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秋璜
摘 要:面對21世紀的激烈競爭,未來的人才不僅要掌握現代科學技術,具有較全面的能力,而且要有強健的體魄、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素質。要加強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就要做到身先示范,做學生的表率;構建良好的班級人際關系;組織活動,寓教于樂;善于心理疏導,讓學生正確對待挫折;家校共育,齊抓共管。
關鍵詞:心理健康教育;班主任;表率;和諧;疏導
中圖分類號:G621;G44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3561(2019)27-0022-02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明確指出,要“針對新形勢下青少年成長的特點,加強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養學生堅韌不拔的意志、艱苦奮斗的精神,增強青少年適應社會生活的能力”。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是擺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課題。而作為一名教師,更有著義不容辭的責任。本文對教師如何加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進行探討。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教師要用正確的言行引導學生,用優秀的教學培育學生,用高尚的品德塑造學生,教學生讀書,教學生做人。葉圣陶先生也說過:“教育工作者的全部工作就是為人師表。”無數事實證明,僅僅有淵博知識的教師,還不能做好教育工作,只有那些知識淵博而又品德高尚的教師,才能成為學生的楷模,給學生良好的教育。因此,要培養具有健全的良好心理素質的學生,教師必須首先具備健康的心理素質。在學校教育教學活動中,教師應始終充滿激情,帶著樂觀向上的精神出現在學生面前,以自己高昂向上的積極情緒去感染學生、帶動學生,用鮮明的榜樣讓學生來模仿。
構建良好的班級氛圍,使師生、生生之間的關系和睦融洽,能充分調動每一個學生的學習熱情,使學生積極、陽光、向上。而且在輕松愉悅的教育情境中,能消除學生諸多不健康的心理因素,使學生的個性特長得以充分發揮,身心得到健康成長。
1.建立融洽的師生關系
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充分了解學生的興趣、愛好、喜怒哀樂,是每一個教師崇高的使命。教師如何把握每個學生的性格特點,以達到正確引導的目的呢?(1)注意觀察。學生正處于發育時期,興趣廣泛,沖動好奇,善于接受新鮮事物,但辨別能力較差。教師要在平時學生的讀書、活動中注意觀察,從中掌握學生的所思所想,以及由此體現出來的優缺點。(2)耐心探究。每個學生的心理問題,都有它產生的社會原因、家庭背景,教師可采取談話、家訪的策略,耐心探究學生心理問題產生的過程,做到知根知底,為正確的引導打下良好的基礎。(3)區分對待。掌握了學生的心理及由此產生的過程,重要的任務在于如何更好地解決,這就需要教師區別情況分別對待。好人好事及時弘揚,可選擇在人多的場合公開表揚;壞人壞事慢慢化解,要私下溝通,掌握批評的分寸,有效控制,絕不傷及學生的自尊心。
這樣,在日常學習、生活中,教師悉心了解學生、走進學生,取得學生的信任,逐步讓學生敞開心扉,才能做學生的“知己”,逐步架起師生間心靈相通的橋梁。
2.培養美好的同學情誼
一個班級四五十人,來自四五十個不同的家庭,他們的生活習慣、性格氣質迥然不同。有的同學熱情活潑,樂于助人;有的同學忠厚老實,不與人計較;有的同學沉穩冷靜,遇事不急不躁。對這些學生個性心理品質中的優點,教師應及時進行表揚,以形成正確的班級輿論,同時鼓勵學生特別是那些不善交往的學生積極交往,逐步養成關心他人、關心集體的好習慣。
開展各種針對性和實效性較強的班隊活動,是培養學生良好心理素質、促進學生健康成長的有效途徑。例如,開展“五自”活動,培養學生“自律、自學、自理、自護、自強”的能力;開展學英模、學偉人的先進事跡的活動,教育學生學習他們在艱難困苦的條件下表現出來的頑強毅力和堅持不懈的恒心;開展“雛鷹假日小隊”活動,讓學生走進生活、走進社會,在社會實踐活動中培養良好的道德情操,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如在“感恩節”這一主題展示中,隊員們以表演唱《感恩的心》及手語操的形式向父母、老師、朋友表達感恩之情。舞臺上的隊員們在主題設計、創作、組織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接受教育、體驗成長,而舞臺下的同學們則在有聲有色、輕松愉快的展示中,得到了心靈上的熏陶。這些形式多樣的活動,能使學生在活動中健康快樂地成長。
現代社會是一個競爭逐步升級、壓力進一步加劇的社會,學生從小就要面對各種各樣的競爭。競爭的過程也是每個學生心理上接受考驗的過程。小學時代是學生心理發育的關鍵時期,教師應在學習生活中教會學生如何冷靜對待挫折,面對挫折如何進行自我調節和自我控制,以良好的心理面對人生、面對社會,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例如,班上有名叫小C的男同學,在四年級上學期被醫生診斷為骨癌,必須把右腿截掉才能保住生命。小C一聽,不吃不喝,閉門不出。教師知道后,親自到他家給他做思想工作,耐心地開導,讓他勇敢地面對挫折,直到他同意到廈門中山醫院治療。在廈門中山醫院治療的一個多月里,教師多次打電話詢問情況并先后幾次利用課余時間到醫院看望他,了解他的病情,關注他的心態變化。教師還為小C帶去了一些國內外的勵志書籍。經過不懈努力,小C緊閉的心扉開始敞開,每次見到教師都很高興。在住院期間,小C每看完一本書都寫下生動感人、催人淚下的讀書筆記和日記。手術完回到家里,教師針對小C思想又有所起伏、心理發生微妙變化的情況,多次進行家訪,耐心地給他講解張海迪、桑蘭等身殘志堅、奮發向上的真實故事,勉勵他勇敢地站起來,坦然笑對人生。在教師的鼓勵下,小C踏出了自從醫院回來后再沒走出的房門。見到此情此景,爸爸媽媽笑了,教師也笑了。
由此可見,一個學生能頂難、耐挫,教師巧用、把握好打開學生心扉的“鑰匙”至關重要。學生的心扉敞開了,就能沿著積極、向上的軌道前進。
福祿貝爾說過:“學校必須與家庭取得聯系。學校和家庭的一致,學校生活和家庭生活的一致,是兒童時期完善教育的首要和不可少的條件。” 例如,班上有個小女孩,對學校、班級開展的各種活動從不感興趣,對老師的表揚或批評也無所謂,甚至在一次日記中寫了這樣的話:“唉,活得太沒意思了。”這怎么是一個11歲孩子說的話。教師經過多次與她談心,她終于敞開了心靈的大門。原來,自從小女孩的父母二胎生下弟弟后,就逐漸冷落了她,什么事都偏袒弟弟。后來她懂得了這叫重男輕女,也逐漸加深了她與父母之間的鴻溝,于是開始消極打發日子,學習上也不用心,心灰意冷了。教師及時進行了家訪,告訴她父母最近孩子在學校的表現,特別是在課堂、作業方面進步的情況。最后,當她的父親送教師出門時,教師委婉地與其交換了意見。后來,這位家長配合得不錯,元旦之際,邀女兒上街,給她選購了一件毛衣,還給她買了一個嶄新的文具盒獎勵她的進步。她的心情開朗起來,課間也能聽見她的笑聲了。
因此,教師要經常與家長聯系,將孩子在學習生活中遇到的困難和挫折及時轉告家長,要求家長給予孩子足夠的溫暖,從而驅除挫折帶給孩子的煩惱與苦悶,使孩子在溫馨、關愛的環境中快樂地成長。
總之,人格涵蓋了人的一切內在品質,猶如人的靈魂。教師一定要走近學生,了解、尊重學生,重視學生的精神需要,掌握科學的教育方法,提高育人的藝術,堅持心理教育與日常教育教學活動相結合,與學生的成長發展相結合,進而使學生形成健康的人格,促進學生成長成才。
[1]張大均.加強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培養學生健全心理素質[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2(01).
[2]張麗英,岳長龍.教師如何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J].黑河教育,2010(03).
[3]李洪欣.加強心理建設 促進學生健康發展[J].現代教育科學,2012(03).
[4]宋守威.中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及對策[J].沈陽教育學院學報,20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