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本文論述高職建設工程法規課程的“課程思政”教學改革,闡述高職建設工程法規課程開展“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的現實意義,提出以課程標準修訂為核心、以教學內容設計為重點、以案例教學法的應用為關鍵的“課程思政”教學改革路徑。
【關鍵詞】高職? 建設工程法規? “課程思政”? 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9)05C-0083-03
推進“課程思政”改革,是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實現高校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的關鍵環節。“課程思政”不是簡單增開幾門課程,也不是增設幾項活動,而是把價值觀的培育和塑造,通過“基因式”融入所有課程,將思政教育貫穿于學校教育教學全過程,將教書育人的內涵落實在課堂教學主渠道,讓所有課程都實現“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雙重功能,突出育人價值,讓立德樹人“潤物無聲”。如何在專業課程教學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內容,開展“課程思政”的教學改革,是擺在高校教師面前的一個新課題。本文擬以高職建設工程法規課程為例,探究建設工程法規課程進行“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的實踐路徑。
一、高職建設工程法規課程開展“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的現實意義
近年來,我國建筑行業蓬勃發展,但是激烈競爭下的工程質量問題、安全問題大量存在。從網絡上引起廣泛關注的各種“樓脆脆”“樓歪歪”“樓裂裂”事件,到國務院親自介入調查的湖南鳳凰沱江大橋垮塌、杭州地鐵地面塌陷、湖南株洲高架橋坍塌等建筑業影響深刻的重大安全責任事故,建筑行業道德失范導致的質量問題和安全問題多有存在。建筑企業之間存在一定程度的“圍標”“陪標”“串標”“控標”“低價競標”等不正當競爭;有的施工單位甚至與材料商勾結,進場材料不合規范,施工過程中偷工減料、以次充好;有的施工單位技術措施不到位、盲目施工、作業人員不按操作規范施工;有的建筑施工企業存在無視法紀非法轉包、違法分包、掛靠的行為;有的工程監理單位不履行職責,在監理過程中“睜一只眼閉一只眼”,人情關系和金錢因素干擾了建筑工程監督的嚴肅性,使建筑物的“百年大計”大大打了折扣。建筑企業及其從業人員在利益驅使下的行業道德失范是建筑行業諸多問題出現的根本原因之一。作為以培養建筑行業生產、建設、管理、服務一線的高端技能型專門人才為主要任務的建筑類高職院校,在培養合格的建筑業從業人員,提高建筑業從業人員的職業道德素養等方面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
建設工程法規是高職建筑類專業的一門專業基礎課程,課程教學目的主要是讓學生通過課程學習,了解建筑法規的基本概念和表現形式,掌握基本建筑法規知識和理論:建筑許可、建設工程承發包;招投標的程序、原則,開標、評標、定標的過程;有關建筑安全、質量方面的法規;合同的法律效力,合同管理的方法,索賠的判定等建筑法規基本知識,等等。同時培養學生的建設工程法律意識,使學生具備運用所學法律、法規知識解決工程建設中相關法律問題的基本能力。在“課程思政”這一教學理念下,作為一門主要以建筑法規知識為主要內容的基礎課程,建設工程法規課程不僅要給學生傳授法律知識,培養運用法律知識的能力,在學生價值觀培育和塑造、職業道德和遵紀守法意識培養方面也具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二、高職建設工程法規課程的“課程思政”教學改革路徑
充分利用建設工程法規課程特點,從不同角度深入挖掘課程中蘊含的思政元素,提煉思政要求,將專業知識講授與價值引領結合、與思想道德教育結合,抓住切入點融入課程教學,在教學實踐中潛移默化,探索建設工程法規課程開展“課程思政”改革的實踐路徑。
(一)核心:課程標準修訂
課程標準是規定某一學科的課程性質、課程目標、內容目標、實施建議的教學指導性文件,與教學大綱相比,特別提出了面向全體學生的學習基本要求,是教材編寫、教學、評估和考試命題的依據。建設工程法規課程開展“課程思政”教學改革,首先必須在課程標準中加入思政元素,明確課程的德育目標和德育內容。
筆者深入分析建設工程法規課程的內容和特點,認為建設工程法規課程標準的課程目標中應增加以下德育目標:通過學習建筑行業相關法規知識,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培養學生遵紀守法的公民意識、“敬業、精益、專注、創新”的工匠精神和良好的職業道德。同時,在各章節內容中還應根據具體講授的法規知識,增加與之相聯系的思政教育的具體內容。
(二)重點:教學內容設計
根據不同課程的特性,“課程思政”教學的側重點必然也會有所不同。因此“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的重點,就是通過細致分解課程教學內容,深入挖掘課程中蘊含的思政元素,確定課程中的思政教育內容。筆者通過分析建設工程法規的教學內容和特點,認為該課程的思政教育內容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包含國家、社會和個人三個層面,主要內容是: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結合建設工程法規的課程特點,一方面要在宏觀層面處處滲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主要內容,另一方面,要結合課程內容就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相關方面進行展開,從而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不知不覺中在學生心里扎根。
2.法律意識教育。法律是調整社會關系的重要手段,各行各業均已進入法治的軌道,建設工程相關法律制度作為調整建筑行業、職業、技術的規范,對建筑行業領域的生產活動發揮了重要作用,因此,要求建筑行業的從業者必須了解建筑行業的基本法律制度,才能更好地適應崗位要求。建設工程法規作為一門以建設工程相關法規知識為主要內容的課程,不僅要傳授建設法規知識,更要培養學生的法律意識和法律素養,培養學生遵紀守法的公民責任意識。
3.誠信教育。誠信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市場經濟的道德基石,更是企業的立身之本、成功之基。對于建筑企業而言如果沒有誠信,就不會有過硬的工程質量。就建筑施工企業而言,誠信就是對工程質量的有效保障。建筑類高職學生是未來建筑業的從業人員,是未來建筑企業誠信精神的實踐者,因此必須在大學教育過程中強化學生的誠信意識。
4.職業道德教育。我國建設部于1997年頒發了《建筑業從業人員職業道德規范(試行)》,分別對建筑業工程質量監督人員、工程招標投標管理人員、項目經理、工程技術人員等建筑行業不同崗位人員需要遵循的職業道德規范進行了明確規定。在建筑行業領域,建筑類專業大學生在積累幾年經驗后,大多會成長為企業的業務骨干和管理骨干,因此在校期間,培養建筑類專業學生的職業道德素養,加強他們對建筑業行業規范的認識,不僅對提高建筑行業從業人員整體職業道德水平和綜合素養具有重要作用,也是學生未來職業發展的必然要求。
5.工匠精神教育。“工匠精神”是一種職業精神,它是職業道德、職業能力、職業品質的體現,是從業者的一種職業價值取向和行為表現。“工匠精神”的基本內涵包括敬業、精益、專注、創新等方面的內容。當今社會,一些建筑企業心浮氣躁,追求“短、平、快”(投資少、周期短、見效快)帶來的即時利益,忽略產品的品質靈魂,導致出現各種趕工期、“豆腐渣”工程現象。歸根結底,這是因為這些建筑企業沒有把追求品質至上落實到實處,企業人員沒有把“工匠精神”內化為內在的行為規范,形成職業習慣。因此,建筑行業未來的持續發展急切呼喚工匠精神的回歸。建筑類專業大學生,是未來建筑行業的骨干力量,是未來建筑企業踐行工匠精神的主力,因此在建筑類專業學生中培養和弘揚工匠精神,對于工匠精神的回歸尤為重要。
(三)關鍵:案例教學法的應用
面對專業課程開展課程思政教學改革這一新要求,在不增加課時量、不增加新知識內容的情況下,采用何種方式,更好地將德育元素融入建設工程法規的專業知識教育中,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在學生的頭腦中植入正確的價值觀,培養學生良好的職業道德,是“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的關鍵所在。
建設工程法規課程主要教學內容是建筑工程相關法規條文,教材也大多基于建設法律法規的條文進行編寫。傳統的課堂教學中,主要是老師對法律條文進行逐一的講解,理論與實踐脫節,課堂枯燥無味,學生參與課堂積極性本就不高。如果在枯燥的法規條文講解中,硬生生地加入教條式的思政教育,必然效果不佳,反而會讓學生覺得突兀,引起學生反感。因此,筆者認為,建設工程法規課程開展“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的關鍵是改革傳統的教學方法,采用案例教學法。教師選取實際工程案例為基本素材,把學生帶入特定的情景事件中,巧妙地將法規條文和德育因素進行結合,讓學生通過真實的案例了解建設工程相關法規的具體內容,并通過鮮活的事實讓學生思考建設工程法規制訂的要義,從而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培養學生科學謹慎的態度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如筆者在講授建設工程承包發包法律制度這一章節時,引入湖南省株洲高架橋垮塌事故案例,通過分析該事故“施工單位非法轉包,實際進行施工的拆橋工程隊無資質無技術”這一主要原因,讓學生了解建設工程許可制度和承包分包制度的相關規定,并由此引導學生在真實場景中體驗“誠信精神”的要義。在講授建設工程質量管理制度和安全管理制度章節時,引入湖南鳳凰橋倒塌事故案例,通過該事故中施工單位為趕工期違背規范的施工方法最終導致在建橋梁整體垮塌這一實例,讓學生思考施工單位、建設單位對于工程質量和安全的主要責任和義務,教育學生科學施工、安全生產,并由此引導學生認識到“敬業、精益”的工匠精神和科學精神對建筑工程的重要作用。
建設工程法規課程的思政教學設計具體如表1所示。
“師者,傳道受業解惑也”,課堂不僅是知識傳授的舞臺,更是價值引領的陣地。專業課程開展“課程思政”教學改革,實現“知識傳授”和“價值引領”有機統一,不僅可以有效扭轉高職專業課程教學中“重技而輕德”的現象,而且可以破除一直以來思政課程與專業課程“兩張皮”的困境,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增強高職院校的育人功能。
【參考文獻】
[1]虞麗娟.從“思政課程”走向“課程思政”[N].光明日報,2017-07-20
[2]馬云華.在建筑企業管理中加強職業道德教育的研究[J].建筑管理現代化,2004(3)
[3]周建良.高職《電子商務基礎》課程思政教育的設計與實踐[J].電子商務,2018(5)
[4]王艷梅.建筑類職業學校培育學生“工匠精神”的路徑探析[J].四川建材,2016(8)
[5]咸菁,宋寶劍,何東偉.基于課程思政的二手車鑒定與評估課程設計[J].科技經濟導刊,2018(4)
【基金項目】廣西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2015年度語言文字研究專項課題“基于職業發展的高職學生語言文字應用能力培養研究與實踐”(2015ZYG025)
【作者簡介】唐未平(1982— ),女,廣西桂林人,廣西建設職業技術學院講師,碩士,研究方向:高等教育。
(責編 蘇 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