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家興
摘 要:近年來,隨著網絡的普及,人類迎來了網絡時代。以網絡為基礎,衍生出網絡信息平臺、微博、手機信息客戶端等一系列新生事物。他們的出現為社會大眾帶來了多元化的信息選擇方式,豐富了人們信息接收的渠道。同時,也給傳統媒體帶來了巨大的沖擊,尤其是紙媒這一傳統媒體的代表。本文以互聯時代的紙媒為研究切入點,探討紙媒的優勢與劣勢以及發展現狀,并對未來發展和如何相互融合進行分析。
關鍵詞:網絡時代;發展現狀;轉型融合
中圖分類號:G212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 — 2234(2019)07 — 0134 — 03
近30年來,中國社會逐步轉型,公民社會日益形成。公民社會的根本特征是公民的主體性和參與性,公民需要能夠自由表達意見、討論公共話題、參與公共事務。傳統媒體不能提供這樣的平臺,而網絡時代的新媒體恰好滿足了公民社會的這一需求。網絡承擔了本應由媒體承擔的公共功能,因而網絡成為新興媒體。
網絡時代極大地削弱了傳統媒體的地位,占據主導地位,這是大勢所趨。在以網絡為基礎的新媒體沖擊下,傳統媒體的公共功能漸漸消失,這其中,對紙媒的沖擊最大,甚至影響到了其生存空間。紙媒作為傳統媒體的代表,面臨著嚴峻的考驗。如何做一個時代的弄潮兒,只有思想、理念、技術、風格上與時俱進的同時,與新媒體融合,才能打造出一艘堅固的方舟,在潮流中破浪前行。
一、網絡時代紙媒的發展現狀及優勢
(一)網絡時代下紙媒的發展現狀
在網絡時代的大背景下,紙媒的受眾大幅度減少,廣告利潤也逐漸下降,發展現狀讓人堪憂。
1.紙媒的定義
自1996年5月,我國組建第一家報業集團開始,我國紙媒經歷了16年的發展歷程。在這段期間,紙媒對人們的精神生活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不管是何種紙媒,都具有一個共同的特性,即印刷是其主要技術手段,以紙張為其主要載體。紙媒與網絡傳媒在市場定位,受眾定位還是營銷策略等方面都各不相同。
2.傳媒紙媒面臨尬尷
對于大多數紙媒來說,所刊登的內容有很大部門是涉及黨政機關工作動態的文章,或是一篇需要長時間采寫深度報道,閱讀起來需要大量的時間。而新媒體則是“短、平、快”,更符合現代人閱讀的習慣。同時,網站會給用戶一個公共交流平臺,他們可以相對自由地產生信息、傳播信息,這在極大程度上滿足了現在一些人的信息傳遞感。此外,因為印刷周期關系,很多事件不能及時反映給受眾。例如,全國時事是大多紙媒都具備的,但是其上面所刊登的國家大事,在刊登的前一天,就會在各個網站或者新媒體的導讀或頭條中體現。
3.受眾大幅度減少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不斷發展,網絡信息受眾的數量呈現“井噴”式的增長。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2018年在京發布的第42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中顯示,截至2018年6月30日,我國網民規模達8.02億,普及率為57.7%;手機網民規模達7.88億,網民中使用手機上網人群的占比達 98.3%。我國農村網民占比為26.3%,規模為2.11億,城鎮網民占比 73.7%,規模為5.91億。
網民數量的大幅度上漲使社會大眾接收信息的渠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人們可以借助手機、平板、電腦,輕松地獲取想要的任何信息。受眾信息接收渠道的便捷程度不斷提升,傳統紙媒的影響力自然在一點一點被縮減,受眾大幅度減少。
4.利潤大幅度縮水
目前,大部分紙媒都以廣告作為主要的收入來源。當年,靠著這種模式,紙媒風光無限,而現在,也正是這種經營方式,讓紙媒在網絡時代面對新媒體沖擊中節節敗退,毫無招架之力。
近些年,人們獲取信息的渠道在網絡的基礎上不斷拓寬,使得網絡信息獲取的成本不斷下降。與之相比,傳統紙媒行業的經營成本卻沒有得到縮減,排版、校對、制版、印刷以及人工等費用都在逐年上升,多數報紙都是在賠錢銷售,只靠越來越低的廣告收入維持。(大部分廣告商已轉投網絡媒體進行宣傳)
在網絡時代的大背景下,新媒體以其大量的受眾資源吸引了廣告業主的注意,商人重利,宣傳費用漸漸的由紙媒轉向網絡,紙媒的廣告價值被一點點壓縮,利潤大幅度縮水。
(二)網絡時代下紙媒存在的優勢
在網絡時代中,雖然紙媒的發展現狀依然讓人堪憂,在傳播方式也沒有新媒體的優勢,然而,紙媒仍具有網絡時代中新媒體缺少的優勢。
1.紙媒具有受眾認可的公信力
近年來,為了追求“短平快”,吸引眼球,很多網站的新媒體沒有將新聞信息的準確性作為發布的第一要務,反而將很多沒有經過確定的信息公布在網上,甚至有些新媒體工作者為了個人利益成為了網絡虛假信息散布的“推手”、“水軍”,滿足自己的欲望,引導輿論導向。這使得網絡信息平臺的信息真實性越來越受到公眾的質疑。
與之相比,紙媒所刊登都是有記者采寫的文章,黑紙白字,相比網絡的“隨意”具有很大的差異。而且大多數紙媒都是經過多年經營,他們與當地受眾一起成長,擁有屬于自己的獨有的公信力,其信息的準確性和可靠性一直都被社會大眾所認可。
可信度是一個媒體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這正是紙媒具備的最大優勢。對紙媒公信力的認可,在今后一段時間都會是根深蒂固,不可動搖。這種時間積累出的優勢是新媒體不能企及的。
2.紙媒工作者隊伍素質強
相比新媒體,多數紙媒都是經過十幾年甚至幾十年的積累而成長起來的。成長中,紙媒培養了一大批優勢的采編人才,這部分人才訓練有素,而且實戰經驗豐富。紙媒擁有采訪權和新聞發布權,這些優勢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是新媒體不具備的。
紙媒一般都具有強大的人力物力資源、豐富的信息傳播經驗、濃郁的地域發展特色和新聞信息的獨家控制能力。目前,很多網絡媒體發布的信息都是從傳統紙媒體上轉載而來,究其原因,來自于網絡媒體專業化程度不足,新聞信息的獨享能力仍落后與紙媒,尤其以地市級別的自媒體尤為明顯。因為沒有采寫權,他們只能轉載當地紙媒的信息,一旦脫離紙媒,就會像魚離開了水,迅速死亡。
二、網絡時代紙媒的發展方向及方式
(一)傳統紙媒的未來發展
在網絡時代,紙媒的未來如何發展一直受到各報業的關注。
1.一個時代的結束
十多年前,走在大街上,隨處可見拿著報紙閱讀的人,而近些年,走在大街上,隨處可見的是掛在商家以及醒目位置的LED屏,公交車中,車載LED也不停播各種新聞與廣告,拿著手機,不時的刷下微博,看看信息。智能手機、平板電腦和各種數字化的媒體形式,加速了媒體市場的進化以及移動傳播時代的全面到來,讓傳播方式變得即時化,信息來源變得大眾化。微博、微信、移動客戶端等新興媒體不僅極大改變了新聞傳播和新聞生產方式,也帶來媒體格局的調整,傳統媒體市場份額不斷下降。
2009年,具有146年歷史的美國《西雅圖郵訊報》于當年3月17日出版最后一期報紙后,轉變成完全的電子報紙,成為首個徹底脫離紙媒的大型美國報紙。在報社工作長達25年的編審埃里克森說:“我對報紙停刊感到悲傷。這是一個時代的結束。”,確實,《京郊日報》《黑龍江晨報》《黃山日報·黃山晨刊》《贛州晚報》《郴州新報》《新商報》《亳州新報》《新知訊報》《春城地鐵報》相繼停刊。據統計,從2009年到今年元旦,停休刊的報紙已超過50家。
2.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是大勢所趨
2009年8月28日,《中國新聞出版報》頭版發布的一則《中華新聞報》停刊清算公告,引發了新聞界不小的震驚與恐慌。在《中華新聞報》倒閉前,另一家更有影響力的報紙在半年前悄然退出歷史舞臺,即創刊30年的《市場報》停刊。
在此背景下,很多報業紛紛拿出根據自身情況拿出不同方案應對:在黨報的基礎上開設都市報,吸引受眾眼球;設立單獨的網絡,形成獨立于報紙與電視的第三方媒體;和第三方平臺合作,發展新興業務。改革,迫在眉睫。
如何改革,經過多年的實踐,報業先驅者們摸索出了一條道路:融合。如今這兩個字被上到中央,下到地方所認可。
習近平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四次會議中強調:“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要遵循新聞傳播規律和新興媒體發展規律,強化互聯網思維,堅持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優勢互補、一體發展,堅持先進技術為支撐、內容建設為根本,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在內容、渠道、平臺、經營、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著力打造一批形態多樣、手段先進、具有競爭力的新型主流媒體,建成幾家擁有強大實力和傳播力、公信力、影響力的新型媒體集團,形成立體多樣、融合發展的現代傳播體系。要一手抓融合,一手抓管理,確保融合發展沿著正確方向推進。”
由此可見,融合已經是大勢所趨。
(二)如何加速新老媒體融合
在上下一個共同的聲音中,融合正在漸漸開展。那么如何加速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呢。
1.轉變思想 轉換方式
融合,既不是簡單地為傳統媒體的新聞報道增加新的平臺和渠道,也不是淺層次地運用新技術新手段讓新聞報道多樣化,更不是傳統媒體+網站+多媒體的平面組合。在融合的過程中,首先要改變思想,不然就是兩個部門一起辦公,沒有意義。老的思想做新的事物,不僅不會有發展,甚至會把融合后的新興媒體拉入沒落。通過改變方式,讓用戶獲取新聞非常便捷,體驗全方位新聞報道時感覺良好,增強用戶粘度。如果不改變方式,受眾依然不會增加,漸漸的就會被自媒體取代。如今的媒體已經不是黨報專項。各種新興論壇都可以充分媒體傳播信息的功能,如果不從思想上轉變,從方式上改變,融合也改變不了消亡的命運。
2.受眾共享
有的地方是用資本收購成型的新興媒體,有的地方則是發展自身的新興媒體進行融合或和新成立的平臺融合,雙方各有利弊。用資本收購成型的新興媒體暫且不談,在筆者當地的紙媒集團,有著日報,都市報,新聞網。可以說,有了融合的雛形。但是就像多個部門一起辦公。日報,都市報,新聞網三家基本可以說各自為政,沒有做到有效的共享。而紙媒一個星期只有一個版面給予新聞網,這在無形中限制了其成長。
作為新興媒體的新聞網,有著很大的劣勢:公信力小、受眾少。在發展過程中會很忙,拖累融合,只有把受眾共享,加速其成長,才能讓快速融合。
3.以報養網
如何受眾共享,最簡單的是以報養網。把紙媒目前的受眾共享給新聞網,在他們心中樹立新聞網的品牌。比如,每天固定給新聞網一塊版面,把眾多精彩的新聞只寫標題或是導語,在其后加上網站的連接,這樣受眾受到吸引,自覺的就會到網絡去點擊觀看。當習慣后,不用紙媒,每天也會去網絡點擊瀏覽。同時,可以紙媒網絡一起采訪,通過報紙與網絡一起捆綁刊登,這樣既可以增加雙方的受眾,又可以增加雙方的配合,促進未來融合發展后的工作默契。
(三)融合后傳統紙媒如何發展
融合后,紙媒和網絡便是一個新興事物,有著共同的受眾群體。可以說步入了新的時代,但這不代表著可以沾沾自喜。很多今天的新東西就是明天的就東西。像網絡論壇,曾經的新媒體其實在今天看來已經是舊媒體了。融合后要想發展壯大,筆者認為要注意以下幾點:
1.改革創新是必然趨勢
在改革中,首先要在傳播方式上創新,再就是改變風格,迎合受眾口味。
現在很多紙媒都開通了微博,在采完第一時間發到微博,第二天次見報。融合后,可以繼續深做,比如在記者采寫完稿件后,在上傳到微博時可以不全上載,只寫主標題與副標題,或是加上導語,一但受眾感興趣,便會在第二天關注報紙。再有,可以在把報紙上容不下、發不全的聲像、圖文全部傳到網絡上,真正做到報網互相補充、互相聯動。
此外,融合后精力不能全在新媒體上,傳統紙媒也依然要探索改變之路,迎合受眾口味,比如增加相應文化版面、副刊版面,結合當地自身情況,擴大受眾面,搬回劣勢。
2.互動互聯尤為重要
互動,是紙媒天生的劣勢,收到其傳播方式的影響,很難發展。而如今的受眾,內心已經不局限于接受信息,更多的是想要參與其中,一起互動。融合后,如何互動,是媒體發展壯大的重中之重。互動需要專業的負責人,平臺可以選擇微博、論壇、微信等。可以在記者采訪時,隨時配上圖片和采寫過程,讓受眾能夠更加直接的接觸新聞實景,引發互動,提供受眾的參與熱情。但在互動中有一定要注意,作為融合后的新媒體,依然有著一部分政府職能,互動的同時要注意語言,也要注意留言,有一些不和適宜的東西要刪除。比如在論壇,要是有人發表“反動、淫穢、邪教”等帖子需第一時間刪除。雖然設立審核通過會讓這個隱患消失,但是互動性會差了很多,如何取舍就看各自媒體的了。
3.堅持培養紙媒傳統
未來的傳播方式將會傾斜于“短平快”。這是目前新媒體普遍流行的,也是受眾喜聞樂見的報道方式。但是一些新聞“短平快”卻不適合,需要 “報道深度”。?比如,人物專訪、時事評論都需要高深的功底,這是目前新興媒體不具備的。在融合后的的新聞信息的報道中,要更加注重“報道深度”,通過不同方式增加新聞信息的閱讀性和深度,提升自身的價值,吸引受眾,從而不斷提升自身信息的市場價值。在融合后,編采隊伍也會發生改變,網絡的審核相比紙媒要松,久而久之會形成麻痹大意的風氣。紙媒行業有一句話,燈下黑,便是如此。對于媒體來說,是有公信力的平臺,一言一行,一字一句如果錯了都容易發生問題,尤其是有關政策類的稿件,一旦馬虎大意,很容易帶來嚴重問題。
〔參 考 文 獻〕
〔1〕趙漾.網絡時代紙媒的發展前景探究〔J〕.大觀周刊,2013,(12).
〔2〕蔡辛怡.網絡時代紙媒的發展現狀及前景〔J〕.中國傳媒科技,2012,(20).
〔責任編輯:侯慶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