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些年來,隨著我國社會科技的不斷發展和互聯網技術的不斷應用,使得我國信息傳播的模式從根本上得到了改變,通過互聯網技術,使得群眾能夠迅速、及時地獲取信息,并且發表自己的意見和觀點,而這實際上就是媒體功能的一種體現,我國也由此進入了新媒體環境。在新媒體環境下,網絡輿情尤其是涉警輿情的處置,成為了政府危機公關和社會安全綜合管理的重要內容。政府以及相關部門對于涉警輿情的處置是否得當、合理,已經是影響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本文以新媒體環境下涉警輿情的處置為研究目標,分為三個部分展開詳細的論述:第一部分是案例分析部分,分別從正面和負面對相關涉警輿情案例進行了分析;第二部分則詳細討論了新媒體時代涉警輿情的普遍特征與處置風險;第三部分則針對性地提出了主要的解決對策,并對全文進行總結。
關鍵詞:新媒體;涉警輿情;案例分析;對策研究
中圖分類號:D631.1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2095-4379-(2019)26-0103-02
作者簡介:柴夢然(1994-),女,內蒙古呼和浩特人,中國人民公安大學,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國內安全保衛。
當前,我國社會處于一個矛盾顯著化以及民眾輿情日益高漲的時期,究其根本原因,則是因為互聯網技術的急速發展和自媒體等新媒體形式的出現,使得信息的傳播打破了空間和時間的束縛,為民眾提供了更多信息來源的渠道。這種由于技術變革而導致的社會矛盾計劃是國家發展過程中所必然經歷的時期,因此,在該時期,政府危機公關成為了政府部門的重點工作之一。而在所有的民眾輿情之中,涉警輿情是影響最為深遠且重要程度最高的一種,尤其是負面的涉警輿情,更是需要妥當的處置,否則就會為社會帶來非常不利的影響。本文主要對負面涉警輿情中出現的問題、原因和解決方式進行研究,為新媒體環境下涉警輿情的處置提供一定的理論基礎和實踐的參考意義。
在以往的研究中,關于涉警輿情的分類往往不夠具體,并沒有將正面的涉警輿情和負面的涉警輿情進行詳細的區分和針對性的研究。而實際上,不同性質的涉警輿情,其所產生的影響以及處置方法也是完全不同的。
(一)正面涉警輿情案例分析
當今社會上,正面的涉警輿情非常之多,如2018年5月,一組年輕女交警抱著尚在襁褓之中的幼兒執勤的照片傳遍了網絡,并迅速成為網絡中熱議的話題。該事件發生在重慶市渝中區飛來寺路,當時一位男子帶著自己正在大出血的妻子和尚在襁褓中的嬰兒奔赴醫院,由于情況緊急,遂將剛剛足月的嬰兒托付給交警,并請求其幫助,于是便有了女交警環抱嬰兒執勤的暖人一幕。網友紛紛稱贊:“最讓人安心的懷抱”、“最美女交警”等,在該次涉警輿情中,輿論的主流是對社會主義正能量的弘揚,贊頌了在危急時刻果斷出手幫助群眾的優秀民警。
此類的正面涉警輿情在近些年來十分多見,以上所分享的案例只是其中之一,正面涉警輿情一般情況下是由公眾發現并主動傳播的輿情,它迎合了社會主流道德觀和價值觀,是社會公序良俗的一種體現,對于公安機關和政府形象都有著極其正面的作用,同時也有利于社會總體價值取向的正面化,因此,對于正面的涉警輿情,一般情況下不必采取特殊的處置方式。在本文中,重點的研究目標是負面的涉警輿情,因此,對正面涉警輿情的案例分享僅止于此,不再進行過多地討論。
(二)負面涉警輿情案例分析——跨年夜某地外灘踩踏事件
2013年12月,在某地外灘廣場發生了大面積的踩踏事故。在該次事故中,十萬余名群眾聚集于廣場之中準備欣賞5D燈光節,但是由于燈光節的地點臨時改變,導致了人流出現大規模的涌動,進而造成了踩踏事件的發生。
踩踏事件發生后,公安機關和相應部門立刻發布信息,避免輿情危機,事件發生一小時之內,通過微博等手段發布了與該事件有關的信息,在三小時之內,已經發布統計出來的相應死傷人數,并對于該事件有關的謠言進行了辟謠??杉幢阍谌绱丝焖俚姆磻吞幹弥?,也依然出現了關于此次事件的謠言,如“踩踏事故是由于個別人拋灑美金所導致”以及“公安機關尸位素餐”等方面的謠言,由此可見,在網路輿情中,負面的輿情如謠言等,就如同病毒一般,能夠在最惡劣的條件下滋生并迅速的進行傳播,想要從根本上對其控制,難度極大。
此次負面涉警輿情的出現,既屬于突發事件,又存在公安機關自身對于突發事件預估不足、執勤部署不細致的問題,并經過新媒體憑條迅速的傳播,形成了較大的負面效應。該地警方在處置此次負面涉警輿情時,能夠及時有效的發布官方聲音,主動向公眾說明事故原因并致以道歉,使得輿情逐步降溫,最終得到有效控制。
(一)新媒體環境下涉警輿情的普遍特征
1.信息來源途徑不明
在新媒體時代,每一個普通的民眾都可能是信息的傳播者,而有些民眾為了受人關注,博取他人的眼球,加上互聯網的隱匿性等原因,就使得信息的傳播更加隨意而不真實。當突發事件發生之后,與事件相關的信息由普通民眾通過互聯網進行傳播,會使得公安機關或相關部門,以及其他群眾無法分辨信息的來源,這對于辨別信息真假以及處置涉警輿情帶來了很大的難度。
2.涉警謠言容易出現
公安機關自身的特點之一就是其職能與群眾的切身利益密切相關,并且自身擁有較大的公眾事件處置權利,因此,在普通民眾的認知中,突發事件的發生往往都是公安機關執法不力或公安機關執法人員違法而造成的,這就使得公安機關極其容易成為輿論攻擊的對象。在這種情況下,為涉警謠言的出現提供了容易滋生的土壤,甚至還有一部分不法分子以及敵對勢力等,主動利用民眾的情緒,故意制造虛假信息和涉警謠言,從而實現污蔑和攻擊。而普通民眾出于獵奇心理以及仇富、仇權等心理,也會主動的制造和傳播涉警謠言。
3.公眾意見容易被操控
在傳統的媒體時代,公眾往往作為信息的接受者,只能夠被動的獲取有限的信息,而這些信息的來源往往是官方媒體,這就使得公眾對于傳統媒體的信息傳播擁有很高的信任感和依賴感。而在新媒體時代,由于互聯網技術的應用,使得信息傳播者和信息接受者之間的界限變得更加模糊,公眾也能夠平等的進行信息的傳播和接受,在這種情況下,具有較為全面的信息來源以及具備一定思想觀點的公眾,往往就會成為網絡中的意見領袖。意見領袖通過信息的傳播與評價來吸引公眾的注意力,當形成了一定的思維慣式以及擁有了一定的“粉絲”之后,公眾意見就被意見領袖所綁架。當涉警輿情出現時,意見領袖往往會利用其話語權和影響力,對普通觀眾的意見進行影響,從而使得公眾意見被操控。
(二)新媒體環境下涉警輿情處置風險分析
1.涉警輿情出現的載體不正規
在新媒體時代下,公眾成為媒體的準入門檻極低,往往一臺電腦或一部手機,加上個人的想象與藝術加工,就可以成為一個新媒體來源。而這種所謂的新媒體實際上并不具備獲取全面信息的能力,其所發布和傳播的信息極其缺乏客觀性和真實性,更多的帶有很強的自我情緒,這就會使得信息的傳播泛濫,為輿情處置帶來風險。
2.涉警輿情處置的及時性風險
隨著社會的發展,許多突發事件的發生都具備極強的偶然性,公安機關雖然制定了普遍的應急處理機制,但是對于突發性強的事件也很難做到盡善盡美,由此也會導致對突發事件的處置存在一定的問題。而涉警輿情尤其是涉警謠言的誕生,則是在突發事件發生時隨時可能出現的,其不需要經過調查、獲取信息、確認結果和發布信息等諸多正規的流程,因此謠言的傳播速度往往大于輿情的處置速度,這就使得涉警輿情的處置出現了極大的及時性風險。
3.新媒體從業人員職業道德水平不一
互聯網技術的普及,使得新媒體從業人員的準入門檻變得更低,任何一個掌握了基礎的互聯網技術的民眾都可以成為新媒體從業人員。然而,因為民眾個體的學識、經歷、價值觀以及所屬的利益集團不同,就導致了這些從業人員的道德水平往往不一致。很多新媒體從業人員出于經濟利益的考量,往往故意歪曲事實的真相,或采用標題黨等方式吸引用戶的關注,這種極其不負責任的信息傳播行為,也是涉警輿情處置的主要難題之一。
(一)政府方面的處置對策
1.政府宣傳部門應該負有主要的處置責任
應對涉警輿情,應該由政府的宣傳部門擔負主要的責任,這些責任包括:首先,應該及時的發布權威信息,一方面要求公安部門立即展開調查,并協調好其他部門和公安部門的關系,做好善后工作;另一方面也需要及時的回應媒體和群眾的質疑,將謠言消弭于萌芽之中。其次,需要建立專門的輿情處理機制,在突發事件發生時,引導公安機關及時客觀地發布信息,對涉警輿情進行正面的引導,從而使得涉警輿情的處置更加符合公眾利益。
2.政府其他部門的處置責任
除了宣傳部門,其他與突發事件有關的政府部門,應該積極的配合公安機關的調查,并且及時的在網上發布官方信息,與宣傳部門、公安機關一起形成合力,共同對涉警輿情進行有效的引導。
(二)公安機關的處置對策
1.公安機關需要設置專門的宣傳部門
在突發事件出現時,公安機關往往需要第一時間調集警力對事件進行調查處理,而這個過程中很有可能忽視了信息的發布與輿情的處理,因此,需要建立專門的宣傳部門,專職負責對突發事件的信息進行匯總和發布,盡可能的搶在謠言的前面發布權威信息,從而減少涉警謠言的出現。
2.公安機關需要設立專門的網絡偵查部門
專職的網絡偵查部門是對涉警謠言制造者進行偵查的部門,對于那些因為利益或為了滿足自身獵奇心理以及扭曲的成就感而主動制造并傳播虛假信息、涉警謠言的新媒體從業人員,需要采取嚴厲的處置辦法,發現一起、處理一起,并將處理結果和流程通過宣傳部門面向公眾進行公開。這種處置辦法可以有效地震懾謠言制造者,同時也能夠加強民眾對公安機關權威信息的認同與依賴,從而有效的控制負面的涉警輿情。
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催生了新媒體,這既是人類信息傳播的一種進步,但同時其實也是對社會安全的一種隱性威脅。因為公眾永遠無法在眾多的信息中心分辨真假,并且極其容易產生情緒化從而被他人操縱意見,因此,在面對突發事件時,公安機關以及其他部門,需要從速、從重的對輿情進行處置,在最短的時間內發布權威信息,從而引導輿論。同時,對于自身存在的問題和漏洞,誠懇的道歉并爭取公眾的諒解,也是提升公安機關形象、促進涉警輿情處置的良好手段。
[ 參 考 文 獻 ]
[1]邢玉秋.基于涉警網絡輿情攻擊心理談公安輿情疏導——以江歌案、于歡案以及瀘州學生墜亡案為例[J].河南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15(02):30-35.
[2]趙丹.涉警輿情事件的發展態勢與應對——基于243項事件的調查[J].廣播電視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01):76-83.
[3]楊雪飛.涉警網絡負面輿情存在的問題與處置[J].中國新通信,2019,21(06):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