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金丹
【摘 ?要】 新課程改革教學中明確提出:現階段的小學數學教學不應僅僅針對學生的數學技能和數學基礎知識進行教學,還應重視學生的心理、年齡、認知需求、情感態度及思維習慣等方面的培養。學生心理屬于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較為主要及基礎的理論,心理活動是學生參與實際學習活動的外在反映及體現。教師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應從學生的心理現象及發展規律等出發,將學生心理與實際數學教學相結合,通過轉變、創新教學模式,從學生心理出發開展相應的數學教學,促進小學數學教學質量的提高。為了分析基于學生心理的小學數學教學質量提高措施,筆者針對現階段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學生的心理特點及形成原因進行了深入的探究。
【關鍵詞】 學生心理 ?小學數學 ?教學質量 ?提高措施
小學數學屬于意向綜合性較強的學科,在開展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心理屬于重要的基礎理論,學生的學習活動是一種動態變化的心理活動,學生心理是由心理動機、心理需求、學習興趣、情感及意志、智力等多方面因素決定的。小學數學教學為了更好地提高數學教學質量,應從學生的心理需求出發,關注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心理動態變化情況及特點,實施多元化的教學途徑,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的發展。
1. 現階段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學生心理特點及形成原因。
現階段大多數小學生在學習數學過程中存在以下心理特點,如:由于數學知識點具有抽象性、復雜性及難懂性等特點,學生年齡較小、認知水平較低,學習過程中極易被新鮮事物轉移注意力等因素的影響,導致學生在面對復雜數學問題及數學現象時產生無趣、厭煩甚至恐懼的心態,面對數學問題形成一種“無從下手”的表現。第二是厭煩學習數學。多數小學生尤其是低年級學生,由于在家中是“呼之即來揮之即去”的地位,在進入課堂學習后由于學生人數過多,教師未能給予學生針對性的指導、鼓勵及互動,導致學生心理產生自己被忽視、不受重視的心態,使得學生在解答數學問題時稍不順心就出現厭煩的心理狀態。第三是馬虎、不仔細的心態。多數小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考試過程中及課后練習過程中均存在馬虎、不仔細的行為,經常出現計算正確但書寫錯誤、寫完不檢查等現象,導致一些不該錯的題目出現錯誤。這主要是由于學生過度的自負心理導致的,多數學生認為教師教的數學知識及題目很簡單,自己已經掌握了100%,不需要認真聽講,完成作業及考試過程中也無需過于認真,導致學生養成馬虎、不仔細的心態,不利于學生學習成績的提高。最后是自卑心理,在以往的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父母過于重視學生的考試成績,有的家長甚至由于學生一次、兩次沒有考到理想的成績而否定學生所有的行為,包括教師也是,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表現為過于重視及喜歡成績高的學生,自己受到漠視及否定,久而久之導致學生形成“自己不如別人”的自卑心理,不僅影響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效率,還影響了學生的心理健康。
2. 基于學生心理的小學數學教學質量提高措施。
2.1 從分析學生心理出發創設趣味性的教學情境,提升學生學習興趣。
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從學生的心理出發,結合學生的認知需求、數學學習需求、興趣愛好及實際教學內容,創設趣味性較強的數學教學情境,強化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降低數學知識點的學習難度,促進學生積極主動地對教學知識點進行思考與探究,提高小學數學教學質量及學生的學習興趣。如在進行《比大小》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結合學生愛玩、喜歡新鮮事物的心理,創設游戲化的趣味教學情境:在課堂導入環節拿出課前制作的4、6、8及3、5、7等卡通卡片,將學生及教師分成兩個對立方,雙方每次各出一張牌,比牌面的大小,由學生先出牌,以“不管如何老師都會贏”作為激勵,激發學生的好勝心及參與性,引導學生充分分析及思考,思考如何才能贏得比賽,在思考的過程中讓學生認識到幾個數字的大小及比大小的意義,促進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提高小學數學教學質量。
2.2 運用幽默、具有懸念的語言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及參與性。
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抓住學生喜歡幽默、形象語言的特點,積極在教學過程中融入幽默、懸念及有趣的語言,引導學生主動參與進來進行思考及探究。利用語言激勵的方式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逐步引入學生參與進學習過程中去。如在進行《小數的初步認識》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信息技術在屏幕上寫出三個5,詢問學生這三個5是否相等,學生在教師提出問題后產生詫異的心理,覺得問題過于簡單,肯定結果不簡單,于是有回答“相等”,有回答“不相等”的,繼而教師在第二個5后面及第三個5后面分別加上一個0和兩個0,使得數字變成5,50,500,繼而繼續提問:現在這三個數還相等嗎?學生回答“不相等”后教師故意說道:“為什么不相等啊?明明就是相等的,不信你們看!”繼而在每個1后面加上小數點,使之變成5,5.0和5.00?!斑@樣它們就相等了,那你們知道這一點是為什么嗎?竟然這么神奇,讓三個不相等的數字變成相等的?”繼而引出“小數”這一概念進行探究及教學。
2.3 尊重學生個性差異,給予學生針對性的指導,讓學生感受自己受到重視。
在以往的數學教學過程中,由于教學課程繁重、教學難度大、學生數量多等因素的影響,使得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未能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只重視個別成績較好的學生,對于大多數學生不重視,導致學生產生被“被冷落”、“被忽略”的心態,導致學生學習信心下降。在基于學生心理的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尊重學生個性差異,平等公平地對待每一位學生,在了解學生的心理狀態及心理需求的基礎上開展針對性的教學指導。如在進行《100以內的加法和減法》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創設了以下情境:小明與媽媽帶著100元人民幣去超市購物,媽媽需要買一包紙巾、一袋米、一包洗衣液和一袋鹽。已知紙巾價格為10.5元,一袋米為35元,洗衣液價格為21元,一袋鹽的價格為2.5元,問小明媽媽還能找回多少錢?多數學生在解題過程中列出算式:100-10.5-35-21-2.5=31元。但課堂中有位學生舉手發言說自己有不同的解法,教師給予了學生鼓勵及支持后請學生發言,該學生列出算式:100-(10.5+35+21+2.5)=31元。
2.4 實施激勵式教學,滿足學生的心理需求。
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還應重視學生的心理需求變化,在學生學習過程中多給予鼓勵、激勵、引導及支持,促進學生心理上的滿足,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但在激勵式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重視尋找學生身上的優點,從優點出發,鼓勵學生發揮自身優點,彌補不足;激勵應屬于持續性的過程,有計劃性地給予學生鼓勵和夸獎,提高學生的學習信心。但在實施激勵式教學過程中應掌握適度的原則,不應過度夸獎,導致學生形成自負的心理,影響學生身心健康的發展。
3. 結語。
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從學的心理出發,通過實施從分析學生心理出發創設趣味性的教學情境,運用幽默、具有懸念的語言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及參與性,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給予學生針對性的指導及實施激勵式教學等多途徑促進小學數學教學質量的提高,促進學生養成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
參考文獻
[1] 夏薇.基于學生心理的小學數學教學質量提高策略[J].新課程導學(七年級上旬),2017,33(2):84-86.
[2] 張卉.石河子市第一小學.小學高年級數學學困生心理健康狀況調查[J].兵團教育學院學報,2016,26(1):80-84.
[3] Rieser S, Naumann A,Decristan J, et al.The connection between teaching and learning: linking teaching quality and metacognitive strategy use in primary school[J].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2016,86(4):526-545.
[4] 劉亞麗.小學數學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之探究[J].學周刊,2014,17(4):84-84.
[5] 郭惠光.運用心理學提高小學數學教學質量[J].知識窗(教師版),2016,30(5):76-76.
[6] 郭占申.小學數學教學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滲透策略[J].學周刊,2017,26(8):191-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