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蕾


【摘 要】目的:分析晚期惡性腫瘤患者凝血功能及D-二聚體水平檢測的臨床效果。方法:選取本院2015年6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經手術病理證實的16例良性腫瘤患者為觀察組1,16例晚期惡性腫瘤患者為觀察組2,同期選擇健康體檢者20例為對照組。三組均檢測凝血功能及D-二聚體水平。比較三組Fib、TT、APTT、PT、D-D等檢測結果。結果:觀察組2的Fib、TT、APTT、PT、D-D等水平較觀察組1、對照組均顯著較高,且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觀察組2的Fib、TT、APTT、PT、D-D等指標檢出陽性率較觀察組1、對照組均顯著較高,且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結論:針對晚期惡性腫瘤患者檢測凝血功能及D-二聚體的臨床效果非常顯著,即可對患者的病情判斷和疾病診治提供可靠依據。
【關鍵詞】 晚期惡性腫瘤;凝血功能;D-二聚體;臨床檢測;效果分析
在臨床上,惡性腫瘤較為常見,其具有較高病死率和患病率,且患病率呈現為逐年增長的趨勢。該病癥一旦發生,則極易發生血栓[1]。有研究表明,此類患者發生栓塞或血栓的根本原因為血液高凝狀態,而后者又與惡性腫瘤的轉移、浸潤存在密切關系,因此有效處理和預防高凝狀態,對于預防血栓尤為關鍵[2-3]。因此本文對晚期惡性腫瘤患者凝血功能及D-二聚體水平檢測的臨床效果做了分析,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5年6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經手術病理證實的16例良性腫瘤患者為觀察組1,16例晚期惡性腫瘤患者為觀察組2,同期選擇健康體檢者20例為對照組。對照組中男11例,女9例,年齡為45~83歲,平均為(61.2±7.3)歲。觀察組1中男7例,女9例,年齡為44~82歲,平均為(61.4±6.9)歲。觀察組2中男8例,女8例,年齡為48~87歲,平均為(62.3±7.1)歲。三組基礎信息資料比較差異不顯著,且P>0.05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1.2 方法
三組均檢測凝血功能及D-二聚體水平,具體為:三組對象均于空腹、晨起、靜息狀態下采集5mL靜脈血液,然后經離心處理,轉速3000r/min,時間為10min,之后留取上清液待檢,然后對三組Fib(纖維蛋白原)、TT(凝血酶時間)、APTT(部分凝血活酶時間)、PT(凝血酶原時間)、D-D(D-二聚體)等指標進行檢測,檢測方法為比濁法。
1.3 觀察指標
比較三組Fib、TT、APTT、PT、D-D等檢測結果。各指標陽性判斷標準[4]:Fib>3g/L;TT>17s;APTT>28s;PT>12s;D-D>0.50mg/L。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22.0軟件進行數據處理。在處理過程中,卡方用以檢驗計數資料,t值用以檢驗計量資料,以P<0.05表明差異對比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各指標檢測結果對比
除TT值外,觀察組2的Fib、APTT、PT、D-D等水平較觀察組1、對照組均顯著較高,且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具體見表1。
2.2 兩組各指標檢測陽性率對比
觀察組2的Fib、TT、APTT、PT、D-D等指標檢出陽性率較觀察組1、對照組均顯著較高,且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具體見表2。
3 討論
在機體內外源性凝血機制中,凝血酶時間為其共同途徑,當其水平增大異常時,則可引起一個重要表現,即抗凝物質量逐漸增多。而血漿纖維蛋白原是促凝物質的一種底物,其是一種糖蛋白類物質,其生理功能主要為在人體內部凝血期間作為凝血因子Ⅰ直接參與,該物質可促進形成纖維蛋白,而患者凝血功能與纖維蛋白原水平變化關系密切,在人體血漿中,纖維蛋白原處于不斷增高的狀態,因而可在一定
程度上增強血液凝血功能。而D-二聚體是一種交聯纖維蛋白降解產物,其在臨床上是用于評價患者體內離凝狀態和纖溶亢進的重要標志物,而顯著增強的繼發性纖溶活性可通過D-二聚體水平表現為不斷增強予以直接反映,這是患者機體則會進入高凝狀態[5]。而通過上述指標加以檢測,則可對晚期惡性腫瘤患者的凝血功能加以了解,同時還能判斷其是否處于高凝狀態,從而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處理和預防,進而大大預防血栓或者栓塞的目的[6]。本文的研究中,觀察組2的Fib、TT、APTT、PT、D-D等水平較觀察組1、對照組均顯著較高,且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觀察組2的Fib、TT、APTT、PT、D-D等指標檢出陽性率較觀察組1、對照組均顯著較高,且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因此可以看出,針對晚期惡性腫瘤患者檢測凝血功能及D-二聚體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和意義。
綜上所述,針對晚期惡性腫瘤患者檢測凝血功能及D-二聚體的臨床效果非常顯著,可對患者的病情判斷和疾病診治提供可靠依據。
參考文獻
[1] 嚴新梅,陳曉莉.晚期惡性腫瘤患者凝血功能及D-二聚體水平檢測的臨床意義[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16,08(32):39-40.
[2] 彭雨衛.晚期惡性腫瘤患者凝血功能及D-二聚體水平檢測的臨床意義[J].中外醫療,2016,35(31):35-36,39.
[3] 宮輝,高玲娟,蘇亞娟.血漿D-二聚體及凝血指標在卵巢癌患者中的應用價值[J].國際檢驗醫學雜志,2014,35(24):3307-3308.
[4] 劉莉,丁昌利,張智勇,等.化療對晚期消化道惡性腫瘤患者血漿D-二聚體的影響[J].實用癌癥雜志,2013,28(04):338-340.
[5] 程少會,曹軍麗,付占昭.不同腫瘤患者血漿D-二聚體水平及臨床意義[J].臨床薈萃,2013,28(01):88-89.
[6] 張瑜,楊寧蓉,王鋒,等.晚期惡性腫瘤患者凝血功能及D-二聚體水平檢測的臨床意義[J].實用癌癥雜志,2012,27(02):165-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