改革優秀論文”評選中,獲三等獎(省部級)
2、《通識教育中的三個“子”——以重慶大學“寫作”“大學語文”通識課為例》;
3、《以理工科為主的綜合性大學<寫作>課程群建設的研究與實踐——以重慶大學為例》
(二)已在核心出版社正式出版重大學生作品集一部
由本項目負責人主編的《云湖煥彩集——重慶大學學生詩文選》已在重慶出版社正式出版。該書由校友唐立新先生作序,精選了重慶大學自1929年創校以來楊明照、王利器、李星學、周明鎮、梅遂生、閻肅、何知禮、任正非和李元勝等62位作者的87篇代表作。
(三)指導了相當數量的重大學子在各類文學大賽中獲獎
指導學生在“第11屆全國大學生文學作品大賽”中獲獎,三等獎4人;指導學生在“第12屆全國大學生文學作品大賽”中獲獎,一等獎1人、三等獎4人;指導學生在“第14屆全國大學生文學作品大賽”中獲獎,一等獎1人、二等獎2人、三等獎8人;指導學生在“第12屆全國青少年冰心文學大賽”中獲獎,一等獎7人、二等獎16人、三等獎29人。
作者簡介:
蒲俊杰,重慶大學新聞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對外傳播、政治哲學.
衡婧,重慶大學新聞學院2017級碩士研究生.
*本文系“重慶大學教學改革研究項目”(項目編號:2017Y20)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