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贇



摘要:生涯輔導是通過一定的形式,幫助學生在生涯探索的基礎上做出生涯規劃,以實現其理想生活方式的教育實踐活動。以高三復習課“化學中的平衡”為例,創設情境,模擬醫學工作者、農業研究員、環保工程師運用化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并造福人類,提升學生對相關職業的認識,進行生涯輔導。指出在化學教學中滲透生涯輔導要符合學生生涯發展的目標、創設回歸生活的情境問題、立足培養價值判斷能力。
關鍵詞:化學教學;生涯輔導;學科育人;教學設計
文章編號:1008-0546( 2019)09-0036-04
中圖分類號:G632.41
文獻標識碼:B
doi: 10.3969/j .issn.1008-0546.2019.09.011
一、生涯輔導
1.生涯輔導的簡介及價值
生涯輔導是指運用一套系統的方法提高個人對生涯及其組成要素的認知和理解,以幫助他人在生涯探索的基礎上做出生涯規劃,盡可能實現其理想生活方式的一種互動式教育實踐活動‘[1]。生涯輔導起源于20世紀初的西方國家,經過多年的理論與實踐研究,在西方學校教育中已成為一種廣泛實施的課程活動,成為學校教育與心理輔導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隨著我國就業形勢的日趨緊張,生涯輔導傳人我國后,得到了普遍關注并蓬勃發展。但在基礎教育階段探索較少,在學科教學中滲透生涯輔導的嘗試更少,也因此留下了廣闊的空間和著力點。
在基礎教育階段開展生涯輔導具有其不可代替的價值:“生涯”是生命成長的歷程,生涯發展是自我設計與創造的過程,生涯輔導立足學生的需求,讓學生知道為何學,從而探索怎么學更好,能有效激發、優化學生的成長,也為提升素質教育的質量提供了保障。
2.化學教學中滲透生涯輔導的意義
化學是一門以應用為基礎的科學,與其他基礎學科相比,化學與生活、生產的聯系更為直接,更貼近實際的工作與職業。這一學科特點有利于生涯輔導在化學教學中的滲透,教師能創設情境,引導學生利用化學知識解決實際生活生產中的問題,體驗職業工作者的思維過程,提升學生對相關職業的認識,從而在職業探索的基礎上制定、修正自己的生涯規劃。很好地凸顯了化學學科獨特的育人價值。
滲透了生涯輔導的化學課堂必然是充滿生命活力的。因為這樣的課堂必定是貼近生活實際、符合學生需求的,挖掘的素材大多會關注科學技術的最新發展、生活生產中與化學相關的熱點問題,學生會更主動地參與到課堂活動中去,教學活動就會更加有效、有趣。長期滲透生涯輔導的化學教學,會使學生形成化學學習的內驅力,這是實現“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必要條件。
本文擬以高三復習課“化學中的平衡”為例,研究如何在化學教學中滲透生涯輔導。
二、教學設計
1.教學設計思路與教學主線的確立
“化學中的平衡”是現行上科版化學拓展型課程中第三章的內容,包含溶解平衡、化學反應中的平衡、電離平衡、鹽類水解等內容,在新授課結束后,需要對這一章進行系統復習。這一章的核心是勒夏特列原理及其應用,在課標中的要求為運用,在教學過程中就要求教師創設情境,引導學生利用該原理解決情境中的問題。而生涯輔導要幫助學生進行生涯探索,做出生涯規劃,一般要基于情境。所以,精心設計情境成為了教學設計的重點。
基于課標的要求,并立足于滲透生涯輔導,筆者創設了三個情境,對應相應的職業工作(醫學工作者、農業研究員和環保工程師等)。他們運用平衡移動原理,研究血液的組成、研制化學肥料、改善汽車尾氣,使人們的生活更加健康、舒適、幸福。以此指引學生在生涯規劃中樹立造福人類的理想信念。同時以學科主線貫穿,在復習平衡移動原理的同時,對學生進行生涯輔導。具體見圖1:
同時,為了解學生的職業需求,增強學生的職業體驗,在課前調查了授課班級43名學生的專業填報與職業方向,醫學工作者、化學工作者、食品工程師、農業研究員、環境工程師這5種職業是本課情境中涉及到的職業。結果如圖2所示: 教師闡述研究血液成分及性質的重要性。介紹1930年諾貝爾化學獎——人造血紅素。介紹血液中H2C03/NaHC03緩沖體系。
[學生實驗]用量筒分別取50mL NaCl溶液與緩沖溶液于燒杯中。加入5mL O.lmol/L稀鹽酸,使用pH傳感器測定pH。測定結果如圖3所示:
筆者進一步設計了相關教學環節,加強學生的職業感受與體驗。例如在“探究尾氣處理裝置的工作條件”這一環節中的相關問題,就請選擇“環境工程師”這個方向的學生回答,答對的學生會進一步增強從事這一職業的興趣與自信,答錯的學生也會意識到知識基礎對職業的重要性。
同時,無論在這些職業中選擇哪一種,學生都能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感受這些職業為造福人類所做的貢獻,從一個更高的角度認識自己未來所從事的職業,也會形成一種內驅力,從而腳踏實地地夯實知識基礎,提升自主學習力與學科思維力。
2.課堂主要教學過程
環節l探究血液中緩沖溶液的作用
[情境]血液的寶貴與血庫存量的不足
[問題討論]
(1)血液的H2C03/NaHC03緩沖體系中存在哪些可逆反應?
(2)從平衡移動角度解釋為什么該緩沖體系能維持血液的pH?
(3)救治酸中毒的病人,應采用哪一種藥物進行靜脈輸液?
教師介紹人造血液的最新研究結果。
[生涯輔導]
這是醫學工作者的職業理想:投身研究與治療,使人們的生活更健康。從中我們發現:醫生的專業學科知識是其生涯成長的基礎。
環節2探究化學肥料的生產條件
[情境]地球人口劇增與面臨的糧食問題
教師介紹合成氨工業相關的三次諾貝爾化學獎。
[問題討論]
(1)控制哪些反應條件,能使合成氨又快又多?
(2)從平衡移動角度解釋為何挑選“高溫高壓催化劑”這些條件?
合成出的NH3需要進一步轉化成氮肥,比如NH3與C02就能生產出尿素這種含氮量最高的氮肥。
2NH3(g)+C02(g)一CO(NH2)2(S)+H20(g)+Q
CD2NH3(g)+C02(g) =NH2C02NH4(S)+159.47kJ
②NH2C02NH4 (s)=CO (NH2)2 (s) +H20 (g) -72.49kJ
[問題討論]
(1)根據反應①與反應②,合成尿素的反應是放熱還是吸熱?
(2)控制哪些反應條件,能使尿素的生產又快又多?
教師介紹糧食增產的最新數據。
[生涯輔導]
農業研究員們運用專業知識與技能,使糧食增產,豐富食品種類,這是他們的職業理想:讓人們的生活更加富足。從中我們可以發現:農業專家們將所學的理論應用到實際生產是他們生涯成長的關鍵。
環節3探究三元催化裝置的工作條件
[情境]臭氧層的作用及臭氧層空洞
教師介紹1995年諾貝爾化學獎——臭氧層耗竭過程的分析研究。引出汽車尾氣中的NO是主要污染物。
[問題討論]
(1)能否使NO與CO反應,生成無污染的氣體?寫出相應的化學方程式。
(2NO(g)+2CO(g)一N2(g)+2C02(g)+Q)
(2)同學們的設想已經成為了現實,那就是汽車中的三元催化裝置,從化學反應速率與平衡移動的角度考慮,該裝置的工作環境應在什么溫度和壓強?
(3)某型號汽車在啟動后一段時間內CO與NO的含量如圖4所示,前10 s內,CO和NO百分含量沒明顯變化的原因是什么?
教師展示十年臭氧層空洞監測的數據,發現臭氧層空洞在減小。
[生涯輔導]
環保工程師們運用專業知識與技能,預防并治理污染,使自然環境得到保護,這是他們的職業理想:使人類與自然相處更加和諧。從中我們發現:環保工程師研究問題的深度決定了其生涯的高度。
三、反思
1.化學教學中滲透生涯輔導要符合學生生涯發展的目標
在本節課前,高三學生剛完成了高考志愿的模擬填報,學生基本確定了自己報考的學校專業,初步確立了未來的職業方向與生涯發展目標,但缺乏具體的認識與實踐經驗。通過課前調查,了解學生在模擬志愿填報中確立的專業方向。在之后的課堂教學中,模擬了相關職業(醫學工作者、化學工作者、食品工程師、農業研究員、環境工程師等)在工作中解決實際問題的情境。例如在環節1中,創設了一個情境:十年后,你成為了一名三甲醫院急癥室的醫生,某天夜里值班時,急癥室送來了一名血液酸中毒的病人,急需救治,你與同事會診后確立了靜脈輸液的治療方案,你會選擇以下哪些藥品進行輸液:(A)5%NaHC03溶液;(B)0.9%生理鹽水;(C)11.2%乳酸鈉溶液(乳酸為弱酸);(D)2%NH4Cl溶液。學生需要運用電離平衡、水解平衡的知識選擇堿性溶液進行中和,或中性的溶液進行稀釋,當然也會有部分學生選錯或漏選,教師就及時進行生涯輔導:試卷上題目可以做錯,但醫學治療中的選擇不能出錯,因為生命沒有重來的機會。無論答對還是答錯的學生都會感受到學科知識是其生涯成長的基礎。
因為符合學生生涯發展的目標,教師的學科教學與生涯輔導就更容易吸引學生的注意并激發其探究的興趣,從而達到更好的效果。
2.化學教學中滲透生涯輔導要創設回歸生活的情境問題
本節課創設了三個情境:醫學工作者研究血液的組成、農業研究員研究糧食的增產、環保工程師研究臭氧層空洞。這些是生活生產中實際發生的事情,其研究的成果有助于人類更好地生活,也因此獲得了諾貝爾化學獎的表彰。在具體問題的設計中,更要貼近日常生活。例如在環節3中設計了一個問題:某型號汽車在啟動后的前lOs內,CO和NO百分含量沒明顯變化,其原因是什么?學生需要結合平衡移動原理與相關圖像得出結論:可能是催化劑還沒有達到活性溫度。教師就及時進行生活化的引導:家里的汽車在發動后一般要預熱一段時間后再行駛,這不僅有利于引擎的潤滑,更能減少污染氣體的排放。
這些回歸生活的情景與問題能幫助學生在書本知識與真實的生活世界兩者之間建立有效連接,進一步感受這些職業的價值,并進行生涯探索,從而修正或進一步確立自己的生涯方向。
3.化學教學中滲透生涯輔導要立足培養價值判斷能力
生涯輔導的目標不僅僅是要學生掌握生涯選擇與規劃的能力,更應該追求的是學科育人活動本身體現的道德價值與倫理精神,特別是在復雜情景中進行價值選擇與判斷的本領[3]。本節課所創設的情境問題中,相關的職業工作者研究問題的最終目的是提升人類的生活質量、改善與自然相處的方式,給予學生以正面的價值引領,并鍛煉學生價值思維的自主性,在自我真實的價值選擇與判斷中逐步成長與發展。例如在環節3中,學生發現導致臭氧層空洞的元兇之一是汽車尾氣中的氮氧化物,汽車時代的到來無疑會加重這一環境問題,在人類追求便利的生活與自然環境的保護之間出現了矛盾。矛盾的解決就需要尋找兩全其美的方法:將NO與CO反應,生成無毒無污染的N2與C02。學生在思考的過程中,解決了這一矛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感。
這些問題的解決有助于學生形成自己良好的價值思維與判斷能力,才能使得他們在未來的工作與生活中不至于迷失方向,也讓生涯輔導回歸到服務學生成人、成才的軌道上,真正體現其育人的價值。
參考文獻
[1]張興瑜.對國外生涯輔導理論的評述與啟示[J].天津職業大學學報,2009,18(4):90-93
[2]上海市教育委員會教學研究室.上海市高中化學學科教學基本要求(試驗本)[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2016
[3]郅庭瑾,論學科育人的時代挑戰與現實回應[J].現代教學,2013(22):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