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萬眾創業,萬眾創新,是當前校企協同育人的所提倡的,基于對當前校企合作的前提,校企合作應該就當前學生就業問題為出發點,不斷推行校園與企業合作的雙贏的局面,更要以市場為出發點,不斷培養學生創新的能力,推進校企深度合作理念,發揮政府主導作用,整合校企內外相關資源,完成對我國人才的培養機制。
關鍵詞:校企合作; 協同育人; 教育機制;
在我國,校企合作是新興的一種人才培養機制,通過校企合作的方式實現以教學實踐像相結合的人才培養方案,但由于這類教學培養機制處于探索階段,我國當前校企合作方式仍停留在淺顯的層面,特別當地企業配合與參與程度不高,高校與企業兩者在協同育人的機制中訴求方向不一致,導致兩者相互協同不充分,本文將對校企協同育人機制進行不同方面的探索,實現科學育人的培養方案。
一、校企合作協同育人的現狀
(一)校內實驗質量低,標準差
基于近年來生源成為高校運營的達問題,很多高校施行擴招的方案滿足自身的運營方針。面對擴招后,學生的教學、實習、就業問題,給高校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壓力,特別是一些工科類專業,需要大量的實驗場地,而當前高校實驗資金少、實踐項目難以開展,很難滿足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而高校方面,僅僅為了學生的高分成績而對學生進行書本知識的培養,忽略對學生教育,科研,實踐創新能力方面的探索,不能將學生的教育培養機制行程良性循環的有效方案,使高校全案教育內容實施更加困難[1]。
(三)企業實習制度模糊,協同育人難以縱深
大多數企業認為,校企協同育人過程中高校占據主體地位,是培養人才的主導,而學生來到企業實習,給學生的都是一些容易操作的實習崗位,沒有對學生進行教學理論方面的實踐培養工作,使學生在企業實習過程中,難以學生教學做于一體的校企協同合作機制。而利用學生,正好可以幫助企業節省開支,維護成本利益。還有一些企業為了申報高新科技企業項目,獲取額外的資金補貼,所以才會語高校簽訂協同育人協議,但在企業申報項目成功后企業對校方人才合作內容方面毫無作為,影響對人才的培養。
(三)政府調控不力,協同合作難以開展
政府部門是協調校企合作的主體,特別是在進行相關組織、管理、監督、保障等方面都要進行全面的實施策略的方案定制。若沒有形成有建樹性的指導方案[2]。校企協同育人機制配套方案的不完善,對企業和高校合作機制上就會出現協調責利不明的現象。影響了校企協同育人的機制的建立。
二、校企合作育人機制的創新
(一)地方支持行政化
相關教育監管部門應積極出臺校企協同育人激勵政策,將校企協同育人納入人才培養的創新方案之中,特別是對于校企協作有一定的激勵作用,可以幫助校企雙方執行教育全案中更好的履行責任和義務[3]。這樣才能鼓勵校方,注重對人才培養,同時鼓勵企業將技術研發、實踐基地的建設納入與校方合作方案之中,通過政策的引導,完善雙方協同育人的教管工作。
(二)產學研制度化
高校與企業進行積極的溝通,形成校企合作的運行機制,這樣才能為學生實踐提供更多渠道。教學計劃要突顯出實用性與靈活性,這樣才能完成培養目標的定制,還能堅固企業發展的實質[4]。針對當前的核心課程進行實踐模擬育人訓練,深化對學生的實踐能力的培養,強化學生的實操能力,形成具有應用創新的人才培養機制,完成學生綜合能力水平的培養,使學生實踐能力與知識能力得到細化。鼓勵學生充電,特別是對自身所學內容可以進行更加細化的過程,如參與創新競賽,豐富學生的第二及第三課堂。
(三)創新培養機制化
企業應提供教育實踐的支持,并以企業發展的長遠目標對學生進行能力培養。這樣對于學生的才不止步與當前的教育教學內容,而是為企業的發展培育大批的后備堅實力量,幫助企業得以更加快速的穩進發展,實現校企合作的共贏。這樣才能,突出學生實踐能力,重視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工作,完成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以科學有效的教學方針來實踐不同時間對人才的培養方式,提升教學質量。
(四)以人才培養為導向進行校企合作
教學內容的完善,是需要更具當前社會用人形式的變化進行靈活調整的。因此,當前教學計劃的內容定制需要堅固社會中不同企業的發展,在人員與實踐內容當中協調完善。這樣才能在校企合作當中,對學生進行更加專業的培訓。可以利用企業中經驗豐富的老員工,可以幫助教師輔助專業實踐可能的講解工作,彌補教師專業實戰經驗匱乏的短板,校企雙方協同發力,才能發揮教師的教學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可以對學生進行分批去實踐基地完成相關專業的培訓實戰訓練,加強對學生教學與實踐經驗相結合的教育內容[5]。
(五)構建聯盟合作長效機制
加強校企協同合作體系拓展,構建聯盟合作的長效機制,根據地方經濟的發展制定科學的專業能力培訓體系,利用學校實踐基地對當前的學生專業內容進行模擬考核,培養學生專業應用能力。還可以定期舉辦相關的產學合作項目研討會,由企業資深的行業人員對其點評,及時公布校企合作的最新技術成果,促成相關合作的更多對外宣傳能力。
結語:
校企合作是新時期解決人才需求的關鍵方式,所以有關部門要積極引導相關方面的內容,做好前期的法律法規內容及鼓勵機制,這樣才能激發更多企業參與對人才的培訓工作中,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方案。
參考文獻:
[1]沈燕琴.高職數字創意專業群校企協同育人機制現狀與困境分析[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9,18(08):141
[2]鮑方印,竇鵬,武杰,徐靜,夏春曉,余珍珍,程佳燕.校企合作協同育人機制探究[J].蚌埠學院學報,2019,8(01):86
[3]劉引濤,陳會玲.基于“工匠精神”的校企合作協同育人機制研究[J].陜西教育(高教),2018(10):39
[4]張傳偉,周學剛.基于校企合作的“產學研用”協同育人培養機制建設[J].現代經濟信息,2018(10):417
作者簡介:
黃罡,重慶交通職業學院,副教授,碩士,主要研究方向:電子商務、物流管理、創新創業。
*基金項目:重慶交通職業學院校級教改項目:基于“校企產業園”的校企協同育人機制研究(項目編號:201805)的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