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姝
摘 要:新媒體具有兩面性,既給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高校的傳承帶來了一定的困難,同時又豐富了傳統文化的傳承內容和形式,為高校更好地發揮文化育人功能以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大學生群體中的繼承與創新帶來了新的機遇與挑戰。文章對新媒體環境下高校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必要性及現狀進行分析,并提出新媒體環境下傳承與創新傳統文化的相關策略。
關鍵詞:新媒體;傳統文化;高校;創新
引言:
當代大學生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實現偉大“中國夢”的中堅力量,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過程中起著十分關鍵的作用。在新媒體快速發展的社會語境下,承擔著“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和文化傳承”四大職能的高校如何更好地傳承和創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引導大學生成為優秀傳統文化的學習者、踐行者、傳播者,是一項亟待探索的重要課題。
一、高校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必要性
高校文化植根于傳統文化,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進行傳承與弘揚是高校的基本職能和應盡的義務。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僅豐富了教育內容,而且提升了人才培養的內涵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層次,在提高大學生思想文化素質的同時,又提升了他們的創新素質和實踐能力。大學生是民族的希望、祖國的未來,他們的成長成才離不開歷史和文化的積淀,傳統文化中的很多思想理念和道德規范對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將人生理想和家國情懷、個人選擇與國家需要合而為一有重要意義。
二、新媒體環境下高校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
現狀一方面,新媒體豐富了傳統文化的傳播內容和形式,充當了傳統文化的傳聲筒和擴音器,另一方面,其也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傳統文化在高校的傳播格局,形成對傳統文化傳播的消解與挑戰。
(一)新媒體環境下高校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迎來的機遇
新媒體豐富了優秀傳統文化在高校傳播的途徑和渠道。過去高校傳承傳統文化主要采用開設傳統文化的相關課程、組織開展一些傳統文化講座和相關的實踐活動等方式,以應試教育為導向,主要側重知識的灌輸,單純地讓學生記憶一些知識點,以高校和教師為主導,學生的參與度極低。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到來,為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注入了新的活力。高校可以通過微博賬號、微信公眾號、百度貼吧等多種新媒體平臺宣傳發布優秀傳統文化,教師也可以通過微信、微博、QQ等新媒體平臺與學生即時互動和交流。新媒體拓展了優秀傳統文化在高校傳播的內容和形式。新媒體環境下,短視頻的生產和消費更容易,從文字、圖片到視頻化,傳遞的信息內容更加豐富多彩。運用社交媒體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最便捷、最接地氣的方式之一。建立了微信公眾號、微博、QQ平臺等多渠道的傳播矩陣,不但吸引了很多年輕人關注傳統文化,更帶來了不錯的經濟收益。新媒體提升了優秀傳統文化在高校的傳播速度和廣度。新媒體信息傳播的即時性和互動性打破了優秀傳統文化在高校的傳播格局,讓傳統文化的傳播突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不但可以針對本校師生,而且可以引發其他院校的師生或公眾的關注和討論。這在一定程度上為高校培養推廣優秀傳統文化的專業人才和特色品牌,更好地發揮文化育人功能帶來新的機遇。
(二)新媒體環境下高校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面臨的挑戰
新媒體環境下多元文化對傳統文化的消解。新媒體環境下,網絡的開放性給多元文化傳播提供了渠道。在網絡世界里,無論是傳統與現代、東方或西方,還是高雅與低俗,多元文化在網絡世界里共生共存、肆意傳播。伴隨著網絡新媒體發展而成長的大學生群體,他們的媒介接觸習慣已經悄然形成,卻不愿意直接去閱讀原著。媒介技術進步的背后代表的是傳統媒體與新媒體之間的沖突、多元文化與傳統文化的沖突。新媒體環境下文化傳播的市場性與公益性的對抗。新媒體的市場化特征決定了其對傳統文化的傳播是有選擇性的,在利益的驅使下,企業普遍選擇一些商業性較強的傳統文化元素。當前也普遍存在過度追求娛樂化而對傳統文化進行惡搞和扭曲的現象。新媒體環境下學生對新媒體的過度使用與依賴。新媒體時代的到來給大學生學習與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帶來了極大的便利,同時也引發了“手機綜合征”“網絡綜合征”等一系列的社會問題。不少大學生將大量的時間用于虛擬聊天與社交、淘寶購物、網絡游戲,導致他們對傳統文化課程的學習和相關活動漠不關心。這給高校開設傳統文化相關課程、組織相關活動帶來極大的壓力。
三、新媒體環境下高校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策略
新媒體環境下,高校應從文化傳承的內容、人才、平臺以及對外合作等方面強化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擔負起文化傳承的重任。
(一)創新內容,增強大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同。大學階段,以提高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自主學習和探究能力為重點,培養學生的文化創新意識,增強學生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一是加強傳統文化的線下課程建設和線上課程探索。在通識教育課程體系中,增加傳統文化教育課程的比重,同時改變過去以知識灌輸為主的教學方式,側重對傳統文化中所蘊含的民族精神、道德情操、人文素養等的深入挖掘,強化大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同。
(二)突出重點,培養傳承傳統文化的專業人才。專業人才的選拔和培養,是傳承傳統文化的關鍵。一是培養一批傳統文化教學名師。學校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培養一批從事傳統文化教學的專職教師。教師可以結合各種新媒體平臺如“中華傳統文化”“傳統文化論壇平臺”等微信訂閱號的知識,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并組織相關的課堂討論等。二是挖掘專業課程教學中的傳統文化精神和內涵。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在不同的學科中均有涵蓋和體現,專業教師可在日常的專業教學中引導學生結合傳統文化進行專業的思考和討論。例如市場營銷學課程,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結合傳統文化來進行營銷;廣告創意課程,教師可以讓學生結合傳統文化與道德來分析創意的原則和底線。三是設立相關的傳統文化研究方面的科研機構。高校應鼓勵教師開展傳統文化方面的科學研究,可集結不同學科背景的教師設立專門的中華傳統文化研究所,邀請專家學者到校舉辦傳統文化方面的講座,發揮團隊的力量進行傳統文化方面的課題研究等。
(三)完善平臺,建設傳統文化傳播的特色品牌。高校應充分發揮新媒體平臺的傳播優勢。一是努力建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校內“微傳播”平臺。高校可以利用微博、微信、知乎、直播平臺等多種媒體形式打造新媒體傳播矩陣。以微信公眾號為例,目前絕大多數院校及二級學院、校內社團組織都建立了專屬的微信公眾號,可充分地利用公眾號平臺,推送和介紹傳統文化相關的知識和校園活動。很多高校利用公眾號平臺宣傳傳統文化節日或組織相關活動,比如在端午節組織吃粽子、植樹節組織植樹、元宵節組織猜燈謎等。二是鼓勵專職教師開設傳播傳統文化的個人賬號。綜合運用多種媒介和資源。創辦公眾號可以說是打造傳統文化傳播的新媒體品牌的積極嘗試。
結語:
高校在中華優秀文化的傳承過程中要以開放的姿態、發展的眼光尋求與社會各界的合作,形成傳統文化傳播的良好氛圍。高校作為傳承創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積極探討與媒體的合作,通過多元化的傳播方式報道其傳承和推廣傳統文化的實踐,對打造中華傳統文化傳承與創新的特色品牌、引發社會關注和青年大學生的參與起到積極推動作用。
參考文獻:
[1]黃妍,伏菊英.社交媒體時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大眾化傳播策略探究[J].四川戲劇,2017(6):25.
[2]彭欣.新媒體時代傳統文化傳承的現實困境與創新策略[J].江西社會科學,2014(3):235.
[3]彭翠,楊東東.論新媒體與傳統文化的互動關系——以“陸地詩詞”公眾號的傳播為例[J].新聞愛好者,2017(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