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玉


【摘 要】本文論述繪畫心理技術在藝術教育專業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應用,提出促進心理健康教育與大學生專業的融合,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針對性、有效性和趣味性,從繪畫心理技術在心理輔導中的作用入手,闡述其在藝術教育專業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和團體心理輔導中的應用,以及應用中應當注意的事項。
【關鍵詞】繪畫心理技術? 藝術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9)05C-0133-03
高校藝術教育專業旨在培養具有扎實的藝術基礎理論知識和基本技能,能從事學校的藝術教育教學、訓練、競賽工作,并能從事學校藝術科學研究、學校藝術管理及社會藝術指導等一專多能的復合應用型人才,為學前教育、基礎教育、特殊教育學校與機構輸送從事兒童綜合藝術教育的教師和社會工作者。熱愛藝術,專注藝術,這是很多藝術教育專業類學生的共同特點。但是,他們絕大部分在中小學階段沒有接受過正規的藝術教育,不具備藝術學科的技能,基本無學習藝術教育的專業基礎,在進入高校接觸藝術教育之后,他們大部分缺乏對專業的認識,缺乏自信。因此,如何通過心理健康教育,幫助他們認識自我,樹立自信,發揮自身的潛力,為成為一名優秀的藝術教育工作者而做好準備,就變得尤為重要。
一、繪畫心理技術概述
(一)繪畫心理技術的概念。繪畫心理技術是藝術心理治療中最重要和普遍的一種形式,其主要是運用心理學中的投射技術,通過一幅幅繪畫作品來準確地分析出畫者的個性、情緒情感、人際交往、家庭觀念等特質,并以此為基礎幫助畫者更好地認清自我,發現自我潛在優勢,以便更好地改變自我。同時,畫者許多隱藏的秘密也會在繪畫作品中一一呈現,壓抑的情緒也會在一根根線條中體現。繪畫過程能幫助畫者體會被自我壓抑的感受,卸下自己的偽裝,幫助畫者放松自己,端正心態,做回真實的、全新的自己。
(二)繪畫心理技術的理論基礎。繪畫心理分析的理論來源主要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以及榮格在精神分析學基礎上創立的分析心理學。其核心觀點都強調繪畫是潛意識的表達,通過分析探索繪畫作品可以了解個體的潛意識世界。弗洛伊德強調壓抑、升華、投射等機制對繪畫過程的影響,通過探索分析潛意識在畫面中的投射,可了解創作者潛意識中被壓抑的欲望,繪畫創作的過程也能讓這些欲望得到升華并以社會和自我意識能接受的形式表達出來。榮格更關注集體潛意識的作用,強調原型在繪畫中的象征和作用。
與繪畫藝術相關的心理學理論流派除了精神分析學和分析心理學之外,還包括如行為主義取向、人本取向以及現代認知心理學的大腦偏側化理論等。行為主義強調強化和學習的重要性,認為藝術創作同樣是強化和學習的結果,注重治療目標的制定和靶行為;人本主義的觀點運用到繪畫心理治療上時,強調繪畫這一過程中來訪者的主動性和自我實現的能力;大腦偏側化理論認為繪畫能夠越過語言,直接將內心中的情感表達出來,在處理一些情緒和創傷等方面時就會取得較好的效果。
二、繪畫心理技術運用于藝術教育專業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優勢
繪畫心理技術是一種靈活方便的方法,既能運用于個體也能運用于團體。繪畫作為一種測驗工具,早已經被廣泛應用于人格智力、心理健康水平評估等方面。筆者在給藝術教育專業的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授課及課后接觸當中均發現,他們無論在語言表達上是流利順暢還是習慣于沉默寡言,當他們進入到藝術創作的狀態時,總是愿意并且有能力去盡情地展現自我。或許這就是他們的天賦或潛能所在,而恰巧藝術創作也能對他們的心理健康起到巨大的促進作用。再者,繪畫心理技術的運用成本較低、容易操作且形式靈活,可以廣泛運用于集體教學或個體咨詢。因此,在近年來的心理健康教育實踐中,筆者有意識地運用繪畫心理技術作為媒介,積極將繪畫心理知識融入進去,促使學生們能通過繪畫更好地了解自我,發揮自身的潛力。
三、繪畫心理技術在藝術教育專業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應用
(一)繪畫心理技術在藝術教育專業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中的應用。作為一門公共必修課,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已經引起各高校的廣泛重視。但在藝術教育專業中,該課程一般為大班上課,學生的主動參與性并不高。如何加強該課程的針對性、廣泛性、有效性、趣味性,同時又能加強與大學生專業的融合,一直是筆者思考的問題。繪畫作為一種天然的表達自我的有效工具,所能傳遞的信息遠比語言更豐富,并且能與藝術教育大學生的專業巧妙融合。因此,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實踐,力求通過繪畫,讓學生在課程中探索自我、發現自我,同時學會加強與人合作,管理自身的情緒和壓力,增強自信,挖掘自身的優勢,更好地維護自身的心理健康,提高心理免疫力。繪畫心理技術的使用,也可以增加課堂的趣味性,提高學生的積極主動性。
例如,在“大學生自我意識的發展”這一篇章中,繪畫心理技術就可以得到很好運用,學生可以借助心理畫測驗更好地了解自我。學生在探索自我的過程中,被要求在五分鐘內做一個簡短的畫樹測驗,要求受測者隨意畫一棵樹,然后把他畫好的樹進行標準化分析。如圖1所示,可推測受測者成長過程中受母親影響較大、缺乏主見,可能存在安全感缺失、向往藝術及神秘事物等。而圖2所示,可反映出受測者內心焦慮不安、緊張躁動、極度缺乏安全感等。樹表現的是受測者自己無意識的自我形象、姿態,表示其內心的平衡狀態。從中可以顯示出受測者的精神及性的成熟度,同時也可表達個體與環境的關系,具有生命意義的象征。通過對畫作的解讀,可讓畫者進一步認清自我的情緒狀態,認清自己與他人的關系,認識到自身的優勢與劣勢。
在講到“大學生的人際交往”這一章時,可以讓學生做HTP測驗,以此考察其人格完整程度,受測者對家庭、親情的態度和看法以及受測者對自我成長的看法。如圖3所示,可推測受測者自卑、內向、不適應環境、精神動力不足、關注感情世界、留戀過去、追求安全感且具有攻擊意向等特征。通過分析、評估,找到問題所在,可與學生進一步溝通,幫助其更好地改善與周圍環境的關系。
(二)繪畫心理技術在大學生團體心理輔導中的運用。近年來,為了培養學生全面發展的適應性,學會管理時間、安排生活、調整心態、管理情緒、區別不良誘惑,具備獨特鮮明的人格,各高校開展團體心理輔導較為普遍。團體心理輔導的形式比較靈活,繪畫心理技術也可以在其中得到更廣泛應用。而針對藝術教育專業大學生身心素質培養的團體心理輔導,繪畫心理技術的作用更容易得到體現。
例如,在組建團隊的過程中,學生們會被要求在五分鐘內隨意畫一幅畫或自畫像代表自己,并參照自己的繪畫作品介紹自己,以便與團隊成員更快地相互認識。依據每個人的介紹,大家會推選出一名隊長,在隊長的帶領下討論并共同完成一幅可以反映團隊風格的繪畫作品。在此過程中,繪畫可以作為打破防御的一種方式,幫助隊員們更好地建立信任與合作關系(圖4)。
在團體心理輔導中還可以根據不同目標設計不同繪畫主題,如接龍畫、學校動態圖、家庭動態圖等,讓大學生在繪畫中促進個人成長,加強團隊合作,促進人際情感關系,使團隊成員盡快達成共識,盡快實現相互影響。繪畫心理技術的運用,可創造性地促進團體中的人際互動,成為一種有效的溝通交流方式。
四、繪畫心理技術在藝術教育專業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應用的注意事項
部分藝術生因其專業藝術教育的經歷,對于藝術創作有著評價性的考量,很難全情投入到藝術治療過程中,因此在運用繪畫心理技術對他們的畫作進行分析時,必須結合他們的專業背景,避免標準化分析的刻板。在分析和評估過程中,更應注重他們自身的解釋,更應該通過互動的方式引導其自身的察覺和感悟。
繪畫心理技術要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呈現一定的效果并非易事,正如其它心理療法一樣,需要一定的治療時長才能保證治療效果。因此,授課教師完全可以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靈活調整課程內容,選擇不同的繪畫主題讓學生體驗和學習,如果覺得學生的情緒管理能力不強,可以把重點放在情緒畫的體驗上;如果學生倍感壓力,可讓他們體驗爬山圖、過河圖等。
繪畫心理技術只是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一種測試或輔助的方式,是對傳統課堂教學的有益補充。在運用繪畫心理技術的過程中,教師要注意與大學生的心理需求相結合,除了有效照顧大部分學生的感受,也要兼顧少部分問題學生的動向,讓學生有更多的人際互動機會,有更多了解自己和他人的機會,最大限度地促進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
總而言之,繪畫心理技術在藝術教育專業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運用是一個非常好的嘗試。學生們可以借助繪畫解決心理困惑,促進自身心理健康達到更理想的狀態,也為將來更好地適應藝術教育的發展做好準備。
【參考文獻】
[1]李志雄,張小梅.廣西地區藝術教育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與實踐——以廣西藝術學院藝術教育專業為例[J].藝術教育,2016(12)
[2]嚴虎.繪畫讀心術[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14
[3]秦偉偉.繪畫療法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運用[J]. 科技導刊,2017(2)
[4]孔麗娟,王素云.繪畫療法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運用[J].南昌教育學院學報,2013(9)
【基金項目】2016年度廣西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研究立項項目“應用型本科藝術教育專業人才培養研究”(GXGZJG2016A052)
【作者簡介】陳 玉(1980— ),女,廣西北海市人,北海職業學院講師,碩士,研究方向:教育學與心理學。
(責編 丁 夢)