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倩紅
【摘 ?要】 筆者有幸參加我區組織的一次“同課異構”教研活動,在這次活動中,兩位教師對《電功率》這節課采用不同教學設計和導學案,進行教學產生的效果差異,引發筆者思考:義務教育物理課程旨在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在教學中根據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及教學對象設計相應的教學設計及學案,靈活采用教學方式提倡教學方式多樣化。注重采用探究式的教學方法,讓學生經歷探究過程,學習科學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其自主學習和自主探究的能力。高效的課堂應在于學生學得是否積極主動,是否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高效課堂應該是一節學習課,而不應該單純是一節教學課。
【關鍵詞】 初中物理 ?自主探究 ?高效課堂
一、兩位教師課堂教學片段重現:
1. 教師甲的課堂教學片段實錄
片段1:回顧學生已有知識
師:跑步是我們大家都熟知的一種體育運動,那現在我要與這位同學比一比誰跑得快,誰跑得慢,請大家為我倆設計出能比較快慢的比賽方案。
學生:思考、分小組討論很快便能得到兩種方案
(1) 所跑的距離相同,比較跑步所用的時間;
(2) 跑步所用時間相同,比較所跑的距離。
師:那我們上節課學了電能,知道用電器消耗了電能也就是電流做了多少功,電做功有多少之分,那電流做功有沒有快慢之分呢?
學生:幾乎所有學生都會答:“有”。
師:既然電流做功有快慢之分,請大家也設計一個能比較電流做功快慢的實驗方案。
學生:使用控制變量法
(1) 使兩用電器做功所用時間相同,比較其在相同時間內所做功的多少;
(2) 使兩用電器所做功相同,比較做功所用的時間。
師:既然電流做功快慢與電流做功所用時間多少和做功多少有關,那我們可不可以根據速度、路程與時間的關系式類比出電功率、電流所做的功和做功所用的時間的關系式。
生:都可以參照所學知識寫出P=W/t這個公式。
2. 教師乙的課堂教學片段實錄:
片段2:教師把電能表與一插座串聯,然后把電能表接入課室電路中,把電熱水壺連入與電能表串聯的插座中,讓學生觀察電能表的表盤轉動,讓學生數出電熱水壺通電一分鐘,電能表的表盤所轉的圈數,從而回顧上節課的內容,電能表可以用來測量用電器在t時間內所耗電能多少。
師:我手上有一個電熱水壺和電吹風,請問有沒有方法可以比較它們消耗電能的快慢,請大家互相討論,設計出一個可行的方案。
生:分小組討論得出方案:
(1) 讓電熱水壺和電吹風工作時間相同,比較它們所耗電能的多少;
(2) 讓電熱水壺和電吹風消耗相同的電能,比較它們工作時間。
師:分析且與學生交流探究操作方法,提問學生現場操作進行實驗探究
生:兩位學生相互配合,一位學生看時間,另一位學生數電能表所轉圈數(學生上臺實驗)
1) 1min內:電熱水壺工作時,電能表轉盤所轉圈數為n1;電吹風工作時,電能表所轉圈數為n2;
2) 電能表所轉圈數為n圈時:電熱水壺工作時間為t1;電吹風工作時間為t2;
學生對以上實驗結果進行分組討論分析得出結論:
(1) 工作時間相同時,消耗電能多的用電器消耗電能快。
(2) 消耗電能相同時,工作時間短的用電器消耗電能快。
師:同學們都分析的很好,現在老師手上有一個電飯鍋,我想測試電飯鍋在2min內消耗電能的多少,現在請兩位同學合作完成這個實驗。
生:兩位學生合作完成實驗,得出2min內,電飯鍋工作時,電能表轉盤所轉圈數為n3。
師:好,那我們知道用電器工作時間可用“t”表示,其消耗電能多少用“w”表示,消耗電能快慢我們用“p”表示,現在請同學們用我們這節課得出的實驗數據分析,用這三個物理量的關系,學生討論及老師的適當引導很容易就得出公式:P=w/t.
二、兩節課教學效果的比較
義務教育物理課程旨在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讓學生學習終身發展必需的物理基礎知識和方法,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此階段不僅注重科學知識的傳授和技能的訓練,還應注重對學習興趣、探究能力、創新意識及科學態度、科學精神等方面的培養。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找到合適的切入點,二者兼顧。從兩位教師的課堂教學片段來看,教師甲通過學生已有的知識儲備,通過比較速度快慢得出這節課的結論,但教師乙的層次更高,讓學生自己提出最想研究的問題并自主探究,提高了物理知識的生成質量,再將實驗現象轉化成知識總結出來,更能幫助學生提升探究能力,并推動其升華為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
三、引發的思考:何為高效課堂
新課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以學生發展為本”,所謂的高效課堂不是只關注教師在課堂上講多少和講得有多精彩,而是要看這一節課學生的參與度,是否能調動大部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所以高效課堂不應僅是一節教學課而應該是教與學相結合,總而言之,在初中物理教學過程中,學生在教學過程中是主體,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起主導作用,應體現以學生為本,重視激發學生興趣,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到教師所設計的每個教學活動中,真正體會到學習帶來的樂趣,只有這樣,學生在學習中才能獲得成就感。
參考文獻
[1] 王葉軍.從一次同課異構反思高效課堂[D].西安:陜西師范大學,2012.
[2] 韋超.巧設物理實驗 ?突破教學難點[D].蘇州大學,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